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探索与思考
2022-01-24赵志耘王忠军
赵志耘,曾 文,王忠军,于 伟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2.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9)
1 引言
情报的产生、形成和演进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国际科学情报会议,到20世纪50年代,科技情报理论与实践活动已经十分活跃,内容包括情报组织、情报储存与检索、机器翻译等。美国学者陶伯、莫尔斯、肯特等陆续提出词索引、叙词索引、组合索引、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方法或原理,为情报检索方法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英国学者布拉德福、维克里、费尔桑和维克利相继提出文献分布、分类检索、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等理论和问题[1]。1957年,美国学者柴瑞把多样化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归于情报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交流频繁,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的创建形成近代科技情报的雏形。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存量更加丰富,增量加速,搜集、加工、报道、检索科技情报成为重点,随着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知识推理、社会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情报服务越来越趋向于计算化和智能化。
2 中国科技情报的自主发展研究传统
中国科技情报的诞生和发展始于国情需求,即中国科技情报的产生源于需求,科技情报的发展源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经济上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1956年,政府报告《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指出,将建立专门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作为我国发展科技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列为第57项任务目标。历经将近65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已然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既是科技生产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在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压力下走出的自主发展研究之路。中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先驱者们面向科技管理决策和国防科技攻关的现实需求,坚持情报的问题源于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但情报工作的产品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因此,这种面向科技需求的情报不仅在内容深度方面高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而且在时效性和针对性方面也高于“综述”或“评述”类的科学文献,此类情报研究成果也被称为“三次文献”[2]。这一时期的情报研究过程和情报产品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如“两弹一星”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中国现代科技情报工作者面向科技研发和科技决策的新需求,提出“情报分析”服务。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情报研究部撰写《世界高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情报分析报告,为科技规划与管理机构提供国际上高技术发展的动向与竞争态势。此报告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情报分析报告。
从科技情报理论研究视角看,中国科技情报领域最先引进并开展的是情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198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科技情报工作中的科学技术》的报告,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门科学技术”的论断[3],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进步。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相关学科引进知识、概念、方法、技术,如从早期的科技情报研究引进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知识,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统计学、科学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另一种是关注和借鉴国外情报学领域热议的理论和方法,如美国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科学引论》、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4]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等为我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理论素材。
从科技情报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看,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始于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与综合、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等。王崇德的《情报学引论》[5]把情报学研究方法分为特殊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三个层次,周文骏把情报学研究方法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相邻学科和专门方法四个层次[6]。1983年,伴随着钱学森同志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这一科技情报分析方法的提出,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模式从此形成[7]。1990年,包昌火主编出版的《情报研究方法论》[8]中,提出中国情报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课题选择、情报搜集、信息整序、科学抽象、成果表达和成果评价,情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系由思维方法、专家调查法、文献计量学法、内容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多元分析法、时间序列法、模型模拟法、最优化方法、层次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构成。2009年,贺德方[9]提出从建设面向科技战略和科技管理服务的事实型数据库、开发专用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专家智慧等三个方面提升科技情报研究水平。
3 需求导向下中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方法体系
中国的科技情报发展始终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其研究方法在借鉴与吸收国外情报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科技情报需求和发展现状,从面向科技文献的翻译、检索、计量等研究方法,到现今面向多源科技数据的智能化研究方法,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体现了从讲灵活、讲有效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特色。
3.1 科技情报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以认识论和思维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根据任务的原生信息及其各种关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评价、判断、推理、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定性分析、推论严谨的特点,对于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对象,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其方法的优势。但定性研究方法的缺点是其推论虽然严谨但不够精确,分析问题虽然深刻但不够具体,其结论是一种定性的描述,缺乏强劲的说服力。该方法可应用的场景包括:为定量研究做准备,为定量研究结果提供验证或评价方法,或者在不具备定量研究条件或不需要开展定量研究的情境下独立使用。
2)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以基础数学、数理统计、应用数学及其他数学方法为基础,开展针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中较为初级的研究方法是对变量进行数据输入分析;当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特别是变量互动关系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数据信息搜集和加工能力的提升,将各种不同变量关系体现为模型,通过建模来开展具有实验性的分析,演化成为高级的量化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具有定量分析、结论具体、高度抽象等特点。
3)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定性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定量研究,特别是随着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技术手段可以拓展定性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可能性。此外,定量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因为在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量化之前,必须先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任务、目的来确定定量对象范围,设计分析这个对象所用的指标和方法,这些皆是开展定量研究的基础,也是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方式。因此,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仅相互支持而且在研究中应当综合运用,才能得到良好的研究结果。在具体应用中,我们通常根据任务的条件和要求交叉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以达到互相补充、相互完善的效果。
3.2 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演进历程
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是相关研究人员在科技情报研究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科学抽象的方法。由于情报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属性,在学术研究和具体的实践业务中,研究人员根据情报业务目标和需求会选择多样化的情报研究方法。本文按时间发展进程分析需求情境下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体系及配置,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体系
3.2.1 科技情报事业初创时期的研究方法
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初期,科技情报工作以发布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态为主,同时根据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规划需求,以及重大项目的需求开展科技情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供情报产品服务。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基本是以科技文献检索和翻译为主,以建立科技文献基础为目标,采用人工检索方法对科技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报道,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技情报。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健全文献检索体系,采用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是翻译国外科技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分类、印刷和发行;广、快、精、准,有计划、有重点地搜集国外科技情报并加以整理和利用,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依靠专家经验和研讨等。这一时期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即比较和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
3.2.2 计算机时代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手工检索转变为计算机检索。机器翻译、复制技术等研究方法促进了科技文献资料检索工作的自动化,但仍然是以科技文献的研究方法为主。科技情报研究中,情报人员搜集整理各种渠道的文献资料,对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采集和加工,综合分析形成国内、国际科技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情报调研分析报告,结合国情提供综合和专业的科技情报咨询,在报告中既有调查所得的信息数据,又有情报人员对信息数据的阐释。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科技情报研究更加注重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至情报组织、情报检索、文献计量、引文分析等方法,对情报的增长、老化、分布规律等进行深入的数理统计分析,形成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3.2.3 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将科技情报带入数字化时代。中国的科技情报数据源从传统的纸质文献,发展到科技文献数据库数据,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自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之后,更具时效性的科技情报为中国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创造了条件。钱学森同志认为,情报的产生离不开资料,但资料不是情报,科技情报需要资料,但获得情报需要经过一个活化、激活的过程,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或者是精神财富,或者是利用资料提取出来的活东西[10]。钱学森所述的活化、激活过程实际上是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获得情报的过程[9]。这一时期的科技情报研究改变了其初创时期单纯地搜集、翻译资料或综述资料的研究方法,逐步向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改善情报分析能力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技文献(论文、专利等)数量的剧增,使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问题日益重要,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成为这一时期科技情报服务的重点。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逐步形成了以系统学方法为主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3.2.4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渗透至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量非常大,当各种新数据源加入数据体系中后,数据类型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科技情报从数据、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数据、信息过剩和复杂的时代,情报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开源情报可提供更完备的情报信息,给情报共同体和各领域带来更多有价值和新颖的数据源。情报研究方法在数据、信息和情报三个层次上均在发生变化。在数据层次上,面对多来源和规模庞大的数据,研究方法更密切地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在信息层次上,研究方法与知识组织、信息融合结合解决信息分析和利用的效率;在情报层次上,研究方法更注重源于信息分析结果的综合、重构和解读。这一时期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更强调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和运用。
大数据时代,从数据向情报转化的过程中,涉及数据获取(收集、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清洗、转化)、信息分析(特征提取、聚类、分类)等多种方法和技术的支持。围绕数据-信息-情报的不同环节,分别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例如,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融合,形成以数据驱动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具体指运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以及知识图谱等方法和技术实现科技热点和科技前瞻预测,基于信息挖掘、引文分析方法监测网络舆情变化,基于大数据技术辅助科技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综上所述并结合图1所示,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方法的使用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结合。此外,研究方法的使用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在数据规模巨大的大数据时代,科学地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如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机器翻译、分词技术等)、信息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是非常必要的。科技情报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科技与产业情报研究、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科技战略情报研究、科技创新评价研究等。
依据中国知网数据,对图1所示的思维方法、专家调查法、系统性方法、计量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自1981年以来,从统计数字看,计量学方法一直是发文量最多的,其他依次是系统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思维方法、专家调查法,几个研究方法在数量上一直是持续增加的,只是在2020年有下降的趋势。对情报分析技术,如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自1983年以来,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一直是科技情报采用的主要技术,图2和图3中的2021年数值为预测值。
图2 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统计
图3 科技情报分析技术的统计
4 新形势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探索路径
新形势下,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面对的目标和需求主要是面向科技领域,以开源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行之有效的情报研究方法,生产有价值的、为国家科技事业服务的开源情报。开源情报早已有之,自其诞生之日起,即是面向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服务[11-12]。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兴起,给开源情报带来了革命,给情报共同体和各领域带来了更多有价值和新颖的数据源,给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13-16]。科学运用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从开源信息中生成有价值的开源情报,将是未来中国与国外科技情报业务能力比拼的分水岭,进而影响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战略规划布局。目前,美国国防部门正充分利用开源情报,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自动辅助分析系统,其目的是使美国的情报公共存储数据库用户通过使用各自的应用程序去获取所需的信息,极大地提高情报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美国国防部门及情报界的这一举措,无疑会令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者有所思考。
4.1 开源情报环境下中国科技情报界面临的主要任务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且复杂,中美科技竞争的博弈日益剧烈且持久,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事业进行遏制和封锁的做法在重现,而我国在一些领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科技实力仍然存在不足,“卡脖子”技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此外,开源情报环境可以承载和传输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的同时,科技情报研究的不确定性更为显著,“科技迷雾”给情报研究和工作带来的“障碍”不容忽视,并且其将长期对情报能力的建设形成挑战,是导致科技情报分析和决策发生偏差的原因之一。当前,科技信息用户对情报产品的内容、质量和表达需求与日俱增,科技情报部门需要具有洞察和甄别“科技迷雾”的情报感知应对能力,我们应该重视情报感知和情报刻画方法的研究[17]。在此种形势下,科技情报面临的任务是提供强有力的情报支撑,而强有力情报支撑的基础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4.2 开源情报环境下科技情报方法探索面临的主要困难
与传统科技情报的信息环境相比,开源情报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类型、数量、存在形式和获取均已发生变化,开放获取、科技博客、社交网络等成为新的科技信息资源;而目前中国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尚不完善,如对富媒体化、多模态化的信息资源分析和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已有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存在不适用性;此外,“中美科技脱钩”,国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购买受限使我国对国外科技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受到阻碍,这无疑给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使用能力带来了困扰。在此种形式下,现有的情报研究方法面对不同层次用户和不同领域、不同任务类型的科技情报需求,需要我国的科技情报人员继承老一辈科技情报工作者自主发展的优良传统,在现有的信息资源条件下,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聚焦于开源信息迷雾中的线索发现任务诉求,开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探索的新征程。
4.3 开源情报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探索路径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能方法和技术迅速发展,给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情报工作必须把握时代契机,积极面对科技情报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为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提供新思路,面向科技情报现实需求和任务提升科技情报工作能力。科技情报作为一个事业、一个专业领域,我国应该重视和强化整体的科技情报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国家的科技情报管理政策,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组织结构,不同组织结构的业务,情报业务的能力建设(数据、方法、工具等),如图4所示。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情报业务工作离不开情报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此需要研究科技情报理论、创新科技情报研究方法,这也是一种必需的能力。开源情报下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更加关注多源数据之间的比较,如相关性分析,在过程上强调效率,研究方法要打破数据壁垒和数据局限,不仅要正确利用自身产生的数据,还要充分利用外界所有的大量相关数据。因此,迫切要求情报研究方法体系进行适应性创新。中国特色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探索的路径方向主要有以下6个。
图4 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体系示意图
(1)面向具体科技领域的开源情报融合方法研究。
当前开源情报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火如荼的Open Science运动将带来更多的开源情报,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和迅速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学术交流。大量的科技数据不再受到知识产权费用和获取地域的限制,多种来源和类型的科技数据及资料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使得开源情报源除公开性、多源性外,情报内容上更具丰富性、时效性和复杂性,情报研究方法需要从单一领域科技情报研究转向全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多源信息融合是当前情报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新特点。开源情报在科技型数据层次上呈现多源、异构的特点;在情报内容层次上,基于统计或语义分析的结果将呈现不同维度的信息特征表现。与其他研究或应用领域的信息融合问题相比,开源情报的信息融合问题更加复杂,因此,科技情报领域的信息融合方法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一。
(2)面向科技战略决策需求的场景建模和组合分析方法研究。
近年来,现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处理速度快,往往具备多个中央处理器,有几乎无限大的内存和强大的交互式可视化效果——促生了深度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新型量化方法。在政策分析和综合评估中,应重视采用计算机、多场景仿真方法。在新型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中,分析人员利用模型构建不同场景,利用场景的多样性来比较各类完全不同的情况,进而提出论据,而不是汇总使用概率权重法得出结果。建模强调利用计算机试验来了解世界的概念框架,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不同可视化效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人们形成关于计算机试验集合属性的假设,然后开展针对该集合的计算机搜索,对这些假设进行系统测试。在决策分析时,探索性建模方法建立大量貌似合理的未来的场景集合,当预测长远未来信息时,场景集合可以为这些论据提供有效支持。因此,构建探索性数据分析系统,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建立算法,使用数学公式完成建模,解读传统分析方法无法判定的变量间的关系,基于专门的计算模型和数学分析方法完成更深入的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二。
(3)基于智能技术提升科技情报生产力的情报研究新方法。
智能技术在海量信息处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技情报生产的关键领域已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科技情报分析以及决策的效率。基于智能技术研发的科技情报分析工具一旦在科技情报的实践应用中落地,将会有力地促进科技情报生产力的提升。例如,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应用至科技情报生产的上游——数据处理阶段,一方面将可以提前扫描和发现科技“弱信号”信息,另一方面将可以降低科技情报分析人员后续的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压力,以获取更有价值、更及时的科技情报。由此获得的科技情报经过科技情报人员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实现情报信息的关联、迭代和逻辑推理等再分析过程,将会产生新的情报产品和新的情报搜集需求。这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循环科技情报生产力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三。
(4)重视应用多学科方法的情报研究新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跨学科研究方法使现代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活动更加活跃和更加具有创新力。传统的基于某一学科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需求,只有吸收多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和成果,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取得积极的进展和突破,科技情报工作才能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为了适应新环境下的科技情报需求,应用多学科方法已成为有效开展科技情报研究的必然选择。多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随科技情报业务工作需求而不断将其他领域方法纳入、将学科的多个方面进行融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情报决策需求,以及将传统的以专家智慧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与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等,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四。
(5)关注确保科技数据安全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随着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料库、知识库层出不穷,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各种搜索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基础的事实性信息的获取。在新一代的开源情报环境下,科技数据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科技数据的质量安全。开源情报的内容更具丰富性、时效性和复杂性,而且情报源的数据规模持续增长,数据的质量,即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加以考虑。二是科技数据的生产和传输安全。我们在重视数据质量、辨别真伪的同时,自身科技数据在开源情报环境下的生产、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同样需要加以重视,数据的可传播性、保密性等需要加以规范,这对国家科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科技领域的数据特点,融合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中融入保证科技数据安全的方法和策略,整合各情报相关方,打造具有安全性、松耦合、模块化、标准化、服务化的泛在数据基础支撑平台,是新一代开源情报环境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五。
(6)优化科技管理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
科技管理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科技期刊管理、科技人员管理等诸多方面,优化科技管理离不开科技管理评价。科技管理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的科技情报工作,主要包括科技评价的原则、科技评价指标的选取、科技数据的归一化、科技评价方法的选择、灵敏度分析、科技评价结果组合等诸多内容。在开源情报这一新的信息形势下,我们可依据开源数据进行专业化评估,这需要提出分类、细化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和工具,以构建科技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该体系和方法应涉及如科学合理的科技全过程指标体系设计、多维度关联计算、可视化技术展示等科技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评价等问题。实现我国各重点学科领域在全球的准确定位,科学评价我国各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掌握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科学地图中的分布情况,关注我国科研院所、机构的研究布局等,以便为我国全面评价和优化科技管理工作、引导科技情报人员的培养导向和机制提供依据。因此,用于优化科技管理的科技评价方法是科技情报研究方法需要重点探索的路径之六。
5 结语
科技情报研究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几十年来,依据中国国情形成的中国特色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为国家的重大科技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因此,我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发展必须放眼长远,加快创新,以提升科技情报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极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满足科技情报现时需求、适合时代发展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体系,对新形势下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本文希望,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面向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术,强化探索“科技迷雾”中的线索发现方法,充分发挥科技情报的科技“引领”作用,发挥“耳目、尖兵、参谋”的功能,使科技情报工作在国家科技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