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智移云区”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1-19刘金焕教授范国锋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商业会计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云区会计专业智能

刘金焕(教授) 范国锋(平顶山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充分强调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和依托互联网的新兴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在已经进入到“大智移云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技术载体和推动力。“大智移云区”时代更加关注数据的经济价值属性,其核心是数据的流动分析、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利用;多维的智能互联网络生态链,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我国高度重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或法规。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领》;2017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九大报告; 2018年工信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提出2020年上云企业要达到100万家的目标;2019年教育部针对“教育+互联”重点解读了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意义;2019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开始实施。

“大智移云区”时代赋予会计新的使命,人机共生新生态、商业模式新变革、全域生态链重架构等的本质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各利益群体的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与重构,也给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会计突破传统的反映、监督职能,重塑角色、重新定位,即:由注重基础核算的财务会计向懂经管、懂信息技术和为决策提供服务的管理会计转变,由财务核算者向决策助手转变。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传统“账房先生”角色已无生存空间,各类“财务机器人”已经可以替代从事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员。

二、“大智移云区”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各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会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2021年度揭晓的与会计高度关联的信息技术中,排在前十名的是: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电子会计档案、RPA、新一代ERP、移动支付、数据中台、数据挖掘、IPA。因此,在会计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的前提下,会计人才培养导向也要转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适应时代要求,精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首先,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融合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是一种思维、资源、工具、手段、算法和范式,会计融入大数据,以全样本数据为分析基础,能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精准的支持,并实现会计、行业、业务、社会相关信息的即时集成。

其次,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跨界。在“大智移云区”背景下,会计核算的对象、重点、组织形式、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内容、效率、质量等都在变,最突出的是财务会计变革向共享信息会计转型,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智能财务决策转变。因此,单纯依靠会计学科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需要“跨界”。所谓跨界指的是学科交叉。交叉又分为内部交叉和外部交叉。外部交叉指的是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等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内部交叉指的是会计学科内部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当然,会计人才培养唯一不变的是核心功能,即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

再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文科”发展的新要求。“新文科”的提出,给会计学科的发展和会计教育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传统会计改造升级,使会计从事后算账向规划未来转变,从财务数据鉴证向数据资产经营转变,从定期算账报账向实时价值分析和风险管理转变,从注重结果管理向多维过程管理转变,从服务股东利益向为利益相关者群体服务转变,从而大大丰富会计人才的内涵。因此,会计教育必须体现会计职能的转变、会计人员的创造和会计决策的价值。“大智移云区”的应用,为会计教育适应“新文科”要求提供了手段和途径。

最后,立德树人、思教融合的新时代价值引领。德为会计人才培养的灵魂。“大智移云区”背景下高等教育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德学兼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体现“新文科”建设的文化性内涵。

总之,要从管理的角度理解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共同体。基于此,应用技术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不但要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贡献,对绿色经济利润GEVA、经济利润EVA、经营利润EBIT、增加值C+M、总价值C+V+M等进行统筹、系统思考。本文认为,智能会计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大智移云区”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大智移云区”时代的会计变革达成了共识,但应用技术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还在探索阶段。究其原因,既有学校质量运行评价机制的制约,也有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环节的缺陷,还有传统思维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先导是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基础(王爱国,2020)。本文认为,构建以“智能会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架构是当前合理和必然的选择。

(一)有关智能会计的部分研究成果

智能会计目前还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比如从智能会计的本质、职能和科学属性等。王爱国(2021)认为智能会计是会计转型发展的方向,智能会计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行业、业务和会计的精准集成,其本质是一项以数字经济为前提,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共生和管理赋能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的会计管理活动。续慧泓、刘锋等(2021)针对“大智移云区”的时代环境,从大会计大财务观出发对智能会计的概念、信息循环、协同价值、管理循环模型构建进行了阐述,从结构模式等方面为智能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智能会计不是孤立发展的,它需要其他技术的推进与辅助。李克红(2020)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会计要与区块链等其他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区块链技术与会计领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并能与会计专业无缝对接,它不仅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换,也能推动会计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与创新。基于区块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会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与区块链的相关性,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四位一体”智能会计模式并探究其应用价值,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支持,迫使企业会计模式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企业价值创造和活力提升,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认为,智能会计是坚守会计的“道”,依托大数据资源,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工具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

(二)应用技术型智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

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是近几年会计学界探讨的热点,高校、学术团体和许多专家、学者都参与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我国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高校与学术团体的探索。2018年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同年山东财经大学邀请财政部、审计署、中石化集团、深圳融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和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山东财经大学提出的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论证;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智能会计)”专业(方向)实验班;2019年7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高教学会财经分会主办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下的会计专业创新与重构主题研讨会”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度研讨;2021年7月在贵阳举行的数智化会计专业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大智移云区’时代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进行了研讨,促进了大数据技术、AI与MI、BT等新技术与会计的深度融合,推动会计实践和教育向“新技术、新会计”转型,实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2.专家、学者的探索。王爱国(2021)认为智能会计专业建设是会计智能化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和制度性工作,应该在科学把握智能会计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定位基础上,全面回答智能会计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基于供需两端,系统研究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准确厘定智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标准要求,科学优化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度打造交叉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智能会计师资队伍,创新智能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张敏、王银屏、李昂(2021)认为智能会计顺势而生,从AACSB视角构建了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理论架构,其培养目标兼具数字化与智能化思维。具体来讲,为企业进行财务架构和流程设计,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使LG和LO更加可测量,对LO设定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级标准,搜集数据、报告反馈。智能会计重视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创造能力,比如预测模拟、数据分析等。为达到培养效果,设定AOL闭环管理,即能力与学程规划课程图谱相对应;能力与考核手段相结合。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课程思政浸润于各个环节,使“立德树人”的思维厚植于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总之,智能会计教育实施的关键点包括:一是高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分量,二是要与实务界密切合作,比如校企可以共建智能会计教育基地、实验室等,共同支持智能会计专业建设,培育智能会计人才,持续优化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技术型智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

本文认为,要以改变会计学师生固化认知为突破口,要以“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为基石,以应用型会计课程建设为依托,以高质量的规划教材修订为落脚点,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为课堂教学的引导,注重课程目标达成、产出导向”理念为引领,明确“智能会计”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架构以及“教学做创一体两翼”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同时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要尝试以相关课程比如“大数据财务决策、VBSE实训”等为试点,对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会计的创新实验平台、可持续的“大数据财务决策”的教学资源以及教材开发构想进行探索。

首先,要进行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必须明确智能会计的培养目标,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智能会计的培养目标,第一要懂分析,能借助大数据用计算机语言(比如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第二懂设计,要会用会计、信息技术精准有效地表达观点、阐释数据资产;第三懂数据,具有数据资产思维,科学理性地管理有效数据,搭建数据分析框架;第四懂业务,对行业发展要非常熟悉,能通过建立业务模型熟练地进行业务财融合;第五懂工具,要善于运用各类分析模型和各类平台(比如Padans numpy等)进行财务分析。总之,智能会计培养目标必须懂道(立德树人)、懂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懂技(数据管理分析)、会精算(可视化)。

其次,“教学做创”是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培养基础。智能会计人才培养除明确的培养目标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第一,智能会计必须具有完备的知识基础架构。课堂教学实施要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教学引导地位,即“教”与“学”相长、以“学”为本。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探索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大智移云区”时代的“新文科”能力。第二,在“大智移云区”背景下,凸显商科特色,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学科和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和会计能力。第三,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实现“做”的过渡和“创”的飞跃。“做”指的是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完成后,进行财务大数据、VBSE实训,运用Python等语言,对行业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可视化;对全面预算、本量利等进行综合案例实训,使“做”成为“学”的延伸。“创”指的是智能会计的人才培养中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尽而开展双创实践,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做贡献。总之,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做创”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做”是核心、“创”是提升。故要实现经管和会计能力的提升。要想在“做”中实现“创”,必须实现“新文科’、商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行为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的交叉;依托“行业加公司”的行业特征,进行商业分析;从数据管理、计算机、数学学科的交叉中,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职能共享智能决策。

图1 智能会计的知识基础架构图

再次,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做创”智能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来实现的,那么仅仅靠学科交叉对于智能会计的人才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拓展教学的边界,实现“教学做创”的“融合”。由表2可以看到,智能会计培养的人才是大数据赋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即具有“会计专业技能”和“大数据分析”的复合型双重能力。当然,第一,智能会计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同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拓展教学边界,实现“立德”加“思政”的融合。第二,智能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要从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一是在情景认知中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实现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良好转化。三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PDA,BOPPPS等教学方式的融入,引入考核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四是实现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即多元化教学手段与考核改革。五是加大智能会计创新试验平台的建设。六是“三导师”制。即学业导师、成长导师、行业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全过程融入。智能会计双重能力详见上页表2。

表2 智能会计双重能力

表3 智能会计“教学做创一体两翼”实训平台

最后,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数据赋能的会计与财务数据的支持系统,“两翼”指的是智能会计核心课程体系、智能会计实训平台。会计要想在“大智移云区”时代做好价值创造的智囊,建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基本的保障,需要领悟并回答以下几点:智能会计专业是什么?学习什么?它与传统会计的区别?就业取向?智能会计专业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背景,结合企业财务转型和创新应运而生的新型会计专业模式。智能会计专业在“教学做创”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分析等专业技能,持续优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预测、业财融合、价值管理等管理活动,突出对学生大数据思维、大商业管理、大财务管理和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智能会计与传统会计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培养体系。智能会计专业侧重于培养更具综合能力、更有前瞻性、更符合当前大数据与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高端会计人才。第二,未来职业定位。智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应不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游刃有余地与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人员对接融合,具有分析决策能力,在业务中熟练应用大数据技术模块,更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第三,课程设置。智能会计专业新增了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企业税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决策、IT审计等课程。第四,师资配备与教学资源。配置优秀的跨学科师资团队,并与名校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第五,就业取向。智能会计专业毕业生将在社会经济类型的各个行业从事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及科研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基于突出的数据分析能力将战略、财务、业务、会计、商业分析有机整合,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四、结语

“大智移云区”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是支持会计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保障,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和教育界都进行了探索。本文针对转型中的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尝试构建了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智能会计的培养目标、“教学做创”智能会计的基础知识架构、“会计专业技能”与“大数据分析”双重能力培养、智能会计“教学做创一体两翼”实训平台。在实践过程中,还需后续进一步探究教材问题、人才培养的运行保障等相关问题。

猜你喜欢

云区会计专业智能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