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打造“中国好书”
2022-01-21方立松王左佐
文|方立松 王左佐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可谓小切口、大视野,从中华工匠文明角度切入中华文明,宏扬中华传统文化。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是由作者潘天波先生为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的“好物有匠心”系列节目改编而来,讲的是15 位中华杰出匠人的造物故事,塑造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形象——工匠,按时间顺序,每位工匠独立成篇,涉猎中国古代手工艺生产的重要门类,如车辆交通、冶炼、制笔、造纸等等。此书以平民化视角与语言叙述这些手艺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造物过程之艰辛探索与智慧才华,颂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的业绩,让读者在品读中华工匠故事同时,品味中华工匠精神,分享中华工匠文明。
应该说,凭感觉这是一个好选题,一本具有“中国好书”气质的选题:一是以平民化视角讲述工匠故事,故事性强;二是从故事中总结出工匠精神,所选15 位匠人是中华工匠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工匠精神的典范;三是突出工匠地位与影响。可谓小切口,大视野,从中华工匠文明角度切入中华文明,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作者潘天波教授,是国内研究工匠文明的中青年优秀学者,在工匠文化研究中卓有成就,该选题是他多项工艺文化国家级研究课题的成果,有学术研究支撑,全书做到了学术与通俗的结合和学术主张的通俗化表达。
讲好工匠故事
讲好工匠故事不易,因为历史上的工匠文献资料十分缺乏,二十四史鲜有记录,因此,要理清故事线索,说清工匠历史,而不凭空臆造,在人物形象上立得住,在学术上站得稳,除依托少有的文献资材外,还要借助考古发现和工艺产生的土壤——民间传说,加上合理的推断。好在作者潘天波先生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有对材料的熟悉驾驭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没有深厚的学养,很难在浩瀚的历史上梳理出点点滴滴的线索,并撰著成篇。书稿脱胎于“百家讲坛”演讲稿,怎样把15 个故事融为一本书,其过程也是经过反复打磨的:首先受央视播放时间的制约,原计划该书出上下两册,上册先出,下册待央视播放后再出,或两册与央视播放时同步出版,蹭赶央视效应,但央视播放档期不定,经与央视协商,可合成一册先期出版。
为了讲好故事,一方面我们请专业人员专门核对文中的史料与引文出处,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在每篇故事前,增加导读,同时增配文中插图,增添阅读美感。历史上古代工匠图像几乎不存,用艺术创作来呈现其形象,还原其造物之过程,也是为匠人树碑立传和正名。我们邀请南京艺术学院插画系姚红教授担纲指导,从故事本身出发,根据重要的劳作场景和节点,就人物的特点组织团队进行角色设定和手绘,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线条、温婉的色调勾勒出15 位工匠的历史形象,营造图文融合的气息。这些插图或置于卷首,或置于文中,形象生动,增强全书的生动感和可读性。另外,演讲稿多口语表达,虽鲜活生动易懂,但不适于书面表达,存在大量重复的广告用语,编辑时作了删改,使故事读起来连贯紧凑。总之,全书以平实朴素语言讲述无名工匠的故事,呈现湮没于历史典籍中的匠人形象与历史面貌,以器正名,还匠人应有的历史地位。
提炼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故事的精髓,也是全书的主旨,这些匠人不仅造物技艺超群,更有造物者的情怀与匠心。正所谓好物有匠心,匠心出好物。所以全书在讲述故事同时,重拾中华匠心,提炼中华工匠精神的内核。15位工匠是中华工匠精神的代表,体现了工匠的价值与追求,如黄道婆沦落崖州,学得纺织技术,归得故里,教学乡人,衣被天下;童宾为烧造大龙缸,投身窑炉,以身殉道,用烈火成就其窑变人生;黄成并未因科举失败而消沉,在近乎与世隔绝中完成《髹饰录》;蔡伦与李廷珪,不断实验,不断创新,造成“蔡侯纸”和“天下第一墨”等。中华匠心源远流长,15 位匠人之匠心总结起来就是:为民造福、为人民办实事的天下情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挑战自我、永不停止、追求进步的创新精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有一条故事暗线,即在故事中暗含讲中华工匠精神史,在选择每个朝代工匠时,作者很是用心,如在夏朝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车神奚仲,奚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工正精神”,这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源头;在秦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笔神蒙恬,蒙恬正是中国工匠精神中“司空精神”的代表;在汉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蔡伦,蔡伦正是中国工匠中“少府精神”的杰出人物;在唐宋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杨慧之和毕昇,他们正是中华工匠精神中“工部精神”的代表;至明清时代的工匠里,作者选择了蒯祥、陆子冈、陈曼生、唐英等,他们正是中华工匠精神的杰出典范。因此,《好物有匠心》又可以看做一部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简史,借助故事表达而梳理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发展脉络。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中国智造”,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都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所有工作者的内在素质。从这个视角看,《好物有匠心》的出版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
为了体现全书之关键之“眼”,从编辑角度,凝炼这一主题,我们一方面把古代关于工匠精神的经典妙语摘出,置于每位工匠之前,反映其思想理念,凸现其故事内核,也说明中华工匠精神之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封面护封上,突出“一部中华工匠精神简史”广告语,作为全书的书眼,置于醒目位置。
突出工匠之影响
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是故事叙事,二是精神叙事,三是文明叙事。即在故事中阐述精神,在精神中点出中华工匠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反映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这也是我们编辑此书时的匠心所在,要求作者在每章结尾处增加“文明影响”内容,突出无名者创造文明之贡献与意义,从而呼应当下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的确,这些被历史遗忘的陌生人,所创造的万千器物,有的成为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的至今还在使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的远播海外,对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奚仲发明车轮,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为跨距离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持,联通了中国与世界,促进了社会交往与集中;欧冶子的铸剑意义,影响了东亚文明,对西方骑士兵阶层影响深远;蒙恬制笔意义深远,一支笔书写了中华文明的传奇,正因为有了毛笔,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完整地记录,中华文明才历久弥新;蔡伦,被称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巨匠”,在美国国家造纸博物馆有“蔡伦画像”陈列室,法国安贝尔市有“蔡伦博物馆”,日本建有“蔡伦宫”;黄道婆发明的“三锭脚踏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纺织机械,是世界纺织史上的一大奇迹,为全球纺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技术粒子,为全球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发明何止“四大发明”。这些技艺早已润泽世界,惠及众生,他们才是真正的世界级工匠,今天重温历史,我们深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自豪骄傲。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故事的好书。所以我们为书名特加上一副标题“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封面设计整体取调素雅,关键词突出,主题鲜明,书名烫金而深凹,呈现雕刻厚重之匠意。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遵循一个基本逻辑:人造物,物养人,薪火相传。前者是工匠造物之过程,后者是结果,是传承,是对后世不同时代、国家文化、民族性格、世界文明的影响,养人的不仅是杰出的技艺,更是造物者的匠心精神,不仅是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还有深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古往今来,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工匠,有多少灿烂辉煌的工匠文化,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一书,就是遵循这一逻辑来叙事,是一部较全面阐述中华工匠精神历史与价值,突出中华工匠文明历史贡献的“中国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