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调节FGF23-αKlotho通路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内皮功能的研究*

2022-01-21张杰张雪竹

天津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内皮组间

张杰,张雪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颅内小血管病变引起的,最终导致临床、影像、病理学改变的一组综合征。在中国,CSVD是25%~50%的缺血性卒中、25%的出血性卒中[1]、36%~67%的血管性痴呆[2]的病因。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CSVD的早期上游病变[3-4];内皮细胞受损后一方面引起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白细胞黏附聚集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等生化改变,还导致血栓形成、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继发缺血等病理改变,合力引起神经功能损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和αKlotho是最近发现的与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5-6]。因上述疾病是CSVD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因此推测FGF23和αKlotho通路也在CSVD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前期采用针刺治疗CSVD取得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手指精细动作及步态异常。机制研究显示,针刺可明显改善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及梗死区侧支循环[7-8]。而血管舒张功能障碍主要由内皮功能失调引起,可由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反映内皮损伤的指标加以体现。因此认为针刺可能通过FGF23和αKlotho通路改善内皮功能,达到改善CSVD患者脑部血运、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1],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 CSVD,存在多发性腔隙性梗死(2个或以上)、脑白质疏松、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等1种及以上表现。同时依据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期标准进行分期[9]。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经头颅MRI证实为 CSVD;年龄 50~75岁,性别不限;Brunnstrom分期属于Ⅴ-Ⅵ期;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3;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存在颅内大血管病变;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白质病变;颅内感染;心源性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小梗死;脑外伤病史;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性骨病和骨关节病;恶性肿瘤;患有认知障碍、意识障碍、视听力障碍、失语及不能配合进行量表测试;服用可能会干扰疗效评价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纳入的60例CSVD患者均为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0例。患者进入研究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试验方案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伦理号TYLL2016[K]字001)。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抗血小板、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施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日1次,持续1个月。

针刺方法: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主穴为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上肢活动不利加曲池、合谷、肩髃、外关、手三里等穴;下肢活动不利加足三里、阳陵泉、环跳、悬钟、太冲、丰隆等穴;手指握固加合谷。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

操作方法:内关,直刺0.5~1寸(同身寸,下同),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运动功能[11]。NIHSS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康复程度,其分数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Fugl-Meyer量表用于评价患者运动、平衡和感觉功能以及关节活动度;分为上肢FMA(FMAUE)和下肢 FMA(FMA-LE)两个量表;分数越低表示运动功能越差。

治疗结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12],其中治愈: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NIHSS评分降低50%~89%;有效:NIHSS评分降低20%~49%;无效:NIHSS评分降低<20%或上升。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RHI检测 治疗前后,采用内皮功能检测仪检测RHI。患者空腹,仰卧,将外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分析仪(Endo-PAT2000)的探头嵌套在双手食指前端,袖带绑在左侧肱动脉肘关节上2 cm处,采集基线数据5 min;随后袖带充气阻断左侧肱动脉血流5 min并同步采集数据;然后快速放气,同时采集放气过程中的数据。采用Endo-PAT软件对阻断前后信号幅度比值进行计算,以对侧上臂数据为对照,得出RHI。以RHI>1.67表示血管内皮功能正常,RHI≤1.67 表示异常[13]。

1.3.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水平 治疗前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收集血清。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采用Bio-Tek酶标仪于450nm检测 ET-1、NO、vWF、FGF23和αKlotho的水平(试剂盒购自德国IBL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主要症状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有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有男性41例,女性1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7例;针刺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对照组为(63.34±10.80)岁,针刺组为(64.42±12.41)岁。共有44例患者患有高血压病(73.30%),7例患有糖尿病(11.70%),21例有高胆固醇血症(35.00%),有缺血性卒中史的24例(40.00%),有出血性卒中史的3例(5.00%),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1例(1.67%)。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NIHSS和FMA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个月的临床试验观察。

2.2 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针刺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 NIHSS、FMA-UE、FMA-LE 评分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NIHSS,FMA-UE and FMA-LE score of patients(±s) 分

表1 患者 NIHSS、FMA-UE、FMA-LE 评分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NIHSS,FMA-UE and FMA-LE score of patients(±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NIHSS FMA-UE FMA-LE对照组 30 治疗前 2.68±0.72 43.52±12.20 22.16±5.36治疗后 2.27±0.58#47.86±15.36# 24.31±6.39针刺组 30 治疗前 2.60±0.66 42.15±10.57 21.92±5.87治疗后 1.83±0.75*##53.47±13.86*##28.69±8.5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而仅有针刺组FMA-LE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针刺组FMA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以NIHSS评分变化来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Tab.2 Differences in RHI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2.3 患者治疗前后RHI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RHI值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未见统计学差异;而针刺组患者的RH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针刺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患者RHI变化(±s)Tab.3 Differences in RHI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治疗前后患者RHI变化(±s)Tab.3 Differences in RHI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35±0.40 1.48±0.46针刺组 30 1.38±0.27 1.66±0.53*#

2.4 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ET、NO、vWF水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ET、vWF水平降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仅针刺组NO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针刺组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T、NO和vWF水平的变化(±s)Tab.4 Serum levels of ET,NO and vWF of patients before and post treatment(±s)

表4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T、NO和vWF水平的变化(±s)Tab.4 Serum levels of ET,NO and vWF of patients before and post treatment(±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ET-1(pg/mL) NO(μmol/L) vWF(U/L)对照组 30 治疗前 97.90±21.51 76.21±20.93 145.34±34.45治疗后 77.84±18.65# 82.32±13.22 103.27±26.75#针刺组 30 治疗前 99.59±22.85 75.32±16.55 148.61±38.62治疗后 56.56±16.16*##88.17±17.08#81.25±24.9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FGF23和αKlotho水平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GF23水平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但仅针刺组αKlotho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针刺组FGF23和αKloth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GF23和αKlotho水平变化(±s)Tab.5 Serum levels of FGF23 and αKlotho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g/mL

表5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GF23和αKlotho水平变化(±s)Tab.5 Serum levels of FGF23 and αKlotho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FGF23 αKlotho对照组 30 治疗前 635.26±203.12 258.26±98.45治疗后 528.74±189.70# 277.29±121.57针刺组 30 治疗前 641.57±226.62 261.86±113.02治疗后 419.97±169.22*# 338.55±136.74*#

3 讨论

目前CSVD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多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降血脂等大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但CSVD具有易患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双向性,抗栓或调脂治疗会增加脑出血风险;且疗效不如大血管性脑卒中[14]。CSVD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因此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加以治疗,以达到醒神开窍、滋养肝肾、通达经络的功效。其中,针刺内关以疏通血脉,使心血充足,神明得养,大脑功能得以改善;针刺三阴交能补肾生髓、健脾益血、调和气血安神,髓海有余则肢体轻劲有力。此外,三阴交归属脾胃经,脾主肌肉、四肢,因此针刺三阴交能对局部神经肌肉产生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极泉、尺泽、委中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拘急之态。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能降低CSV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内皮功能障碍是CSVD的始动环节,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又是可修复的,因此改善内皮功能对于延缓CSVD进程、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具有重要价值。RHI体现的是微血管的舒张功能,该方法的精密度及重复性均优于传统的Framingham危险评分,因此更能准确预测心血管事件[15]。ET-1、NO和vWF都是内皮损伤标志物。ET-1能强烈收缩血管,而NO能舒张血管。内皮损伤后,ET/NO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及血管壁结构发生改变。vWF仅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内皮损伤后其含量快速增多,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导致血栓形成[16]。本研究发现,针刺能显著提高CSVD患者RHI值,还能显著降低血清ET-1、vWF水平、增加NO水平,说明针刺能有效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并使ET-1和NO表达重新趋于平衡,进而改善内皮舒缩功能。

FGF23是一种尿磷酸盐激素,由骨细胞分泌入血[17]。αKlotho主要在肾脏、甲状旁腺和脑组织表达,是FGF23介导受体活化所必需的辅因子。FGF23与αKlotho结合后,一方面通过减少肾小管钠依赖性磷酸转运蛋白促进磷酸排泄、并促进1,25-二羟维生素D3分解来减少食物中的磷吸收[5];另一方面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抑制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共同调节机体的钙磷代谢[18]。血管钙化的本质是一个与骨代谢相似的涉及钙磷代谢的细胞过程,因此FGF23-αKlotho通路在内皮细胞钙稳态及介导动脉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FGF23与αKlotho结合共同调节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生成NO及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高FGF23或αKlotho缺乏均导致冠脉内皮细胞生成NO减少,同时活性氧生成超过其清除,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发展,进而损伤内皮功能[19]。本研究发现,CSVD患者有较高水平的FGF23和较低水平的αKlotho,说明FGF23-αKlotho通路在CSVD中发挥了作用,两者的失衡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微血管损伤和CSVD的发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可见FGF23水平下降及αKlotho升高,说明针刺可通过调节FGF23-αKlotho通路,降低内皮损伤并增强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增强微血管舒缩能力以促进缺血区的有效灌注,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

综上,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CSVD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FGF23-αKlotho通路活性,进而促进内皮损伤修复、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内皮组间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眼库获取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基于“内皮损伤学说”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糖衣”告诉细胞何时造血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