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碑寄语黄司马,初拓黄庭在霍邱
——吴昌硕题裴景福两件匾额赏析

2022-01-23夏冬波

书法赏评 2021年2期
关键词:霍邱横幅匾额

夏冬波

匾额是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艺术奇葩,融入了中国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和建筑雕绘等多种艺术,集字、印、雕、色为一体,与传统建筑搭配相互辉映,与居室文房张挂和谐共美,形成了独特的匾额文化。匾额的字体从篆、隶、楷、行、草书,应有尽有,题写者大多数是当时拥有声望或地位的书家、名人。现就吴昌硕为安徽霍邱裴景福题“归与轩”“淮隐庵”两件横幅匾额作一赏析。

民国十五年(1926)春杪,吴昌硕83 岁高龄时为老友裴景福篆书“归与轩”三字匾额。

归与轩。睫庵先生正腕。时丙寅春杪,肝患未平。吴昌硕,年八十三。(附图一)

图一:吴昌硕为裴景福题写的“归与轩”斋号

吴昌硕篆书三字匾额:“归与轩”。匾额钤印三方:起首印:“虚素”(朱文),其印顶款,刻有“凡智与言,从虚素生,则无邪欲也。壬子立秋后三日,缶道人刻于沪”。此印纵44.1cm,横143.3cm,刻于民国元年(1912),意为:只有虚其心,方可得其智,只有朴素无华,则人品德行高尚,这也是吴昌硕在艺术与人生的座右铭。落款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丙寅年即民国十五年(1926),吴昌硕是年83 岁,客居申江沪上癖斯堂。

同年初夏,吴昌硕又应裴景福之嘱托题写“淮隐庵”三字匾额。

淮隐庵 睫庵先生属篆。老笔颓唐,勿笑责则幸甚。丙寅初夏。吴昌硕,年八十三。(附图二)

图二:吴昌硕为裴景福在霍邱新店耕善庄题写的“淮隐庵”斋号邹涛主编《吴昌硕全集》(书法卷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5 页

吴昌硕篆书三字匾额:“淮隐庵”。款识:睫庵先生属篆。老笔颓唐,勿笑责则幸甚。丙寅初夏,吴昌硕,年八十三。也是与上面“归与轩”三字横幅匾额钤印相同:起首印:“虚素”(朱文),落款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淮隐庵”横幅纵41cm,横129.5cm。丙寅年即民国十五年(1926),吴昌硕是年83 岁,客居沪上。两匾题写时间相隔一个多月,为吴昌硕晚年书法精品,难得一见。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大聋、缶翁等,清代浙江孝丰(今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是近现代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以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产生影响深远。

吴昌硕留传于世的横幅匾额甚丰,晚年尤喜题匾联。“归与轩”和“淮隐庵”是吴昌硕大师书于83 岁高龄的两件精品,可谓人书俱老,苍劲浑茫。要理解“淮隐庵”三个字,首先要了解吴昌硕与裴景福非同寻常的关系。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睫闇,亦作睫庵,别署西域戌卒,室名壮陶阁、吟云轩、归与轩,安徽霍邱新店埠人。裴景福幼承庭训,同治八年(1869)15 岁入邑庠。光绪五年(1879)举江南乡试经魁。光绪十二年(1886)中三甲四名进士,授户部主事。裴景福可谓少年得志,正途取仕,且以诗文名都下。光绪十八年(1892)改官广东知县,先后补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四县县令,皆著声绩。光绪三十年(1904)为两广总督岑春煊参劾。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议处谪戍新疆。宣统元年(1909),给事中李灼华为其伸雪,得赦归。辛亥革命前夕入湖广总督端方幕府,颇受信任。民国三年(1914),出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擢政务厅长。民国十五年(1926)终老于家乡安徽霍邱。裴景福工诗词,精鉴赏,收藏字画、金石、碑帖极丰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裴景福酷爱字画,他的俸禄主要花费在购藏字画上。著有《睫闇诗钞》6 卷,《河海昆仑录》6 卷,《壮陶阁书画录》22 卷,镌有《壮陶阁字帖》64 册等。

裴景福与吴昌硕交游的初始是裴景福的父亲在苏州无锡、昭文和上海任县令之时。裴景福是通过何汝穆而结识吴昌硕的,成为吴昌硕早年的文友。裴景福是淮军二代分子,雅好书画,尤喜收藏。吴昌硕曾作《怀人诗》十七首,以纪念他在青壮年时期的十七位师友,裴景福名列其中,且安徽仅裴景福一人。《怀人诗》:

文字搜罗走马牛,壮陶阁上锁蛟虯。

寻碑寄语黄司马,初拓黄庭在霍邱。

裴伯谦景福

吴昌硕与裴景福交好40 年,他们之间有诗歌唱和,文士雅集和书画鉴藏等活动。裴景福在晚年回原藉安徽霍邱以后,时时想念海上老友吴昌硕。

分居无憀,奉怀吴缶老

一笑乾坤大九州,刘伶荷锸好埋忧。

孤山晦迹翔双鹤,沧海横流宿一牛。

白日有书惟闭户,青天无月不登楼。

唾壶击罢仍高枕,苦酒思君共劝酬。

卧榻怀人,苦酒思君,老境日逼,感慨不已。

纵观吴昌硕三个篆字“归与轩”“淮隐庵”二匾,赠与同一人,作于同年,时隔一月左右,皆有年款,且同是三字横幅,同一形式,即匾额大字石鼓篆书与题款小字行草书结合形式,甚是难得。从二匾文义看,归与,即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绝粮,叹息道:“归欤!归欤!”一次孔子途经陈国时,绝粮受困,就发出了“归欤!归欤”的感叹,希望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去。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上国尝环辙,浮家未卜居。康成嗟耄矣,尼父念归与。”

裴伯谦非常喜欢自己隐居新店的耕善庄,就在这一年他把耕善庄的“归与轩”改成了“淮隐庵”,并且写了一首诗《题淮隐庵》:

避人宜小隐,数地未为贫。

春雨丰鱼麦,秋风饜鱠莼。

秫收樽有酒,叶落灶添薪。

饱暖无余事,床头句有神。

裴景福有没有见到吴昌硕为他题写的,所谓“篆老笔颓”的“淮隐庵”匾额不得而知。裴景福从吴昌硕给他题“归与轩”,到“淮隐庵”,即从“回归故乡”,到“淮上隐士”,也表露了裴景福的心迹流露,实为落叶归根,复归自然。在吴昌硕题第二块“淮隐庵”匾额时,不知他是否知道老友裴伯谦此时已经病重了。裴伯谦四月二十四日作《晨起》一首:

天地芳菲无尽藏,病余扶杖下回廊。

荼䕷片片飞何处,风定依然一院香。

荼䕷(tú mí) :落叶灌木,攀缘茎,茎有棱,并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也作酴醾。

五月即捐馆舍……

吴昌硕篆书二匾书法艺术分析,大字篆书书体源于石鼓文,吴昌硕晚年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吴昌硕八十岁之后,用笔老道,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注重整体气势之强烈突出,曾说写石鼓文是“临气不临形”。他将石鼓文字体拉长,更具美感。正是这种对于“金石气”执意追求精神,使得其书法在当时就能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特有之“金石气”。“归与轩”篆字为吴昌硕“肝患未平”带病时所书。在用笔上率意而为,浑朴厚重,圆劲中而寓方折,起笔藏锋回护,行笔潇洒俊逸,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自如流动,变幻莫测。“淮隐庵”三字轻顿缓提,错落有致,笔道粗细枯湿一任自然,如渴骥奔泉,遒劲老辣,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收笔戛然而止,妙不可言。结体则在大疏大密之下,构思奇妙,曲尽姿态,意象迭出。二匾题款行草书倚侧取势,取法李北海,厚重苍劲,错落有致,行气畅达,守法而出己意,妙味无穷;章法上,横无列、纵有行,字距行距紧凑,疏密有致,避让得宜;墨法上,浓重的墨色更具沉雄苍茫之气,时有生动流畅的“飞白”,意到笔随,炉火纯青。作品右侧的两方印章恰到好处,给人以无尽的空间遐想。通篇作品无论是篆书正文,还是行草书落款和印章的搭配,皆力贯始终,精神粲然,表现出吴昌硕书法凝炼遒劲的阳刚之美,金石气味十足。而吴昌硕以篆书、行草书搭配结合的匾联作品最多,形成了缶翁独特的题匾风貌。吴昌硕为霍邱裴景福题“归与轩”“淮隐庵”两件横幅题匾是吴昌硕与裴景福40 年翰墨情缘的凝聚,更是沪皖文人交谊的见证,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霍邱横幅匾额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有竹居小横幅》书法作品
阅读理解专练(二)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匾额下的刺猬
霍邱县教师书画作品选登
广告横幅上的洞
安徽霍邱破获销售假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