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杆农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和思路研究
2022-01-25潘超然
潘超然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1)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我国耕地面积已经超过1.5亿hm2,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体系不同。目前,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及农业节约化的快速发展都要求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其中,农田标准化建设是农业生产中要求农田平整、田间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田间道路及防护林统一规划,坚持农业生产进度、生产质量、生产安全与生产形象统筹规划。例如,根据我国农业部规划要求,农田生产土地集约化控制,土地集中管理,每个生产区域面积大于20 hm2以上,保障农田建设中水利设施齐全,可以满足防洪抗涝,并具有抗旱能力至少90天以上,且田间机械化配备齐全。布局合理,调配制度完善,并且在田间要建立绿化防护带等。
标准的田间管理生产又称为“标杆农田”,是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农业示范区,是农业技术的集合,是农业技术和农户的连接,起着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示范区向周边农业地区推广技术,以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1]。农业技术的推广对提高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将农业的研究成果、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示范等方式教授给农业从事者,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标杆农田”的建立就起到了示范和试验的作用,通过建立“标杆农田”的方式推广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质量的飞跃。目前,在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规划中,已经将“建立高标准、高形象、绿色可持续”的农田建设作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重点。
本研究通过分析“标杆农田”本质及主要内容,系统阐述“标杆农田”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目前我国在建设“标杆农田”及其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基于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建设区域“标杆农田”及其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不同地区建设“标杆农田”提供参考与技术借鉴。
1 “标杆农田”的应用现状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在示范农田的建立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建设示范农田也成了全国各地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提高农村经济的首选方法。
山东蒙阴通过高效灌溉技术建立果林的示范林区;上海奉贤区庄行镇建立农田灌溉示范区,对灌溉系统进行设计,对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完善建设,达到实用、节水、美观的效果,为其他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思路和示范,推动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优化;“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启动研发出创新型节水耐盐调控技术,大大增加了盐碱地农田的收益,对盐碱地的增产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使得渤海粮仓的设想得以实现;华南地区针对重度污染农田的经济作物建立示范区,修复技术在示范区通过实践取得成功后,得到推广应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结合东北黑土区的土地特点,研发肥沃层构建关键技术,在经过长期试验后,向民众推广技术应用,使得东北黑土地得到了保护;同样针对提升黑土地的地力肥料合理使用的黑土地示范区,推广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金昌市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园、绿色蔬菜示范区,丰富作物品种,利用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品质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广西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大力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区,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为更加多样的休闲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正在大力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林业、渔业等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全面推动标准化农田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在东北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农田标准化建设程度较高,目前逐步结合低碳、环保可持续循环发展建设农田生产,结合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等(图1)。
图1 东北地区典型的农田标准建设
各地区通过建立“标杆农田”都取得了良好效益,向周边地区推广了农业先进技术,也带动了周边的农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模式的变革。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建立“标杆农田”来推广农业技术是可行的。
2 “标杆农田”推广方法的优势
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使农业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先进生产技术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是传授农业生产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地力的过程。“标杆农田”正是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的试验,是高标准农田生产的缩影,也是日后农业从事者的参照榜样、标杆。而建立“标杆农田”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2.1 产学研的结合,科研成果的落地
将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区特色,构建农业标准生态体系(图2),可以在生产中发现不足,通过反馈加快技术的升级优化,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参与度,也增强了对农业产业不同需求的关注度。针对相关问题培养专业人才,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技术服务,以此实现稳固合作。在“标杆农田”中,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的农业管理理论等在“标杆农田”中得到实现落地。
图2 多元化农田建设体系框架图
2.2 科学种田的榜样
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灌排设施,结合创新技术,实现农机智能化,改善当下农田高低不平的缺陷,使得农田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新结合。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充分利用节源灌排、保护土壤肥力、农机智能化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向周边推广“标杆农田”,采用科学种田、现代化种田取得的良好效益,给周边农田树立榜样,树立标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带动周边农业生产经济。努力实现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品种优良化、服务社会化。
2.3 高效农业的缩影
农业示范区是在结合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构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以高标准农业建设的农业示范区生产出更多种类、更多数量、更高品质的农产品,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旅游业、工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乡村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正是高效农业的缩影,是实现振兴乡村的正确道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高效农田建设技术,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效率,节约用水、用地、用肥,减少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清洁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
3 “标杆农田”的建设思路
3.1 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农田示范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当地气候、土地肥力分析研究,发展最优产业,完善例如高效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建设适合当地特色产业的示范区,以基础农业为辅,大力发展特色主体产业,将示范区连接成片,以方便实现示范区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实现规模效益。
3.2 技术引进
加强示范区基础设备建设,针对示范区所定位的特色产业,引进相关先进设备,完善灌排系统,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优势,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同时,示范区要积极引进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图3),如秸秆高效利用加工技术、农村清洁系统、畜禽粪便高效利用技术等,并将经过试验后明确适合当地实际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模式等向农户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区的技术培训职能,提高农民的现代化作业水平和观念。同时也要及时引进适合当地土地气候的新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的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特色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图3 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体系
3.3 落实技术服务
示范区不是形象工程,要从当地实际农业情况出发建设,这就要求示范区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针对实际的病虫害问题,开展知识普及宣传,引进对应有效的病虫害解决技术以及农药;针对机械化作业,相关的农用器械,示范区也要提供相应的服务。示范区的建立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农业技术,只有为农户、相关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得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才能真正带动农户的积极性,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3]。
3.4 农旅结合发展新模式
高标准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人们休闲娱乐的期望,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增强农田的可观光、可旅游性。将农业示范区打造成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的综合示范区,为农业示范区再次增产,也为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参考。
3.5 人才引进
在农业生产与农田建设中,需要农业知识丰富,多种学科交互融合的技术人员进行整体指导与控制。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相关技术人员知识储备低,技术不过硬,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导致农业生产中转型困难,各部门技术人员协调配合能力较差,沟通不及时也会延误工作,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当在面对病虫害、天气旱涝、霜冻等问题的时候,仅依靠农民积累的种植管理经验是不稳妥的,农业示范区的高标准运作经营,需要大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发、推广和培训。只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才能带来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农业和现代化先进技术的结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高产、优产的可能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最终实现农民富、生态美、技术新、标准化、产业优、机制健全的农田生态建设体系。
4 总结
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标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可知,“标杆农田”的作用在各地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标杆农田”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是可观的,这也表明“标杆农田”这一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积极作用的,各地也要在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同时,应该在不同地区“标杆农田”建设中进行自我反思,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创新建设思路,规范建设组织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坚持集约种植管理、规划统一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发展中建立示范区域,整体推进区域农业生产进展,集中成片建设,不断改善农田现代化设施与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完成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