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01-19刘冬梅
刘冬梅
(抚顺市第三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认为[1-2],这种病症的病情变化较快,一经发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病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重视提供必要的护理,有效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3-4]。临床护理路径属于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一种优质护理模式,既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路径表格,又可以根据表格相关内容严格为患者提供护理帮助[5-6]。这种护理更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以发挥理想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当中的效果,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50例病例进行分组对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3∶12,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2∶13;观察组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58.16±12.03)岁,对照组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57.64±12.25)岁;观察组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6.03±2.13)个月,对照组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12±2.08)个月;观察组发病到入院时间0.5~12 h,平均时间(4.65±1.23)h,对照组发病到入院时间1~11 h,平均时间(4.38±1.22)h。两组患者皆因心前区存在疼痛憋闷、且疼痛时间持续较长而来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组间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过《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7]。②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影像学诊断依据。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存在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全[8]。②伴有内科的其他严重疾病者[9]。③合并其他的严重的心脏疾病者[10]。④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患者[11]。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均通过常规护理,常规诊断患者病情,并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抢救。严格遵照主治医师的医嘱为患者实施各项护理,为患者提供抢救护理干预,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为患者优化抢救流程,积极实施病房的管理工作,保证患者休息。抢救后还要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观察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如下:①组建护理路径小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应包括患者的主治医师、科室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所有工作者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②设置护理路径: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询问患者家属及患者的相关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表现为患者制定护理路径表,并且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根据表格内容实施护理,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恢复状况适当对护理表格进行调整。护理路径的实施步骤:全体患者的初步护理路径表主要从以下5点实施:a.入院1~3 d。主要确保患者能够具备充足的休息时间,保证患者的床位舒适性,及时为患者提供翻身服务,并且做好对患者的清洁指导。每日需至少2次对患者进行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便促进肢体血液流通。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发现负面情绪,进行及时疏导。b.入院4~5 d。适当对患者进行上半身的活动,可在活动过程中协助患者掌握呼吸技巧。重视患者的情绪调整,可在患者禁食或日常活动时,在病房内播放一些舒缓音乐,以便转移注意力。c.入院6~7 d。患者基本实现自由活动,可以有目的性的对患者提供锻炼,指导患者自行进行饮食或排便等。注意患者的坐立时间避免超过10 min。在这一阶段适当为患者普及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尽可能预防冠心病发作。d.入院8~10 d。可以辅助患者下床活动,每日需要监督患者活动的情况,保障患者活动时的安全性。此时要注意活动时间避免超过10~15 min,每日活动2次即可。e.入院11 d以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可以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调节患者的运动量和饮食结构,重视对患者用药情况的监督,检测患者的身体数据恢复状况。出院时叮嘱患者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应定时复查,正常作息和饮食规律,坚持锻炼。
1.4 观察指标
1.4.1 康复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1.4.2 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室壁瘤、血栓与栓塞、心包炎等。
1.4.3 心理和睡眠 ①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估,>7分说明患者存在焦虑情绪,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深。②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8分说明患者存在抑郁情绪,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深。③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括7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3分,总分21分,评分越高,提示两组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不佳。
1.4.4 生活质量 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8个方面:精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每个条目评分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5 满意度 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共涉及到20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涉及5个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89分)、基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60分)4个级别。
1.5 统计学方法 以IBMSPSS26.0软件开展统计计算。满意度经[n(%)]表示,实施秩和检验,统计U(Z)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室壁瘤、血栓与栓塞、心包炎等经过[n(%)]表示,实施卡方检验,统计χ2值;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HAMA评分、HAMD评分、PSQI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资料经()表示,实施t检验,统计t值。以上统计学结果均以“P<0.05”为阈值,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进程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进程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进程比较(d,)
2.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3例,占12.00%)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13例,占52.00%)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睡眠质量较差,且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为理想(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经统计学检验,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改善明显比对照组更为理想(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以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23例,占9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17例,占68.00%)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以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的病症,这种疾病使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急性和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状态[12-13]。患者发病之后使得心肌出现坏死,如抢救不及时会使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进程较快,临床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14-15]。传统护理主要是以患者的病情为护理点,一切护理措施都围绕病情展开,这样容易导致在对患者提供护理时,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情况,因此护理措施很难落实到位,所取得的护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通过对本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护理后观察组的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临床护理路径是现代医学模式之下的一种优质护理,是一种科学性的护理方法,能在护理过程中将传统的以病情为出发点改为以患者为出发点的护理模式,在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护理路径表格[16]。这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具有计划性,使得各项护理措施落实的更为到位,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经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因为这种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和具体的表现适当对护理表格进行调整,这样就能使对患者提供的护理路径表格更具备弹性。在护理时能够通过经过循证证实的有效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指导,可能事先预料到对患者康复产生风险的各项因素,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指导,提供具有预见性的护理,因此可以减少并发症的概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为理想。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科学性的护理模式,打破了传统护理过程当中盲目对患者实施的机械性护理,而是有目的为患者根据其病情需求而提供的护理。这样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护理,提升了整体护理的质量,也提高了对患者护理的感受,使患者更易接受。在护理中能够坚持人性化的护理原则,不仅重视对患者进行生理指导,也能重视对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可以优化患者的心理环境,针对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整,综合性的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睡眠质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改善明显比对照组更为理想。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供系统化的科学护理,可综合性的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调节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使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临床护理路径这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和谐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各项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大大提高了整体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进程,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整体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理想的护理策略,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