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2-01-20徐志金
徐志金
摘 要: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對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同样具备关键意义。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对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能有效提高历史成绩,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其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4-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10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高中时期,将历史与其他科目进行对比,前者所涵盖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更加庞杂,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史料中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中。此外,历史学科在历年的高考考查中愈发注重材料型题目的设置,在考查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时愈发注重从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针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从理解转变为应用,在此背景下,促进了阅读、思考和能力的有效整合。由此可见,假如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将很难学好历史课程。
阅读材料是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方法,是获取历史史料,辨别信息真伪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历史阅读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囫囵吞枣,不深入阅读和理解材料,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总结;第二,过分关注阅读文本的字面含义,对于阅读材料的拓展、图表和其他信息一概不理,难以实现全方位掌握;第三,只关注历史趣味性故事,并不注重其中的历史知识和规律的分析与探究;第四,张冠李戴,对于历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基础事实似懂非懂,不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学生在正常阅读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导致学生记忆、理解或应用知识时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学生不断失去学习兴趣,并误导教师对学生作出错误判断[1]。
教育心理学表明,高中生思维敏捷,高中时期学生的理解记忆、形象记忆非常活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非常有利。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借助教材与其他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二)原因解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然而学生历史阅读能力还不强,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首先,历史学科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相对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还受到历史时空的影响,不同的知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加大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难度,因此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并不利于培养其主动阅读的意识[2]。
其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灵活。学生学习历史,最先考虑的是怎样用所学知识来应对考试,考试成为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在高中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科考试的重点都能追溯到教材中某个章节的知识点上,学生不费力就能通过课本教材获取到问题解决的关键[3]。然而历史课程学习期间,由于人类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史料,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和仔细思考,才能够发现其中的历史知识和规律,然而,历史高考所用的史料内容、形式非常灵活,虽然学生通过这些试题依稀可见教材的身影,但却不能和历史规律建立起联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
最后,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会被其认知水平所干扰。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其学科自身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出现偏差。尤其是升入高中以后,学生心智愈发成熟,但在心理发展期间还存在着很明显的认知差异,在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并非处于同水平。基于此,教师在面对抽象思维更强的学生时,也要根据学生认知新发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理清知识脉络
在课堂教学学习中,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根据阅读教材内容的方法整理课文内容知识多元性,让学生可以更为清晰地创建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结构,进而为提升学习效果和加深知识印象打下基础。第一,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目录阅读”,让学生在题目阅读中整理历史知识[4]。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方面,还体现在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身知识,积累经验深化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善于剖析章节间的联络和因果关系,立足于宏观层面找到历史发展的关键性引导。第二,设立“任务阅读”环节,让学生带着疑惑推动合理的阅读。传统式的历史教学一味地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因而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但要重视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应丰富阅读方法,采取多样化手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教师先给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展开阅读和思考,寻找问题答案,通过“任务阅读”环节的设置,促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培养其阅读能力发展。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
以往单纯的知识素材阅读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阅读形式,开展一系列历史史料阅读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历史知识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思考历史材料和史料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事实,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历史规律的推演和总结,升华学生的情感,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历史史料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研究活动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需要,在阅读环节引入大量的历史史料,给学生播放有关阅读内容的珍贵视频、展示历史照片、让学生宣读历史人物的重要演讲、模拟和表演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展示实物图片以及历史遗迹等。这样,历史的阅读就不再是单纯的看文字,还能够将文字描述的事件、过程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历史,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动机的增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三)加强阅读思維训练
高质量的阅读往往伴随着思考活动而展开,因此阅读的意义不在于阅读本身,而是阅读期间产生的思维共振,是发现的喜悦,豁然开朗的轻松。这些无一不是思维对阅读无形的升华。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应带领其展开大量的思维训练。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进行自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使其在问题引导下展开阅读活动,养成自身特有的思维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让课前预习变成习惯。课前预习是阅读能力塑造过程中最先要培养的行为习惯,在阅读中预习,在预习中思索。为了使学生确立课前预习目标,教师可先给学生适度的提醒,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具目的性。
2.在某历史事件的教学结束后,规定学生结合“五要素”“三部曲”“全方位”,组织简洁语言来概括历史事件,对其概括、归纳的能力进行培养。
3.积极组织课堂讨论。挑选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变教师一人言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众人言,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
(四)采取多样化阅读方式
通常学生都是采取单一的方式进行历史材料阅读,并对其中的字词进行理解,提取关键的历史信息,然而面对大量的历史素材,这样的阅读既不高效,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烦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将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详略得到,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重要的材料采取精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时,还需学生更加仔细认真地对待阅读内容,对阅读材料展开概括总结,根据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语段来逐一概括出该段或全文的要点。除去精读外,还包括速读。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课本教材中补充的引文、知识链接等模块,采取速读这种阅读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本阅读时,还要注重围绕不同内容灵活选择阅读方法,遵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阅读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体现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的思维和特长有发展的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高中这个关键时期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意识与习惯。此外,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优良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李存红.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41.
[2] 吴若静.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微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 赵阳春.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结构及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 曹君玲.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