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状及课程目标设计与达成评价思考

2022-01-19刘静波

农产品加工 2021年24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食品类课程目标

张 婷, 刘静波

(1.吉林省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1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方面,陆续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2]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3]等系列重要文件。高等教育正围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全面的“质量革命”。

教育部相关文件词云图见图1。

图1 教育部相关文件词云图

目前,全国处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全面开展期。根据教育部要求,通过3年时间,应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专业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提出,督促各高校、各专业以至广大高校教师群体,开始梳理相关课程内容,开始思考如何淘汰“水课”、如何打造“金课”,开始着手提升课程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从而切实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4]。

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课程类别与特色见图2。

图2 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课程类别与特色

2020年11月25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号》[5],首批认定5 118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包括1 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及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有1 559门课程是属于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TOP15高校分布见图3,线上一流课程平台分布见图4。

图3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TOP15高校分布

图4 线上一流课程平台分布

2 食品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食品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获批67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0门(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新增9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8门(2017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门,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4门,无新增),线下一流课程1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0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

食品类一流课程类型分布(a)和类别分布(b)(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外)见图5。

图5 食品类一流课程类型分布(a)和类别分布(b)(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外)

食品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建设数量上仍有不足,如何有效改进现有课程建设思路,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推动食品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快速发展,是食品类专业和课程团队面临的重要问题。

3 课程目标设计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描述,是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如果没有明确、清晰、可行的课程目标,容易造成学生为“及格”而学,教师为“结课”而教的现象;合理的课程目标,应该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具体地去描述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后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应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立德树人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6]。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引导的重要基础性作用,通过合理的课程目标设计和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胸有丘壑,有的放矢”。课程目标的设计,应能够满足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能力要求[7]。在学生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框架下,按照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矩阵,合理地设计和表述课程目标。应做到精准引导(学生能力达成)、贴合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有的放矢。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自然观[8],了解和掌握食品学科的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达成。

设计合理课程目标,还应满足一流本科课程的“两性一度”金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就要求课程目标,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高阶性”上;支撑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应建立在前沿性、时代性、先进性和探究性上;课程整体难度和水平,应建立在一定“挑战度”的高度上。

4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应建立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课程目标需可衡量、可实现。这就要求专业和课程团队建设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推动课程目标以至毕业要求的合理达成。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是否有正式的机制建设文件,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内容、依据、流程、周期和责任人是否一一明确。

(2)是否开展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依据和结果的合理性评价,在合理性评价中是否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把关。

(3)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撑并实现课程目标。

(4)课程考核的方式、内容和评分标准是否能够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和细化评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考核结果是否能够证明课程目标达成。

(5)是否依据评价数据开展了合理的课程综合评价,是否合理地分析了学生个体和课程目标总体的达成情况,是否有明确的存在问题分析和可行的持续改进举措。

5 结语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革命”先锋队,担负着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责任。食品类专业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综合分析课程目标达成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食品类课程目标
基于工程认证的一流本科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究
工科食品类专业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