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和监测效果分析
2022-01-20段亚彤王燕郝爽王艳
段亚彤,王燕,郝爽,王艳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沈阳 110005)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在人口密集且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流行。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麻疹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2006年至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指出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与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的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室监测。2000年,WHO全球麻疹和风疹实验室网络(WHO Global Measlesand 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GMRLN)正式成立,为监测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支持[2]。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网络于2001年建立,包括1个省级及14个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每年接受WHO及省级实验室考核。本研究分析了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情况及监测效果,旨在为做好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工作,结合流行病学有效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尿液及咽试子标本均由县(区)级采集,血清标本由市级麻疹实验室检测。辽宁省2015年至2019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数据来自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专报系统。病毒分离标本由省级麻疹实验室检测,尿液及咽试子标本均由市级麻疹实验室提供。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德国维润(塞润)试剂研发公司,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 方法
1.2.1 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检测:采集辽宁省2015年至2019年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le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方法和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结果以酶标仪读数为准。判定标准:检测样本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Cut-off上限为阳性(+),检测样本OD值<Cut-off 下限为阴性(-),检测样本OD值Cut-off下限~Cut-off上限为可疑(±),在7~10 d后采第二份血复测。
1.2.2 病毒分离和基因分型:省级实验室承担疑似麻疹病例标本病毒分离工作,采集疑似麻疹病例尿液和咽拭子标本,利用Vero-Slam细胞,对市级麻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核酸测序对分离物进行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及基因分型。
1.2.3 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麻疹发病趋势,在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监测工作计划,2015年在辽阳市、盘锦市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年龄分组为<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每组采集血样≥30份,每份血清≥1 mL。采用ELISA检测血标本麻疹IgG抗体,检测试剂由德国维润(塞润)试剂研发公司提供,检测结果的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判定标准:检测样本OD值≥Cut-off上限为阳性(+),检测样本OD 值<Cut-off下限为阴性(-)。
1.2.4 实验室考核及质量控制:国家麻疹实验室网络由国家、省、市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组成,国家实验室每年对省级实验室进行考核及质量评估,麻疹、风疹盲样考核标本量为20份,由WHO提供;省级实验室每年对市级实验室进行考核及质量评估,麻疹、风疹盲样考核标本量为10份。省级对市级实验室采集的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标本进行麻疹、风疹血清IgM抗体复核。通过即刻法结合质控图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检测标本正确率为100%,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结果为合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Excel 2010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应用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IgM监测结果
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14个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 774例,采集血标本5 395份,采集率为93.44%;共检测血标本5 345份,麻疹IgM阳性365份,阳性率为6.83%,风疹IgM阳性670份,阳性率为12.54%,见表1。
表1 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麻疹、风疹实验室血清监测结果
2.2 病原学监测结果
2015年至2019年全省5 774例麻疹疑似病例中,采集病原学标本1 589份,采集率为27.52%,分离到麻疹病毒226份,麻疹病毒检出率为14.22%;省级实验室每年对分离到的麻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2015年至2019年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共90株,其中H1a基因型87株,占96.67%,其他基因型3株,占3.33%。2015年基因测序24株,基因型均为H1a;2016年测序4株,基因型均为H1a;2018年测序7株,基因型为4株H1a、1株D8、2株A;2019年测序55株,基因型均为H1a,见表2。
表2 麻疹、风疹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
2.3 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辽阳和盘锦两市共检测标本430份,阳性标本385份,阳性率为89.53%。其中辽阳市检测标本210份,阳性标本188份,阳性率为89.52%;盘锦市检测标本220份,阳性标本197份,阳性率为89.55%。
1~2岁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6.67%,其次是3~4岁组、<1岁组,阳性率分别为95%、90%。按学龄前后年龄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3,P<0.05)见表3、4。
表3 辽宁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监测
表4 辽宁省健康人群学龄前后麻疹抗体比较
2.4 实验室考核及质量控制
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每年接受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麻疹、风疹血清盲样标本职能考核,结果符合率均为100%;辽宁省14个市级麻疹实验室每年接受省级麻疹实验室盲样标本职能考核,结果符合率均为100%;2015年至2019年省级麻疹实验室对市级麻疹实验室共抽样复检血清672份,其中 2015年至2017年每年抽样复检120份、2018年抽样复检125份、2019年抽样复检187份,结果符合率均为100%。
3 讨论
WHO西太平洋地区确定消除麻疹目标以来,我国将消除麻疹作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WHO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4月全球仍有16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麻疹病例[3]。本研究结果证实我省仍有麻疹病例发生,麻疹病毒基因型以H1基因型的 H1a基因亚型为主,这与H1a在国内外广泛分布且逐渐成为优势亚型的流行病学特征一致[4-7]。
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1~2岁组最高,分析可能与麻疹类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有关,麻疹类疫苗8月龄接种第1剂次,18月龄接种第2剂次,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增高,说明疫苗免疫效果良好,0~1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维持较高水平可能与接种第一剂次的麻疹类疫苗及母传抗体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后人群抗体阳性率低于学龄前人群,说明麻疹抗体随着年龄增长会下降,但也可能有部分人群恢复到之前水平。我国<8月龄的婴儿是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鉴于现有免疫策略是对8月龄儿童开始首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因此,降低<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只能通过减少传染源,提高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覆盖率和提高母传抗体的方式进行防控[8-9]。有研究[10]表明,人群中95%具备麻疹免疫力才可有效阻断麻疹传播,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力是实现消除麻疹的基础,也可降低发生大范围暴发或流行的风险,所以全人群高质量麻疹疫苗接种是消除麻疹的重要策略。研究[11-12]显示,根据各地区的麻疹发病趋势,定期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针对重点年龄组和薄弱地区适时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可减少易感人群。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现代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健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结果可靠、特异性和灵敏性高,能及时诊断传染病疫情,对预防和及时控制相关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播和疫情暴发起重要作用[13]。我省通过开展麻疹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判断常规监测工作符合率及准确性,保证了实验室检测质量及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同时定期开展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保证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我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实验室检测质量维持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Hla基因型为2015年至2019年辽宁省麻疹的优势基因型。辽宁省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建立了高质量的疑似病例血清学监测、病毒分离及实验室网络质量控制体系,为结合流行病学有效控制麻疹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麻疹监测工作已经进入以个案为基础、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阶段,血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是麻疹实验室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保持监测系统高质量运转状况和高灵敏性,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的监测质量,最终消除麻疹有赖于麻疹实验室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