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辅助小儿推拿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
2022-01-19杜春玲
杜春玲
(丹东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辽宁 丹东 118000)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多发于1~6岁小儿,主要症状为患儿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患儿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在我国几乎占儿科就诊总数的5%~7%,年龄集中在1~6岁,且独生子女的发病率相对更高[1-3]。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复杂,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功能下降、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胃肠疾病及感染、有效矿物质元素低下、微量元素失衡、甲状腺激素低下、血清瘦素水平下降以及情绪等多种原因均有关系[4-6],治疗起来难度大。中医推拿对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疗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干预辅助小儿推拿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124例经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患者,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肺、血液系统疾病者。②重度营养不良者。③因神经性厌食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厌食者。④有推拿禁忌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研究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4.47±1.92)岁;对照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02±1.1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7]:①患儿见到食物不贪吃,偏食挑食,进食量明显不足正常食量1/3。②患儿病史连续超过1个月,同时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喂养不当史。③患儿体质量近期无明显增长,甚至有所降低,生长发育明显较同龄出现迟缓。中医诊断标准:患儿可见:面色少华、食欲不佳、形体偏瘦、纳呆拒食、大便失调、舌质红而舌苔薄黄、口苦咽干,泛酸,脉象细而弦、全身状态可,没有其他身体不适。
1.3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患儿年龄超过1周岁且小于7周岁。③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④无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标准:①患儿先天存在肠道及药物疾病引起的厌食。②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较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③合并贫血或者佝偻病。④对本研究无法配合。
1.4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健胃消食片(生产厂家: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 g×36 s,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36021464)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培养良好喂养方式、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方式,同时向家属讲解小儿厌食的病因、治疗等,讲解科学喂养知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方法:捏脊将患儿置以俯卧位,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向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起皮下脂肪层,从长强(尾骨部)向上提捏至大椎穴。每捏3次提起脊背皮肤1次,重复3~5遍。腹部推拿将患儿置以仰卧位,将手放置于患儿腹部,并以脐部为中心作掌揉法顺时针方向揉腹3~5 min,之后再沿结肠走向作掌揉法,持续3~5 min,最后用拇指点揉中脘、天枢1~3 min。点揉足三里让患儿仰卧并双下肢伸直,用拇指指腹放于患儿的一侧足三里处,点揉1~3 min,同理再操作对侧。点揉脾俞胃俞穴将患儿置于俯卧位,用食指、中指分别放置于脾俞、胃俞处,点揉1~3 min。然后轻抚患儿背部。以上方法根据疗效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1~2周。小儿推拿通过促进胃肠的经气循行,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对治疗厌食症有很好的疗效。中医护理干预:制定个体化的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处方,理论部分包括小儿厌食的相关知识、推拿的原理方法等、中医食疗、日常生活起居指导等。实践部分包括通过图片、PPT等方式向家属介绍推拿的方法,帮助家属提高对推拿的认知,提高家属依从性。耐心倾听患儿家属的主诉,详细为其答疑解惑。指导家属保持情绪放松,配合医师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微量元素缺乏、胃运动功能障碍等。了解家属有无挑食或偏食习惯,若有则要摒弃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告知家属避免采取哄骗、打骂等方式强迫患儿进食,为患儿提供轻松的进食氛围,鼓励患儿参与到做饭过程中,如帮助父母摘菜、洗菜、淘米等,提高患儿的进食兴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众多家长为急求补充营养,使小儿养成睡前喝奶的习惯。因为睡觉时脏器处于休眠状态,若在这时喂养患儿乳制品,易造成消化不良,影响食物吸收,损伤脾胃。喜好零食是打乱患儿正常进食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家长娇惯,不少患儿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到饭点时便抗拒进食。零食中甜食、油炸膨化食品、辛辣食品均属易生湿热之品,长期进食易滋腻脾气,助湿生热,久而久之,患儿自然食欲下降。若患儿在进餐时间抗拒吃饭,家长应注意避免强迫进食或训斥,小儿受到惊吓会出现紧张、哭闹等情绪,愈加抗拒进食,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不愈。为了让厌食患儿的脾胃功能恢复,粗粮和蔬菜是餐桌上的不二之选。玉米、小米等富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蔬菜中不仅富含大量的维生素,能提高小儿免疫力,而且含有钙、铁、锌等矿物质,可有效调节人体酸碱平衡。与此同时,蔬菜中纤维素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增加患儿食欲,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在食疗上,可指导家属为患者制作山楂陈皮麦芽粥(大米100 g、山楂5 g,炒麦芽30 g、陈皮5 g、冰糖适量),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等功效。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指导家属多带患儿进行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是改善厌食的另一关键要素。适当户外活动能调动人体的气血运行,不仅能增加患儿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免疫力,而且能促进胃肠运动,增加胃动力。此外,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思虑过度或紧张焦虑情绪自然会扰乱脾胃功能,若患儿平素酷爱电子产品,爱玩电子游戏,或养成吃饭看电视的习惯,则脾胃消化功能亦可受到影响,进而使食欲减退。因此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改善不良习惯。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症候进行积分,主症:①食欲:正常计0分;食欲稍差计2分;食欲差计4分;食欲很差计6分。②进食量:正常计0分;进食量减少1/4计2分;进食量减少1/3计4分;进食量减少1/2计6分。③进食时间:少于20 min计0分;21~35 min计2分;36~50 min计4分;超过51 min计6分。次症:①面色:红润,有光泽计0分;面色无华计1分;面色无华、唇色淡计2分;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计3分。②大便:大便成形,每1~2天1次计0分;大便略溏薄或干燥计1分;大便溏薄计2分;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且次数改变计3分。③精神:精神较好计0分;较神疲,不喜多动1分;神情疲乏计2分;精神淡漠,懒言少语计3分。判断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减少超过95%)、显效(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减少30%~70%)和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2 8 例(45.16%),显效19例(30.65%),有效13例(2 0.9 7%),无效2 例(3.2 3%),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痊愈21例(33.87%),显效20例(32.26%),有效14例(22.58%),无效7例(11.29%),总有效率88.7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较多,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其中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长期便秘等尤为明显。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许多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导致厌食锌缺乏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此外,喂养不当也是引起患儿厌食的重要原因,该情况城市尤为明显。厌食症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轻者可导致患儿消瘦、营养不良,重则可致患儿水肿、佝偻病、心脏功能减退乃至猝死等。有研究表明,小儿厌食症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一个主要摄食障碍性问题[8-10],国外儿童饮食问题的发生率达到12%~34%[11-14],而在我国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城市儿童的发病率高于农村[10]。小儿厌食症不易治疗,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原则,但疗效不一。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常虚弱,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与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许多家长往往对儿童较为娇纵,平日经常喂食一些膏粱厚味,诸如肉、蛋、奶、甜食等,长此以往不但增加脾胃的负担,削弱脾胃的运化,而且干扰患儿食欲,阻碍营养吸收。推拿法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15-18]。据统计,小儿推拿术可用于治疗儿童15类148种病症,其中消化性疾病排在第2位,而小儿厌食排在消化性疾病中的首位[19-22]。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实施推拿时患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患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该推拿方式操作简单,无须特殊的设备与器材,且痛苦小,可减轻患儿的畏惧心理,容易被患儿接受。
本研究运用辩证补泻原则掐手足经络穴位,能够运脾、补胃;推脾土可健脾和胃消食;逆运内八卦能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推三关能行气、温阳,提升阳气[23-25];开旋玑可宽胸理气;揉腹能够直接促进胃肠蠕动;捏脊可刺激督脉与膀胱经,能够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足三里是足阳阴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按揉此穴能够调理脾胃,并增加机体免疫。全套推拿手法起到了调节、运化中焦脾胃枢纽的作用。同时配合中医护理,以中医思想为患儿家属提供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88.71%。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辅助小儿推拿对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