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用好泰州籍在外人才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2022-01-2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泰州家乡人才

董 磊

(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泰州籍在外人才资源丰富

摸清泰州在外人才状况,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由于缺少工作基础,笔者走访多个部门、地区,试图从多个角度“以一斑窥全豹”。

从高考情况看,泰州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基础教育水平名闻遐迩,每年有2万多名学子考上大学,并诞生过多个省文理科“状元”。据统计,仅地级泰州市成立以来,全市普高录取人数近50万人,其中,二本以上录取为20余万人。以泰州中学为例,该校校友有45000多人。然而,在这些高校毕业生中,回到泰州工作的比例较低,大量的泰州学子在外从政、经商、就业。如2011~2020年这10年间,我市户籍外出就读的24.89万学生中,1.32万人回泰,占比仅为5.3%,而23.57万人没有回到泰州就业。

从外出经商群体看,泰州先后在沈阳、西安、深圳、天津、昆明等大中城市建立泰州商会,目前,市县两级建立异地商会35家,联络了在外打拼创业的泰州籍企业家近4000名。但是,由于缺少沟通渠道,这些商会的联络范围有限。以北京高港商会为例,该商会现有126名会员,但据估计,高港在京经商的人数,是会员数的2~3倍。

从旅外人士看,目前泰州籍旅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日韩、东南亚和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能够掌握具体名单的只有300多人。

从人员流动看,泰州市户籍人口为497.15万人,常住人口451.28万人,近46万人在外就业创业。这些外流人员,大多具备一技之长,主要流入上海、珠三角、苏南等发达地区。以泰兴市张桥镇常巷村为例,全村共3117人,有约1∕3的人口在外创业发展,其中,经商的有百人以上[1]。

目前,泰州籍在外人才信息,主要分散在市侨联、台办、外侨办、组织部、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以及全市各类学校,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管理,缺少信息搜集的标准,这些信息残缺不全,且十分陈旧,目前在手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在外人才共3129人。

图1 三市三区在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图

分析这份不完全统计的名单,可以发现:一是人才层次较高。各领域专家占比为33%,很多为知名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院士等高端人才,不少人才如王存玉、杨元喜、杨荣昌、翟婉明、王赓武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这份名单中,泰州籍在外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183人,大中型企业负责人386人。二是人才类型与我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从专业看,在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经贸、教育、科研、工商管理。在科研人才中,医药、化工、电子、机械、农业等各领域兼备,其中,医药类人才占比最大。三是分布地域较广。在外高层次人才国外以欧美最多,国内则依次分布在南京、苏锡常、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

2 国内外吸引人才智力回归的做法与经验

2.1 积极作为

国内,广东、福建、浙江、河南、山东等地都把吸引在外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广东省2007年初就提出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所属21个地级市全部建立起在外人才信息库,其中,天门市收录了在外人才近万人,约360万字,涵盖社会各个领域、阶层;梅州一年内引进121个乡贤投资项目,投资总额511.81亿元[2]。河南南阳市2013年起启动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当年共吸引1000多名南阳籍高层次人才回归创业,800多个回创型项目落地南阳,带动10多万城乡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2.2 真情感召

吸引在外人才,关键在一个“情”字,激发游子爱家乡的热情。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3~5名在外人才,定期与其沟通联系,每逢重大节假日,他们纷纷通过寄贺卡、发信息、打电话、召开联谊会等形式,向在外人才送去家乡祝福,传递家乡温暖,各级干部联系并吸引了1.2万余名在外人才回归[3];兰州榆中县在元旦、春节期间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名义致信慰问,当在外人才家庭遇到红白事时派员致贺或吊唁,让在外人士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福建诏安还专门在当地电视台开辟域外人才专栏,展示在外优秀人才风采,大力宣传在外人才情系桑梓,赤子之心回报家乡的先进典型。

2.3 搭建平台

在外人才回乡施展才华,需要相应的平台载体。浙江从2011年起举办两年一度的世界浙商大会,搭建联络感情、对话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通过“十万浙商进百区”、国企民企对接会、优秀浙商评比表彰、主题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将“十万浙商”有效团结起来。截至2017年10月底,在外浙商回归到位资金已达14949亿元[4]。武汉2015年开始创办面向在外湖北人的互联网社群“猫友会”,聚焦“人才回流,知识回流,创业回流”,至今聚集了世界各地的3000余名湖北籍的互联网工程师,大大促进了武汉“光谷”的腾飞。

2.4 政策扶持

在外人才回归,除了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外,不少地区还“另眼相看”,专门制定政策。江西赣州自2016年起,对回乡担任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当年奖励100万元,工作满三年后给予50万元一次性住房补助。企业家回乡创办高新企业的,同级财政无偿给予30~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5]。回归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设置比例限制,允许低职高聘;日照市成立人才创新发展院,对于日照籍在外人才回企业工作的,可在人才创新发展院落实“事业编”,入院6年后“事业编”可实现流动等。

3 用好泰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3.1 扎实建好在外人才数据库

建议市招才局牵头,各部门配合,把分散的在外人才数据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建议以村居为单位,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全市各类在外人才摸清家底,从而建立起市、县、乡(镇、街)、村(居)四级在外人才库。在此基础上,依托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校友会、商会等,对在外人才情况逐一论证核准。对在外人才数据库要进行动态管理,明确联系人(责任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更新信息。建议依托校友会、在外商会等,在人才密集地设立“人才联络站”或联谊组织,形成常态化沟通交流网络和机制。

3.2 创新搭建载体平台

在成功举办首届泰商大会的基础上,可根据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带着问题,突出主题,分类举办形式多样的恳谈会、交流会等,经常性集聚在外人才的智慧;在“企业院校行”等科技对接活动中重视发挥泰州籍人才的作用,积极牵线搭桥,吸引他们为家乡企业服务;创立家乡“总部经济”,号召成功企业家在泰州家乡建立自己公司的总部,尽可能在总部汇总纳税,尽可能多地反哺家乡发展;打造一批“雁巢空间”,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创意市集、工作坊、创客人才论坛等形式,成为泰州吸引莘莘学子回归的核心阵地;对不能回泰工作的人才,可通过“候鸟型”“周末型”工作方式或“离岸孵化”等形式,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在外退休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等“银发人才”回乡发挥余热,可通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带徒、参与课题研究、项目攻关、担任泰州高校兼职教授等方式为其提供平台,同时在宅基地提供、优惠购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我市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创新资源薄弱,可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方式,重点面向在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3 精心做好服务工作

积极为回乡人才创业就业保驾护航,在成果转化、创办企业、政策享受、税费征缴等方面,明确专人负责,实行“特事特办”,给予“绿色通道”;打造各部门联动的人才服务平台,为海内外泰州籍人才回乡发展提供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社保、住房、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并将“窗口服务”延伸到“掌上服务”;通过组工干部下社团、人才工作联系点等形式,定期走访慰问、集体座谈和举办酒会,及时了解在外人才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举办在外泰州籍人才子女假期“家乡情·泰州行”活动,引导在外泰州籍人才推动下一代了解泰州、关心泰州;充分发挥“英才卡”的激励作用,拓展适用范围,让在外人才处处感受到家乡的关爱和温馨。

3.4 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定期向在外泰州籍人才通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时宣传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创业富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其回乡创业、造福桑梓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回乡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以组织创业事迹演讲活动或通过新闻、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回归人才的成功案例和先进事迹;每年开展“回归创业英才”等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优秀回归人才更多的社会荣誉;加强对推动泰州籍人才回归的社会力量的激励,对于积极引荐泰州籍在外人才回归或促成智力合作的商会、校友会、联谊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等,全方位多层次积极推动泰州籍在外人才“凤还巢”。

猜你喜欢

泰州家乡人才
人才云
幸福水天堂——泰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泰州古韵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夏天的家乡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