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链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构建路径研究
2022-01-19谢丽仪广东财贸职业学院
文/谢丽仪(广东财贸职业学院)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任,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大数据产业变革中,高职院校向社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2019年3月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强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施高质量发展。[1]”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要性
(一)区域发展新机遇推动电子商务专业群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将完成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从原来的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转型。粤港澳大湾区的“华丽转身”对高素质财经类人才需求猛增,这对该地区的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子商务专业群应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链、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以产学研为途径,成为产业急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者。
(二)专业群与新业态下的产业链紧密对接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新业态,选择专业基础相同、技术相近、岗位相关的专业进行重组,构建专业群。通过对产业链进行深度剖析解构产业链上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建设相对应的专业群,并与产业链形成对应关系,能满足产业链中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面向产业链发展的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以岗位群为核心,以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破专业壁垒,贯通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专业共性,提升服务产业群的能力,推动产业服务社会能力,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2]。
(三)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成长需求
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职校生能较好地胜任某一特定行业或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发展时代,单一技术人才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个专业群面向一个行业领域中的典型岗位链,建立基层共享、核心分离、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学生既具备行业的基本技能,还能突出岗位链中某一个或几个核心技能。在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中,结合个性成长需求既有“一技之长”的纵向发展,也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展”。
二、电子商务专业群组群逻辑构建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从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成为产教融合培养中的区域领跑者,力争建设成有特色的区域示范性专业群。
(一)专业群精准对接电子商务产业链,人才培养定位精准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按照夯实基础、课证融通、课岗对接、素质拓展、资源共享的原则搭建。采用线上与线下全渠道相融合(电商+市场营销),内销与外销相融合(国内运营+跨境电商),物流作为支撑与保障成为本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专业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务院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用新时代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群的教学,在专业群教学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跨境贸易、物流金融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服务区域经济深化产教融合,挖掘专业特色
电子商务专业群打造“双轮驱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O2O线上+线下互通互融的模式。线上:指的是国内电商运营和国际贸易相结合;线下:实体店体验和物流配送相结合。以产业链为纽带,将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将四大专业链接为一个整体,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产业标准与学生职业能力对接实现书证融通,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一个中心:以“双轮驱动产教融合”为中心;两个基地:校园O2O体验馆(市场营销体验馆+物流配送体验馆),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三个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产:“线上运营+线下体验”产生销量;学:学生在实战中理实结合;研:教师队伍开发教材、研究教法、共同育人。四个提升: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提升教学评价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电子商务为基点,国际贸易专业为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领域输送跨境人才,电商运营推动市场营销全渠道发展,物流金融为电商物流保驾护航。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专业引领”、人才培养的“质量引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技术引领”、产业服务的“服务引领”(图1)。
图1 电子商务专业群组群逻辑示意图
三、基于区域产业链的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探索路径
以质量求生存,建立有效的系统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专业群秉承“实训、实战、系统化思维”建立特色专业群,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矛盾,本专业群将为区域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专业群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系统化教学思维打破传统各专业各自培养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五个一”:“一个机制”,建立一个“双轮驱动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动态优化、持续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一个高地”,推动1+x证书改革,创建基于智慧商贸技术,“精电商、通国贸、晓金融、善营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一个团队”,即“精讲一门主干课程、指导一项技能大赛、精研一个技术岗位、深究一个教改方向、对接一个合作企业、联系一个兼职教师”教师团队。“一个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一个引领行业技术升级的智慧商贸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体系。既能实现线上(面向国内运营销售,又能面向跨境运营),又能实现线下(市场营销实体体验和物流配送体验)的创新平台。“一个社会服务平台”,构建集研发、培训、咨询、交流的电商校企服务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共享。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商务社会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创新“重素质、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慧商贸人才培养高地
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工匠价值塑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围绕“精电商、通国贸、晓金融、善营销”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分工协作的螺旋式模块化教学,打造“双轮驱动O2O全渠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按照面向岗位需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聚合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金融等专业形成专业群,模块化教学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实施专业方向设置与电子商务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电商生产销售过程、核心技能与电商关键岗位的“四精准”对接。实现专业群内的四个专业的集约管理和资源共享,推动四个专业协同发展,实现1+1+1+1>4的集群优势。
逐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差异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间业务互助、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分批推进专业群其他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
(二)构建课证融通、课岗对接课程体系,建设高标准动态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通过“夯实基础、课证融通、课岗对接”三层分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底层夯实基础,通过专业群公共课(思修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以及专业群平台课(电子商务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基础)实现专业群课程共享。中层课证融通,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课程实现专向培养。高层课岗对接,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同时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实战训练,在真实的岗位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校企合作,开发贯穿生产过程的立体化教材。对接岗位能力标准,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制定螺旋式模块化教学标准与真实项目实施细则并且动态更新、持续完善。
(三)树立“教学做创”一体教法改革典范,创新真实任务项目化教学模式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技兼修”培育人才。根据电商行业所需的思政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等特点,专业群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不仅通过思政课程,更是通过课程思政,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职业精神培养[3]。二是开展项目化、情景化教学。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面向行业、企业收集典型案例,设计核心、主干课程,开展任务引领项目化教学。同时,将企业的工作流程、规范、制度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岗位,实现课程与企业的实际任务接轨。实现课岗对接,课证融通,开发1+x对应课程。三是推动线上+线下的现代教学模式,紧密推荐产业链的生产过程,实行“课前预习引导、课中项目内化、课后深入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混合式教学教法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推动专业群信息化。大力推广实施“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自主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建立“六个一”创新教育工匠团队,“铸魂强师”工程塑造教师职业能力
重点实施“铸魂强师”工程,建立“六个一”创新教育工匠团队,即“精讲一门主干课程、指导一项技能大赛、精研一个技术岗位、深究一个教改方向、对接一个合作企业、联系一个兼职教师”。教师通过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科普宣传、自我提升等活动东,提升教师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和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师方向化、专业化、实践化教学能力发展。
(五)建设“双轮驱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支撑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
按照“以电子商务为基点,国际贸易专业为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领域输送跨境人才,电商运营推动市场营销全渠道发展,物流金融为电商物流保驾护航”的建设思路,建立校园O2O体验馆。体验馆内设线下体验馆和线上体验馆。其中,线下体验馆内设市场营销体验中心和物流配送体验中心,分别用于实体店营销体验以及菜鸟驿站配送体验。线上体验馆内设电商运营中心和国际贸易运营中心,分别用于开展网店运营、网店推广、电商直播、商务数据分析、国贸报关跟单、跨境电商等。
(六)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水平
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电商产业园、电商行业协会、优质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型企业等协同构建生态系统,创新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紧密合作的产教融合网络。共同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七)打造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发挥集群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多层次、高技能培训。突出专业群整合、优化和共享,集聚技术和资源优势,面向退役军人、城乡新增劳动力、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转岗就业人员等不同的培训对象,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等方式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成为专业人员技术提升和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二是精准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振兴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边远山区,建立电商培训基地,发挥教学资源库作用,开发农村电商、直播电商、农村物流等培训课程,形成服务产业岗位的项目化培训课程模块资源。借助职教生社会实践、三下乡、乡村振兴等项目实现精准扶贫。
(八)提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国家化水平
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学分互认、合作办学、国际师资培训等。重点聚焦“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探索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