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
2022-01-22殷素珍凌爱华纪梅芳
殷素珍,凌爱华,纪梅芳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指的是患者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者马尾神经损害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功能异常,常易继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以及护理干预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筛选患者的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分别设定为2019年5月、2020年8月,在入选研究的74例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1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54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59.7±3.2)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均自愿参与。
1.2 方法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措施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膀胱康复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疾病的相关护理措施以及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健康知识讲座、问答引导式讲解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解说要做到生动活泼,关键的地方有强调,不易理解的地方有停顿,同时要促进患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互动,激发患者兴趣,调动好奇心,形象化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来对患者进行引导,更好地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2)心理护理。患者在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之后,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情绪,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经常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对患者进行安抚,护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改进沟通技巧,从而提升沟通效率,以此来更好的提升护理质量。(3)膀胱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定期为患者按摩膀胱,结合针灸以及间歇性导尿处理,引导患者进行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2-4],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元的修复,避免出现漏尿等问题。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以此来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导致膀胱过度充盈的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n(%)以及(±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通常是由于损伤引发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在发病时,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而言,综合康复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服务,以此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自主排尿,同时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积极的膀胱护理康复训练,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膀胱康复护理干预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更多地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护理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层面进行充分的调节,同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个性化制定康复护理措施[5],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标。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膀胱康复护理干预之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都明显更好,组间对比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常规护理结合膀胱康复护理干预的服务模式,从心理疏导到生理功能训练等多方面结合,训练患者主动控制排尿反射的能力,同时通过针刺、按摩等刺激手段促进患者膀胱储尿和排尿的反射性功能修复,配合盆底功能训练,如提肛等盆底肌训练,能更好地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