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01-21李致玲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突变型毒性靶向

李致玲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甘肃 临夏 731100)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病率占肺癌患者的85%以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发生NSCLC的主要相关介质。VEGF可促进异常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增加异常血管的通透性和肿瘤进展[1]。放化疗为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手段,在放疗的基础上结合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4例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2例。入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0.38±5.42)岁。疾病分期:Ⅲ期21例,Ⅳ期23例。肿瘤直径1.4~5.5 cm,平均直径(2.89±0.63)cm。疾病类型:鳞状细胞癌5例,大细胞癌19例,腺癌20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9例,低分化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均可接受放化疗治疗,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肿瘤细胞转移者,患有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者,药物禁忌症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放疗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23-EX及6MV-X线对病灶行照射治疗。放疗前用真空垫固定,CT照射下模拟定位。剂量范围:原发病灶、转移病灶35~60 Gy,每次2 Gy,1周5次;脑转移病灶40 Gy,每次2 Gy,1周5次,全脑放疗。放疗7 d后行调强放疗,剂量范围10~20 Gy,每次2 Gy,1周5次。加强对正常组织放疗剂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脑干<53 Gy、颞叶55~60 Gy、脊髓<44 Gy,其他组织及垂体<54 Gy。肺V20<28%,心脏V30<40%,心脏V40<30%。

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靶向药物治疗。于放疗第1 d给予盐酸埃克替尼片(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0061;规格:125 mg×21片)口服,每次125 mg,每天3次。同时给予贝伐珠单抗(Roche Pharma Ltd.Switzerlan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70035 ;规格:4 ml)静脉滴注,按体重计,15 mg/kg·d,首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90 min,再次静脉输注时可控制滴注时间30 min,治疗时间为21 d。

1.3 评价指标

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共分为0~Ⅱ个等级,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肝肾损伤、神经毒性、胃肠道不适、血液学毒性等。

1.4 疗效评估

完全缓解(CR):病灶消失,30 d后复查无新病灶产生;部分缓解(PR):病灶面积减少30%以上,30 d后复查无新病灶产生;稳定(SD):病灶未变大或治疗期间病灶扩大或减少面积在30%以内;进展(PD):有新病灶产生或病灶面积扩大了20%以上。肿瘤控制率(DCR)=CR+PR+SD;总有效率(RR)=CR+PR。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例(%)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case(%)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发生肝肾损伤、神经毒性、胃肠道不适、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的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例(%)Tab.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wo groups case(%)

3 讨论

埃克替尼是一种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但长期服用埃克替尼后,机体易形成耐药性,因此考虑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参与治疗,以优化疗效,改善预后[3]。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IgG1)单克隆抗体,可结合VEGF-A抑制其与VEGF 受体-2(VEGFR-2)的结合,进而抑制VEGF 的生物学作用,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生长以及转移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参照组,提示对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肿瘤靶向药物可缩小病灶,降低复发风险。考虑与贝伐珠单抗可减小肿瘤内组织间隙的压力,增强化疗药物在肿瘤内部的渗透作用有关。在用药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发生肝肾损伤、神经毒性、胃肠道不适、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肿瘤靶向药物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好,可提高机体耐受性。

猜你喜欢

突变型毒性靶向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纯合和复合杂合点突变型α地中海贫血的血液学特征分析
MRI征象鉴别IDH-1突变型与野生型较低级别胶质瘤
BRCA1/2突变型乳腺癌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