近十年我国团体操研究述评
2022-01-25侯选莉
王 硕,马 琳,侯选莉
(西安体育学院 a艺术学院;b研究生部,西安 710068)
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是体现国家、民族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路径。[1]29近些年来,团体操表演在现代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之后,中国又迎来两个重大赛事——2021年陕西第十四届全运会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团体操的关注度再次升温。中国团体操自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由体操元素为主体的集体体育表演发展为文体、科技相结合的广场体育艺术。[1]34中国团体操的实践水平在世界享有盛誉,但相关的理论研究近年呈下滑趋势,长此以往将影响团体操的整体发展。[3]如何加强团体操理论研究?如何把握团体操研究热点?基于这些问题,通过梳理近十年团体操相关研究,旨在找出理论研究突破口以及发展趋势,关注团体操近年的研究发展动态,从而推动团体操的传承与创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10—2019年关于团体操的25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3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数字资料,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检索工具,通过高级检索,主题词为“团体操”,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355篇文献,去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253篇有效文献,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2.Citespace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V.5.6 R1(64bit)可视化软件,分析筛选后的253篇有效文献,得出我国2010-2019年团体操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并对近十年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总体情况
(一)近十年团体操发表年代分布概况
近十年团体操年发表数量整体呈下降态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2)上升期;第二阶段(2013)峡谷期;第三阶段(2014-2019)峰值回落期。第一阶段逐年上升至2012年达到峰值43篇,2012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团体操、团体操的创编要素以及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等;其中13篇为硕士论文,经分析认为: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是掀起研究浪潮的原因。第二阶段2013年位于两个峰值之间,比2012年、2014年的发表量低,但相比2015年之后而言,2013年的发表量最高;2013年相比2012年,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均有所减少。在2013年的短暂下降后,2014年再度出现峰值,之后呈逐年下降态势;分析2014年出现峰值的原因,认为是有学者针对校园中、小型团体操创编发表了10篇系列论文,从而增加了发表量。(见图1)
图1 我国2010-2019年 “团体操”研究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二)近十年文献发表源与研究者合作概况
“团体操”科研论文近十年分别在114个期刊上共发表253篇。从期刊类型上看,核心期刊为9个,载文量23篇,仅占总数的7.9%;普通期刊76个,载文160篇;硕士论文24个,载文59篇。(见表1)
表1 2010-2019年“团体操”研究论文期刊分布
2010-2019年“团体操”研究作者合作情况:研究作者中独立作者占72.7%,2人合作有50篇,占总数19.8%,2人以上合作的有19篇,占总数7.5%。可见团体操论文中作者合作较少,缺乏团队意识,团体操项目自身的团体性应发挥到理论研究上,研究者之间要多进行合作交流,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网络。(见表2)
表2 2010-2019年“团体操”研究作者合作情况
(三)近十年文献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概况
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团体操”文献进行分析。CiteSpace对研究前沿的侦测分析主要通过对“突变词语”的提取来实现,其内嵌的“Find Burst Phrases”算法功能将出现频次快速增加的专业术语(即突变词语)确定为研究前沿术语。[4]从图2关键词突现图谱可见,团体操研究热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排练”(2010年),第二阶段为“团体操表演”(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开幕式”和“高校”(2015-2019年)。(见图2)对近十年团体操论文各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查阅、归纳,得出在团体操科研论文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其次录像及影像分析法的使用频率也极高。团体操作为表演项目,记录并保存优秀成套表演视频,作为后期分析与经验总结的依据,能够促进团体操研究工作。事实上,“文献资料”包括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声像型,而声像型中包括了录音录像带等。[5]因此,研究方法该如何准确表述,需学者们继续探讨。
图2 2010-2019年“团体操”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表3 2010-2019年我国团体操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近十年我国团体操研究热点梳理
(一)团体操排练
目前针对团体操排练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还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及时发现“无人岛”。分析团体操排练成为研究热点的缘由,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团体操表演的成功,吸引了观众眼球,得到了观众认可,使得团体操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目前各学者对团体操的排练思路、排练主题、排练方法都有归纳总结性文章,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团体操在创编与训练方面的思路。近年来,计算机水平的高速发展,使得科技逐渐改变了生活,而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团体操的编排手段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编排软件开发,但由于创编素材少,使得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和智能。[6]这要求学者们利用计算机功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将新科技手段融入团体操排练中,紧跟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有学者就“团体操队形坐标图排列”进行探究,发现此为空白课题。经查阅发现,目前有关“团体操队形坐标图”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缺。团体操队形坐标图的设计是前期工作的重难点,更是后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依据,因而此类研究应继续深入。对于团体操排练方面要继续总结成功经验,探索训练模式;[7]同时提高对创编的要求,探析团体操发展趋势;找出成套创编中的重难点,建立创编素材库;探索创编技巧,多进行实证研究。
(二)团体操表演
在团体操表演中,对于其价值、功能以及作用等方面探索得较为全面;在表演要素中对于动作要素的研究较多,其他要素如队形与图案等研究较为缺乏;团体操作为表演项目,需继续探讨应以何种方式进行表演,继续加强表演模式的理论研究。
在团体操的价值功能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团体操的功能与价值包括仪式、文化、艺术与审美等。[8]其中以文化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多。[9]动作要素目前主要涉及动作类别和徒手动作,后续研究可从动作创新、动作编排等角度入手,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充分挖掘并加以应用,使其融合于团体操表演动作中。[10]团体操要素中除表演动作外,还包括了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艺术装饰中又包含了音乐道具等。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因而在表演要素中,还要加强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的理论研究,充分挖掘,大胆想象,创造出更适合大型团体操表演的表现手法,形成更加系统的设计体系。目前对团体操表演模式的研究文献仅有1篇,认为我国的团体操表演模式发展经历了“基本—文艺—体育专项”三个阶段。[11]相关研究应继续延续,深入探寻我国团体操表演模式的基本构建、演变进程及发展趋势等,指导今后我国团体操表演发展的基本方向。今后只有对团体操表演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奠定团体操艺术发展方向的基石,才能在新学科开发中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三)开幕式团体操
开幕式团体操的研究范围相对全面,研究对象多为历届奥运会、全国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运动会以及各学校运动会;研究角度有团体操主题、编排、要素等;有1篇文章从参与者的角度探究开幕式作用;有1篇文章对即将开展的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内容上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分析我国开幕式演变进程,认为其经历了团体操表演、文体联姻、文艺表演、全民健身展示4种形式的演变。依据开幕式表演形式的时代差异和影响机制,认为开幕式表演应坚持奥运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避免政治商业化,在当代背景下多元化发展。[12]目前相关研究认为全运会开幕式的动作类别多以体操类为主;功能类别演变趋势为:实用类增加、技术类不变、基础类减少;器械类别为轻器械为主,并注重点、线、面的变化。[13]全运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对全运会开幕式进行研究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团体操在我国的发展。开幕式是大型运动会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如同书的前言一般,能够使参与者更好的置身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开幕式团体操的研究要多涉及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找出发展规律与特色,为后续开幕式团体操表演提供宝贵经验,并预测开幕式团体操未来发展方向,找寻创新突破口。
(四)高校团体操
在高校团体操中对团体操训练模式与组织形式探讨较多,角度多为课外活动或校运会开幕式;目前仅有7篇文章将团体操与校园课程、教学相结合;有1篇文章将团体操与当下的“一校一品”活动相结合。
学校开展团体操的路径有很多,但目前问题关键在于相关研究与学校对团体操的开展方式多局限于学校大型活动,对于团体操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分析认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各大院校实施课改,尤其是体育专业的院系,要将团体操列为必修课,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团体操表演及编排组织能力,从而服务社会。学者们要多针对团体操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并挖掘课程优势,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团体操。近年,“一校一品”活动的提出,更是为团体操进入校园提供了机遇,理论方面可进行在“一校一品”活动中开展团体操试点的研究。组织校园团体操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重视,加以设施场地、器材等配套硬件的完善以及师资力量的提高,辅以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方能达成。组织过程中各部门人员要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因此在人员协调配合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要继续深入,挖掘团体操课程的优势,争取早日将其纳入各学校的体育课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团体操科研论文数量近年呈下降趋势;发表期刊多为普刊,核心期刊极少;论文作者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团队。研究主题过于集中,未开发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过于广泛,没有精细某一研究内容。研究维度过窄,缺乏交叉学科的研究。
(二)建议
在研究数量与质量上,可通过撰写系列论文,并在提高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论文质量;各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部门设立具体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针对团体操的具体领域组建深入、持续的研究团队,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做出预防,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研究主题与视角上,要倾向于校园团体操与开幕式团体操。校园团体操可主要以团体操课程、教学与校园团体操训练为研究内容,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教学激励政策。研究视角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幕式团体操要继续探索,力求呈现出视听与心灵结合的大型体育艺术表演,不断提高团体操的影响力。
在研究维度上继续拓宽,不局限于团体操的表演创编等方面,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历史文化以及文艺学与艺术学等学科建立联系,促进高科技与团体操的融合,不断探索其演变历程与发展规律,从不同方面促进团体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