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于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2-01-22王富国
毛 烨,王富国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两会上,职业教育均占据了教育热点主题排行首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高职教育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促使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而自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以来,至今“新基建”已成为一个热门词语。“新基建”不仅为高职教育提供更为先进的思想、技术和手段,“新基建”所涉及行业的人才新需求也为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1 新基建基本内涵
1.1 新基建
作为对冲2020年新冠疫情的重要政策措施,“新基建”或“教育新基建”已是社会聚焦热点。2018年“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被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概括为3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目前,我们对“新基建”的认知逐渐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转变为全面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
1.2 智慧教育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于200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1]。教育信息化一般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均借助信息手段来开展或实施。特别注重的是教师或学校等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完成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2018年,随着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智慧教育概念应运而生[2]。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教育部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智慧教育不仅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关注学生或培训人员等受教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
1.3 新基建+智慧教育
“新基建”+智慧教育中,新基建作为内生变量,对智慧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智慧教育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新基建”+智慧教育一是用最前沿的技术开展智慧教育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解决智慧教育信息化设施落后的难点;二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用先进的思想来改造传统教育理念,最终以教育技术的进步倒逼教育教学的生态变革;三是以新基建建设中的5G、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满足自适应学习、沉浸式学习空间等个性化教学需要,实现对教育教学场景的多维覆盖。
图1 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新基建关系图
2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9年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之后便是在历年重要的政策文件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规划和建设内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资源建设多等特点。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现状来看,仍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 参与者认识参差,行政指导色彩浓厚
教育信息化参与者众多,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异,但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结合各方专家和国内教育现状制定发展建设方向,即由政策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依据政府政策方向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企业及时研发技术产品跟进学校需求是基于市场的生存行为,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则是很大程度上程式化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当然,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授课的技术和模式愈发普遍和成熟,师生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愈加熟练,但信息化一定程度上还只是无法线下授课的替代“器具”。
2.2 软硬件投入充足,效果回报不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完备的硬件环境,也为校园教育信息化引入了不少软件平台。不少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传统教室的数字化改造,安装各种现代化的投影仪、电子大屏、抢答器等“器具”,并借助之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赛等机会,集中精力建设了一批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可这些硬件、软件资源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演示工具存在,没有与日常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2.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余,信息素养较低
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设备的普及使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更为快捷。在不考虑使用效果和在线资源建设的优劣情况下,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教学,并建设在线资源提供给学生日常使用,但也只是将传统上课内容上传至网络,未深入设计并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深挖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道法”作用。但迄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主要还是依赖于学校、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未能正确或合理的使用移动端设备进行自主的、积极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信息素养能力,以进一步将教育信息化的“器具”作用转变为“道法”作用。
3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机遇
新基建作为最新的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支撑,其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一是高职教育+新基建,即新基建促进高职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提升育人水平、优化现有教育生态;二是新基建+高职教育,即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配套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为新基建培养配套技能人才,提升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3]。
3.1 促进教学理念全面更新
新技术的发展势必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作为与高职教育联系最密切的高职教师,应当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以积极的姿态学习、接受新基建发展带来的技术变革、思想变革,积极借助相关技术变革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推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在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实施。
3.2 促进教学技术全面升级
从数字化校园建设到智慧校园建设,从互联网到新基建,各高职院校不仅将信息手段与教学业务相融合,还不断建设、推广各种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教室等智慧型教学环境,进一步拓宽师生教学互动渠道。而且在数字资源方面,在线课程、智能题库、APP、微信小程序等各种接口让师生能随时随地共享资源,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特别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教学相关数据的采集更为便捷、数据分析更为精准,为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提供技术支撑,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3.3 促进教育生态全面优化
新基建的发展促使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打破原有思维和技术局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教学业务流程,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种育人资源,协同社会、政府、学校、培训机构、教师、学生等主体,贯通中职、高职和本科,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环境,不断推进智慧教育稳步有序发展,营造多元共融、齐生共长、均衡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全面优化教学生态。
3.4 助力加快中国“智”造
新基建为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时代机遇,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人才金字塔基础部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这些技能型人才相较于普通本科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基础,进入行业企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工作岗位,直接在生产现场解决问题。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是实体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还是推动技术技能传承、应用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加速的重要力量。因此,高职教育培养出能应对新基建发展要求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行业能手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必定能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
4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挑战
4.1 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价值有待彰显
新基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长远规划,培养、储备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中高职贯通、职业本科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不断打通提升高职学生能力和学历的通道,但根本上还未扭转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价值不高、能上本科就不上高职的现象,导致高职招生一直面临生源不足的危机[4]。近年来,虽然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操作人才,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但相对来说都是“中低端”的技术型操作员工。“中低端”就意味着工资低、晋升机会少、体力劳动强度大、就业稳定度低等倾向。如果能从政策的角度引领,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引导社会正确审视高职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环境和待遇水平,让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真正展现,才能让高职教育乃至社会发展走上更健康的发展之路[5]。
4.2 核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缺
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基建将不仅作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吸收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核心人才紧缺的问题[6]。核心人才不仅包括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的人才,还包括大量能在生产现场上手操作并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就是毕业能上岗、上岗能解决问题的生产一线人才,应当主动对接新基建,及时回应新基建带来的社会和企业需求,研究行业企业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规范,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理解速度快、综合素质强、能开展持续学习的“工匠”人才,全面支撑新基建下新人才的需求。
4.3 产教融合需进一步深化
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和影响下,智慧教育场景的改变深深地影响着学校和社会,为适应智慧教育未来发展的新阶段和新高度必然带来的社会和智慧教育的变革,高职院校不仅要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的配套人才,还要为行业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提供更好的岗位前训和再训。这需要高职院校更密切地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精准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则是不二选择,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学生和员工技能培训和理论拓展,筑牢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优化专业建设和创新技术发展的硬件基础。依托信息化手段,校企共享产教融合服务平台,面向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连接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输送,奠定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软件平台[7]。
5 结语
新基建代表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景广阔;高职教育与新基建同向同行,应积极应对新基建的要求,大有可为。但当前来看,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配合新基建动态调整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提升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精准应用等突出问题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