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食品保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1-19庞凌云李梦琴詹丽娟任红涛
庞凌云,李梦琴,詹丽娟,任红涛,张 剑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1 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并制定出建设的行动路线,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是教育理念上的重大调整,主要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理念。教学过程强调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等三部委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明确指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1981年由William Spady率先提出,OBE理念包含三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OBE强调4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1]?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2]。因此,OBE教育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支撑。“食品保藏学”是为食品的贮藏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食品保藏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支撑作用[3]。随着新时代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产业提档换速的发展加速,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融合于传统的食品保藏领域,这些变化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亟需探索建立成果导向的新型“食品保藏学”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输送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2 “食品保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思路和实施
2.1 教学改革的内容
教学改革以我国及河南省食品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托,教学中引入OBE理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食品行业工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的内容是根据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学习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的权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通过学习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2.2 教学改革的思路
课程组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强调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OBE理念,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校企共同设定的培养目标作为起点和归宿,以毕业要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桥梁,根据专业认证与评估标准,结合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要求,以全体学生为中心,设计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
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反向设计由社会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内容,正向实施是制订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关联矩阵,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内容,通过实施课程标准形成有效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学习成果,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课程内容讲述各种食品保藏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食品保藏的技能,结合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把食品保藏方向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参数、保藏技术、绿色设计理念,创新意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以工程问题为导向设置知识点,以工程任务为导向开展探究式综合型教学,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探寻可能答案,获得成就感激励。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结合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设置有挑战度的创新研究型教学项目,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
2.3 教学改革的实施
认真学习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指南、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为科学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提供重要依据。
调查与分析河南省内外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做好课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与听取意见;寻求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承担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
到开设该课程的高校进行调研,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分解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构建教学改革支撑,实施反馈,持续改进。
3 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3.1 成果导向,反向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组根据前期企业调研情况,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课程自身特点,合理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矩阵。重构和更新课程知识,编制教学大纲,指导课程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食品保藏学”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如下。
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3.2 润物无声地把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食品保藏学”课程理论部分讲述国内外有关食品保藏的相关知识及食品保藏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实验项目部分涉及食品加工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保藏控制的基本理论,熟悉原理,能够分析食品生产、贮藏、运输和分配(流通)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原因,优化完善食品保藏工艺方法。课程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章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见表2。
表2 章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
3.3 建设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构建课程内容,建设在线课程。在超星平台上传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PPT、视频、作业库、案例和参考资料,运行“食品保藏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确保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常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超星平台上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和作业,课下通过钉钉、超星、微信、QQ等多平台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网上图书馆、知网、读秀等资源查阅文献,自主学习。
改进完善。根据作业测评、课程考试、跟踪在线课程运行效果,对在线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检验并逐渐完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4 多维评价,梯度有效达成培养目标
由于课程目标明确,学生通过作业、在线测试、期中考试等环节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多维评价,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顺利达到培养目标,保证毕业以后从事专业所需要的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学习、选做实验项目、教师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梯度有效达成培养课程目标。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评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引导和干预,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食品保藏学”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融入OBE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矩阵;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在线课程;多维评价,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认真梳理了企业行业对课程的知识需求,确定了课程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目标融入课程教学整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专业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衔接,同时增强教师育人的意识、提高教师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