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大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1-24崔晓明
崔晓明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大肠癌为肿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类疾病发病与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等关联性密切;同时,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但早期无或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及大便潜血等[1]。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考虑到患者手术预后效果的改善,如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临床建议围手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2-3]。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学者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大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高[4-5]。因此,此次对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纳入研究的大肠癌患者一共72例纳入研究,然后对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涉及的研究纳入及成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大肠癌患者72例,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我院,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其中观察组36例,男女比例为21∶15;年龄36~67岁,平均(45.82±1.22)岁;直肠癌19例、结肠癌17例;Dukes病理分期:B期11例、C期25例。对照组36例,男女比例为20∶16;年龄37~65岁,平均(45.72±1.34)岁;直肠癌18例、结肠癌18例;Dukes病理分期:B期12例、C期2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比较的价值。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均符合临床有关大肠癌的诊断标准;且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满足手术相关指征条件;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了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有严重精神障碍及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既往接受过化疗以及放疗者,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常者,出现肿瘤细胞转移者,配合度较低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将肿瘤科常规护理流程作为参考依据,严格执行,对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处理,确保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1.3.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包括:①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的成立。在科室内部成立完整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以以往的临床护理经验为依据,结合具有循证依据的护理参考信息、患者具体病情,制订合理科学的护理计划方案,在明确方案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实施。②术前护理干预。术前,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对患者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手术期间需相关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并对患者术前存在的负性心理展开疏导,如疏导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确保患者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工作的开展;术前6 h禁食、术前2 h饮用糖盐水;此外,准备好手术相关的器械、药物,为后续手术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奠定有效基础。③术中护理干预。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术者的密切配合工作,确保手术有序进行;加强患者保暖,避免患者术中着凉,合理控制手术室的温、湿度;术中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若有异常需要及时对症处理;此外,术中多鼓励患者,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并提高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依从性及配合度。④术后护理干预。为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术中护理干预是重中之重,因此手术后的当日,需要对患者行去枕平卧位,于6 h后协助患者行半卧位,加强患者术后呼吸、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若有异常需要及时对症处理;通过患者主诉及护理人员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疼痛状况,可通过伴乐疗法,使患者的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使患者的轻微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若疼痛严重,需要适量使用镇痛药物,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加强手术切口敷料的定时更换,保持手术切口附近皮肤的干燥、清洁、卫生,避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3 d,加强对患者进行引流护理干预,对引流袋进行定时更换,仔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并做好详细记录,确保引流的通畅、安全;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简单的肢体活动,每次10~20 min,每日3~4次;待患者的病情恢复稳定之后,协助患者下床行走活动;并以患者病情具体恢复情况为依据,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进而达到促进术后机体康复的作用。此外,加强患者术后饮食干预,为患者配制健康、营养类饮食计划方案,以富含膳食纤维、高维生素、易消化类饮食为主,忌辛辣以及带刺激性等类型的食物,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医嘱用药,忌擅自更改药物或拒绝服药行为;指导患者家属在患者术后,多关心与照顾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人带来的温暖,使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使患者达到早日康复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两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质量、手术指标、护理总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
1.4.1 手术指标 包括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4.2 生活质量指标 以生活质量量表(SF-36)为依据[6-7],包括躯体功能、生理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4项生活质量指标,分别进行评分,每项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越好。
1.4.3 护理总满意度 根据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8],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3个等级,包括:85~100分,满意;60~84分,基本满意;0~59分,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4 并发症的发生率 包括肺部感染、术后出血、肠梗阻。
1.5 统计学方法 此次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取()表示,然后采取t检验;计数数据则采取百分比(%)表示,然后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手术指标对比 护理后,结合数据可得,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要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手术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比 在护理后SF-36量表中的躯体功能、生理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4项指标评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结合数据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要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2.4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结合数据可知,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要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3 讨 论
大肠癌为肿瘤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患者主要表现为早期没有症状,或者是症状不够明显,只表现为消化不良、大便潜血以及不适等症状[9-10]。随着病情的进展,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如表现为腹痛、便血、腹部包块以及肠梗阻等[11-12]。手术是治疗大肠癌患者的常用方法,为了改善患者手术的预后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必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13-14]。
对于临床以往所采取的常规护理方法,其较为片面,不够全面,难以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所以不宜提倡使用[15-17]。而对于本课题重点提到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案来说,其主要是在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的基础上,根据具有临床护理路径依据的护理经验、相关信息治疗,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订全程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方案,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等,给患者给予更为系统、更为完善的护理体验。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本次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法,在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更短;在术后躯体功能、生理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4项生活指标评分方面,观察组则均显著要比对照组高;除此之外,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94.44%,显著要比对照组的66.67%高,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13.89%,显著要比对照组的36.11%低;由此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应用价值颇高,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
综上所述:大肠癌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法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手术预后效果的改善,并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及使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