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试点, 看高考改革与学校方案
2022-01-19李秀伟
李秀伟
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是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稳妥推进的,这一方案被很多同行称为“最好的方案”。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但也说明山东省做了很多准备。山东省于2004年首批加入高中新课改,首批实施新课程背景下自主高考、自主命题。山东省政府召开座谈会9场,参会人员包括省教育厅、各市县教育局负责人,高中师生,高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知名人士等。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针对部分大学、高中学校和教育局为期3个多月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形成多个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山东省政府2016年3月9日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3月23日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正式启动。
各省(区、市)的方案会有一些不同,但是从改革的深层思维来看,这些方案都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践落地。所以,无论是国家试点的浙江省、上海市,还是首批试点的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或是2018年、2019年才加入的省(区、市),都可以从一个深层意义上进行系统准备。
那么,从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三新”视角来审视高中阶段教育的未来发展,从思维到行动应做好哪些准备呢?至少有十大计划需要逐步铺开。
制度要求(一):
考生的高校招生錄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一、重点在第一个“3”,语、数、外成为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为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做好分阶段教学与研究准备
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作为国家统一高考的科目,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同一卷面总分数。占比巨大的语、数、外统一考试,不仅打破了外语、数学分数弱化的传闻,也让这三个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语文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数学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外语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命题方向,基于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及高中整个阶段不同复习时长来规划课程与教学,成为重要命题。我们需要“语、数、外学科质量综合提升计划”。
制度要求(二):
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条件成熟时,可纳入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在上述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学生所选等级考试科目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不合格者不得作为等级考试科目。
夏季高考按“专业(类)+学校”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最大限度满足考生志愿需求。招生院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总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二、学生选择在“6”或“7”中实现,但“我为什么会选它?”需要帮助学生提前建立有利于学科选择的实践经验基础
不分文理,自选自考,学科学习从打开大学大门的工具转变为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工具,特别是“理化生政史地”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与其说是按照兴趣选择学科,不如说是以选科选择人生方向,由此观之,选科成为学生面对新高考的第一份作业。怎样选择呢?在深入学科研究与实践,积累学科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选择才能够具有理性。同时,高中学校从办学体制到办学价值上要更深入地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我们需要“学科经验导向的‘实践场建设与开发计划”。
制度要求(三):
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合格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考试成绩纳入夏季高考招生录取。合格考试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三、学校特色、办学质量来自“15”,即各学科教学质量。以全学科课程高地建设成就学校办学质量新特色
高中多样化办学之殇,特色高中之困,将会伴随着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实有根本性的突破。未来高中学校从综合实力的竞争到学科高地的竞争格局已然凸显。特色学科建设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科丰富了,高中的多样化建设也就落实了。不仅仅是高中三年,甚至中学六年,乃至基础教育十二年一体化学科质量建设将成为未来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重建学校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实施,落实多需求选课走班教学,生成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质量高地。我们需要“学科课程一体化质量高地建设计划”。
制度要求(四):
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四、如果学科核心素养是“N”,那么教师理解就可以归纳为“X因素”。在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改进中的教师成长与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命题
由学校综合实力到学科集团式教师队伍为核心的竞争力,校本科研、教研成为必然。这是一种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学科教师自组织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模型,致力于教学改进与师生双向发展的行动研究范式。我们需要“学科核心素养研修改进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制度要求(五):
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導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统筹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资源和条件,为走班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五、“1+1+1”的选课走班带来学校的专业自律,人人自我提高的学生选择与全员导师模式让扁平化管理具有更大价值
选课走班、学科课程主导的管理方式变革,使得高中学校逐步进入多层次管理结构,以个体自治为核心的管理范式会得到广泛应用。选课走班不仅仅是外在方式的变化,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6”选“3”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组合,更重要的是给学校带来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内在的体制机制创新上来组织引领和实施选课走班,进而让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与“专业管理系统”并行不悖,是这一探索的要义。我们需要“专业导向的学校课程选择与走班教学综合设计计划”。
制度要求(六):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六、“3·4·5”还是更多?在新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背景下的学校新品牌资源经营
“德智体”三好学生,“德智体美”根本任务,“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或是各学科若干的“学科核心素养”,都设置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新时代,新概念层出不穷,但是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和问责不会因“素质教育”“新教育”“理想教育”等命题而摇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才是教育永远的正道。“三新”只会为坚守规律者带来高中学校品牌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机遇。我们需要“守住学校价值的质量再提升计划”。
制度要求(七):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学校招生章程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时,高校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分析,对考生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七、选择信任,以全面关联、特长经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框架
将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教育过程。从内容上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项。从范畴上来看,综合素质评价涵盖整体素质和个性化素质两个领域。综合素质既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又是学生个体素质的体现,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在高校招生录取中,整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情况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素质同等重要,而学生的个性特长会被更多关注。从操作层面来看,它一是作为高中学校日常管理的评价,二是作为高中学生毕业成长的评价,三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评价。我们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过程评价十二年计划”或“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划”。
制度要求(八):
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均应以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八、“命题方向+考试改进”专业研究,专注命题与考试研究来改进学科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学科考试与评价研究正在迎来一个学校拥有发言权的时代,科学组织考试也成为教师基本功。中国考试制度史既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史,也是教师的工作与价值史。从古至今,教师通过考试过关,然后又带领学生考试过关。千年科举尚且是考生各尽所能,自己与自己比。今天的高考却是人人对手,只有把别人比下去。同样是努力,考试的竞争由展示自我素养到比较个人成绩。我们需要“学校日常考试与改进研究计划”。
制度要求(九):
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九、“第三个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科为导向的个性化思维建构
如果把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做个简单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知识取向阶段”“能力取向阶段”“素养取向阶段”。“知识取向阶段”的教学可以简单地说是“从知识到知识”,学生学知识,考试考知识;“能力取向阶段”的教学可以概括为“从知识到能力”,学生以知识为手段,以能力为目的;“素养取向阶段”的教学则是“从情境到素养”,知识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要学会运用学科素养从情境中提取知识,将之转化成自己的素养。因此,新的教学研究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以生活关联、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启动教学与评价改革。我们需要“学科核心素养取向的个性化情境建构教学计划”。
制度要求(十):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十、学生迎来了“有选择性”的“人生立交桥”时代机遇
只有一条路的时候,我们可能无奈。但还好,大家埋头苦干,学生埋头苦学,用同一个目标、同一次考试、高低不同的分数来决定人生和未来。但长期以来,学生考试结束了才开始思考志愿填报,踏上大学征途才开始思考专业适应性,大学毕业了甚至还没有做好入职和迈向社会的准备。生涯规划、自主发展的功课什么时候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16岁的年龄,即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可以启动人生规划。我们需要“学生生涯规划与自主发展计划”。
当然,新高考不仅仅是内在于高中学校敏感思维的“学—考—录”,还包括高考公平、自主招生、加分调整、取消录取批次、异地高考、学科竞赛等等,这是在国家大政之下的政策调整与伦理博弈过程,不在我们的专业讨论之内。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海川中学副总校长,曾任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笔山东省新高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