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疮疡58例*

2022-01-25刘阿敏

河南中医 2022年2期
关键词:证候炎性创面

刘阿敏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疮疡是指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下肢为疮疡的好发部位,若未及时进行治疗,严重者则可损伤筋骨[1]。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邪气太盛,或失治、误治,则热盛肉腐为脓,脓疡溃破,脓血大泄,形成疮疡[2]。临床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下肢疮疡,可控制疾病进展,缓解临床症状。近年来,有较多文献报道,抗生素在短期内可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临床疗效不理想[3-4]。同时,长期使用抗生素还有可能损伤患者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5]。有研究显示,养阴清热利湿汤可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6]。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在养阴清热利湿汤的基础上自拟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疮疡,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下肢疮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42.28±5.07)岁;病程(0.55±0.12)年。观察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42.35±5.14)岁;病程(0.52±0.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关于下肢疮疡的诊断标准:下肢可见暗红色硬结,溃烂而久不收口为特征的疮疡,疮口脓腐甚多,或疮面流溢黄水;无其他脏器器官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寒、周身不适等症状;纳入研究前2个月内未进行过相关治疗。

1.3 病例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荨麻疹、疱疹等其他皮肤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足、下肢坏疽、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差,未按照治疗方案服药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抗生素治疗,清淡饮食,减少活动,注意抬高患肢。根据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andsofttissueinfection,SSTI)诊断共识[8],使用五水头孢唑啉钠(深训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60600)1.0 g加入9 ng·L-1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毒利湿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生薏苡仁、马鞭草各15 g,萆薢12 g,泽泻10 g,川牛膝、牡丹皮、茯苓、滑石、车前子各10 g,黄柏6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200 mL,连续治疗7 d。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参照湿热瘀按证候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

1.5.2 下肢疮疡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疮疡创面面积与创面愈合时间。

1.5.3 趋化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s chemotactic proteina-1,MCP-1)及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educed upon activation nornal T cell expressed andsecreted,RANTES)水平。

1.5.4 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IL-10及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

1.5.5 免疫功能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型号:FACS-ALOBUR)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水平。

1.6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9]。治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等症状消失,血象检查结果提示正常,证候积分减少率为90%以上;显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等症状基本消退,血象检查结果提示正常,证候积分减少率70%~89%;有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部分消退,发热等全身症状缓解,血象检查结果提示下降,证候积分减少率30%~69%;无效:上述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率<30%。

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1.7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4.48%,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2 26.14±5.28 13.25±2.54*观察组 58 26.20±5.31 8.45±1.98*#

2.3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面积小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创面面积/cm 2治疗前 治疗后愈合时间(t/d)对照组 62 1.32±0.08 0.55±0.04*13.78±1.93观察组 58 1.30±0.07 0.33±0.03*#9.12±1.65&

2.4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MCP-1、RANTES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CP-1、RANTES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MCP-1、RANTES水平比较 (±s,ng·L-1)

表4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MCP-1、RANTES水平比较 (±s,ng·L-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MCP-1治疗前 治疗后RANTE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2 558.33±98.69 324.25±60.25* 54 125.32±5 714.26 40 280.32±5 008.31*观察组 58 553.65±99.45 210.58±52.41*# 53 250.25±5 641.71 26 315.24±4 133.12*#

2.5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L-4、IL-6、IL-10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IFN-γ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IL-4、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ng·L-1)

表5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ng·L-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IL-4 IL-6 IL-10 IFNγ对照组 62 治疗前 227.48±20.78 214.09±15.33 165.30±18.51 117.74±20.59 62 治疗后 170.58±17.68* 120.37±10.33* 140.17±17.64* 161.27±19.55*观察组 58 治疗前 226.25±20.5 215.22±15.45 166.54±20.77 115.31±20.31 58 治疗后 124.43±15.55*# 96.54±7.72* 103.47±14.32* 207.41±28.64*#

2.6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两组患者CD4+、CD4+/CD8+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CD8+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s,%)

表6 两组下肢疮疡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CD4+治疗前 治疗后CD8+治疗前 治疗后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2 22.26±5.38 43.50±5.47* 32.86±3.83 26.68±2.45* 1.35±0.13 1.14±0.22*观察组 58 22.15±5.26 49.58±7.22*# 33.11±3.70 21.57±2.30*# 1.33±0.14 1.66±0.37*#

3 讨论

下肢疮疡为局部长期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郁久化热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病症[10-11]。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抑制致病菌,阻碍病程迁延,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出现耐药性,影响疗效,且有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出现异常。

有研究报道,解毒利湿汤治疗皮肤病,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红肿等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有利于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临床疗效[12-13]。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解毒利湿汤对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包括皮肤湿疹、足癣感染等均可体现较好的疗效[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高达96.77%,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16]。观察组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可见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疮疡,可促进疮面愈合。

CLAUSEN M L等[17]学者研究发现,MCP-1在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可强化嗜酸性粒细胞的迁移和黏附能力。MCP-1及RANTES均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对细胞发育、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18]。解毒利湿汤可发挥多种中药协同作用,改善下肢疮疡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并下调趋化因子表达。

解毒利湿汤全方由金银花、紫花地丁、生薏苡仁、马鞭草、萆薢、泽泻、川牛膝、牡丹皮、茯苓、滑石、车前子、黄柏组成。方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之效,为治疗痈、疮、疖等皮肤疾病的常用中药;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味苦、辛,性寒,宜治红肿之外疡;马鞭草性凉,味苦,归肝、脾经,为软坚散结、抗炎止痛、利水消肿之效,与牛膝共用,活血通络作用增强。萆薢味苦,性平,利湿祛浊;生薏苡仁性凉,生用利水渗湿,更有清热排脓之效,与泽泻、黄柏合用可除下焦湿热,渗湿泄热,利水不伤阴液;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利湿,培土固本,有效改善疮疡肿胀之症;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渗湿的功效,还可促进伤口愈合,与茯苓、牡丹皮等药物合用,利湿消肿、引药下行,为使药[19-20]。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L-4、IL-6、IL-10、IFN-γ等炎性因子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及IL-10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而抗炎因子IFN-γ在人体内起到免疫调控作用,可提高巨噬细胞溶酶体活性,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及炎性反应[21]。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金银花、紫花地丁等药物含有挥发油、黄酮等微量元素,可抑制多种致病菌活性,而萆薢、泽泻等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马鞭草抗氧化能力强,泽泻能调节血管内抗氧化损伤机制,可降低患处局部温度,减轻灼热症状,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效果[22-23]。

CD4+、CD8+、CD4+/CD8+均为标记T淋巴细胞特异性功能效应的重要因子,是临床常用于评价患者免疫功能的关键指标[2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CD4+与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静等[25]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一致认为解毒利湿汤对调节下肢疮疡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更佳。相关文献指出,湿邪能够导致免疫调节识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抑制炎性反应功能受到抑制而促炎性反应功能亢进,机体能量代谢不足后导致自身修复功能下降[26]。解毒利湿汤方药中,车前子、生薏苡仁通淋渗湿,可促进创面愈合;滑石利湿消肿;赤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渗湿泄热,利水不伤阴液,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以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综上所述,解毒利湿汤治疗下肢疮疡,可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降低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提高免疫功能。但由于受研究时间、样本量限制,本研究并未对患者长期预后进行分析,研究深度有限,后续将完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解毒利湿汤各方药的有效成分及治疗下肢疮疡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证候炎性创面
NLRP3炎性小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联合臭氧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间歇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疗效
头孢他啶钠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针对肝郁化热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
清热解毒湿敷剂治疗四肢创面感染11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