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2017-01-25梁国祥

梁国祥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审题立意】

题料中的关键词为“生活的色彩”与“画中的色彩”,与之相呼应的是“贫困交加”和“(色彩)绚丽”,题料虽带有寓意,但寓意很明确:一个指向现实,一个指向理想;一个是灰暗的此岸,一个是明亮的彼岸。其实,不但本题材料的寓意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价值导向也很鲜明——从所截取的梵高“事迹”来看,作文的立意无疑应是向上的、积极的,具体地讲,就是鼓励人不惧黑暗,无论现实有多糟糕,也要勇于做梦、追梦。虽然题料的第二节有“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的表述,但由于有梵高“事迹”在前,因此“思索”的结果只能是在“贫困交加”的现实中坚守心中的理想,并用理想之光照亮现实、照亮人生,而不能放弃梦想,与现实妥协,在现实中沉沦。总之,本题的题意是明确的,但写作的角度较为单一。

同学们可能都知道,梵高最终还是被现实的黑暗吞噬了,但这并不妨碍本次作文的立意。且不说梵高的“结局”不在题料之内,就是在,也无损梵高的伟大以及他追梦的意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许多伟大的追梦者没有活到“圆梦”的那一天,死在了黎明之前,但与那些庸碌的苟活者、跋扈的权贵者相比,他们是真正的不朽者;他们的理想之光虽然没有照亮自己的人生(生前),却照亮了人类的历史。当然,没有人喜欢苦难,歌颂苦难不是没心没肺就是别有用心;但换个角度看,要成就大事业者,就必须直面苦难,而让人勇于直面苦难的、勇于向厄运挑战的正是“心中那一点点不灭的梦想”。

题料中的“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这句,注定了本次作文要使用对比手法。作文要好看,对比要强烈(绚烂的愈绚烂,灰暗的愈灰暗),要有“情绪”(合理的“情绪化”或是情绪宣泄),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的文章往往让读者看后即忘,甚至边看边忘。

诚如题料所述,“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生前寂寞身后名”完全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也就是说,这次作文如果同学们审题清楚,应该没有无米之炊的困惑——只要在材料的选择和剪裁上下点功夫,就可写出一篇好文章。

【批阅手记】

遗憾的是,这次作文还是在审题上出了问题。

这不是题料表意的问题,而主要是看题、读题不细致、不全面的问题。不少同学可能只关注到了“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这一句,而忽略了“生活的色彩”灰暗的梵高,不惧灰暗,不甘沉沦,“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这一颇为“励志”的事迹。正是这样的疏忽,致使很多同学把作文的重点放在“现实”与“理想”不同“色彩”的比较上。同学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道作文题真的是要大家阐述无需论述的道理(现实与理想差异大就是这样的道理),那么,还有什么思维力度可言,又有多少意义可言?

我们再来看题料的第二节。这节中有一个关键词“思索”——思索什么?思索“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有多大吗?根据前文所述,这是无需思索的。而结合第一节内容,不难发现,命题人所要我们“思索”的是,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时,我们应该这样做,或者面对像梵高那样的在黑暗中坚守的“榜样”,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得再直白一点,这道作文题的重点不在阐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而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时的态度。

本次作文还出现了顺势偏题的现象。比如,守望梦想要有信仰(或梦想要靠信仰来守望),这当然是对的,也是切合题意的,但如果把文章写成谈信仰的重要,就偏了。此外,脱离题料谈理想的重要,也属偏题。

【佳作shwo】

生活在别处 邓人玮

梵高在贫困交加中仍心怀希望“画看他那色彩绚丽的画”;沈从文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边城》;仓央嘉措在最不可能爱的境遇下一遍遍吟咏爱情……

法国学人兰波一句“生活在别处”,说出了多少人的困惑与心声。

生活的洪流常常不由分说将我们裹挟而去,它让我们失落、失望、失去方向,它的色彩远无我们所思所想所愿的那般绚丽。但即便如此,就能阻碍我们“奔向太阳”?

诗人海子即使身陷无边绝望仍不忘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舒心诗句;诗人食指在自身与时代的苦难中仍“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顾城在黑暗中仍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给人留下童话般的诗篇……诗人生活的年代恐怕远非幸福,与他们笔下所畅想相去甚远。而当我追问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在一个灰暗的时代仍保持“精神明亮”,在生活的苦难中仍坚持书写承载热情与美好的诗篇,我想是爱,是对生活的信念——向往彼岸,并坚信总有一天会到达!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在看透人生真相后仍热爱生活。”苦难与疼痛让敏感的诗人早早参透了人生真相,而他们仍用爱的文字为人们、为自己构筑起一个充满希望的彼岸。

生活中谁人又不是在与诗人一样的求索与构筑中呢?当现实无情击碎我们的梦想,当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当我们苦苦挣扎却不见转机,苦苦追寻却不得方向……我们奔向彼岸却无法到达,憧憬“别处”却无路可走。生活的色彩与我们心中的太不一样,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木心在“文革”时遭受迫害,在狱中用笔画出钢琴琴键弹奏巴赫。若干年后,当他成为画家、作家,他的画、他的文字,从未有过尖利的诘问,有的只是对生活一笔一画的细细诉说。胡适先生一生经历了革命风起云涌政治变化诡谲的时代,偌大个中国竞容不下一张书桌。胡适先生仍静下心来“整理国故”。先生一生常常被动受到“政治的过问”,然而先生留下最多的影像却是笑容可掬,面容和蔼。“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那份闲适淡雅或与先生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并不照应,却唱出了先生一生对“别处”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挂了许多梵高生前的画作,而其中最多的,是向日葵,梵高心如明镜:生活的色彩再暗淡,也阻止不了他“奔向太阳”。

我想,我们也一样……

点评

这是一篇文采斑斓的文化散文。文中所有的引用都很典型且切合“题料”,尤为难得的是同类“材料”组合,使得文章“意象”繁密,气象阔大。语言准确流畅、典雅而不显做作。

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把化用“题料”和点扣题目近乎做到极致。比如,“题料”中“生活”“色彩”“绚烂”以及作者在题料和梵高名作《向日葵》中解读出来的“信念”“心中”、彼岸、“奔向太阳”等关键词语被有机地嵌在文中;再如,题目中的“别处”贯穿全篇,使全文内容集中,主题鲜明。

题目《生活在别处》,说出了多少人身困在此岸、心向往彼岸的“困惑与心声”,精当且精巧。结尾处用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回归题料”、解读题料、放大题料,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文章结束处得以升华。

但文章有5个段落都以引用开头,稍有些单调,而且容易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守望理想 许晓蓓

杂文家吴非在《吃你的馒头去吧!》一文中提到了有些校长对当今教育的看法。有校长说,素质教育不过是“媚雅”,考不上大学就没戏,犹如吃馒头和读诗,吃饱了馒头才有可能读诗。

“读诗”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教育功利化的残酷现实,却让“读诗”成了一种奢侈;本该最具理想色彩的教育失去了诗意,变得灰暗一片。

王尔德说过:“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现实再残酷,我们仍应怀有仰望星空之心,如梵高,在贫困交加的生活里画出缤纷的色彩。

著名古希腊经典著作翻译家罗念生将研究古希腊经典著作作为自己终身理想与追求。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在避乱的平房里、昏暗的油灯下、躲警报的间隙间,翻译仍是他每天固定的工作。

即使在“文革”期间,他只要不出去被“运动”时就一头扎进心爱的翻译事业中,不因为身心受到摧残而放弃理想。

坚守生活中的美,坚守心中的追求,让自己不被残酷的现实占领,让自己不沦落在苦痛、消沉中难以自拔。

严幼韵是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是第一个将小轿车开进复旦大学的校花。日寇侵华,满目疮痍,她的丈夫被日军枪杀,她一下子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的大小姐变成了带着三个孩子的无助母亲。

这样残酷的现实怎么能不让人面临崩溃?

可是严幼韵没有。他变卖了所有珠宝首饰、学会养鸡养鸭,坚强地振作信心生活。她唯一没有变卖的是钢琴。晨曦晓露,夕阳西下,她都会敲响琴键,让琴声为自己的生活添上一丝光亮,添上一丝色彩。

这是真正的高贵、真正的坚强。

理想往往与现实不断冲撞、搏斗,而甘心仅仅“活在现实中”的人往往轻易屈服,让理想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烤没了。

的确,我们要尊重现实,不做违背常理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甘心做一个“弃甲曳兵而走”的现实的俘虏,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做现实的顺民,而忘了自己的初心。

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是残酷的物质现实,“有竹”是不灭的精神追求。

面对开头所说的“诗书与馒头”的选择,我想,不妨退到吃馒头的底线说话。即使不得不先吃馒头,也要像一个绅士一样坐得端庄,神情庄重,而不是像个饿死鬼一样狼吞虎咽,目光贪婪;即使正吃着馒头,也要做好读诗的准备。

梵高所作的色调明亮炽热的《向日葵》正是他对生活信心的最佳写照。愿每个人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守望阳光灿烂的彼岸。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辩证思维。比如,作者引用吴非老师的文章,揭示当下教育界盛行的放弃教育理想的功利主义现象后,不是简单否定“吃饱馒头”的功利主义观点,而是先肯定吃馒头或先吃馒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再表达即使是吃馒头也可以吃得优雅一点,以及可以边吃馒头边“做好读诗的准备”的观点。此外,作者在所引用名句的解读上也颇有特色。比如,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度,解读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甚为精妙。

但本文的题目较为平庸,缺少亮色;语言的弹性不够,表达有点“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