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油藏渗流影响因素研究
2022-01-18任瑞川曾济楚
梁 斌,任瑞川,程 琦,曾济楚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天津 300280)
随着油田长期开发生产,我国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随之增大,而且后备储量不足,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非均质油藏的水驱采收率一般30%~40%,大部分原油仍残留在地下[1-3],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油气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核心。由于地层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驱替介质与地层流体黏度比以及井网的关系,使得注入介质不可能波及到整个油藏体积,剩余油主要存在于低渗透层内、水绕流带中及局部不渗透遮挡处[4-7]。即使所波及到的区域,也不可能将原油全部驱赶走,注水波及区域内仍存在残余油[8,9]。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油藏渗流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三维非均质储层模型进行水驱、化学驱模拟分析,进一步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将油藏开发动态研究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对油藏高效管理、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及三次采油方案部署、优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 驱替介质对油水渗流特征影响
1.1 油藏地质模型设计
根据港西油田一区开发单元的地质、油藏及开发动态资料,建立具有相似特征的多层非均质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埋深1 100 m,油藏形状为宽长均900 m、面积0.81 km2的正方形断块非均质油藏,油藏孔隙度30%。纵向发育三个单砂层,每个模拟层厚1 m,沉积韵律为正韵律,1~8 模拟层为低渗层,平均渗透率为30×10-3μm2,9~16 模拟层为中渗储层,平均渗透率为350×10-3μm2,17~24 模拟层为高渗模拟层,平均渗透率为1 501×10-3μm2,各单砂层垂向变异系数为0.5。地层原油黏度14 mPa·s,地面原油密度0.921 g/cm3,原始地层压力10.5 MPa,地质储量370.5×104t。
基于地质模型建立五点注采井网(见图1),设计水井数9 口,油井数16 口,其中油井井距300 m,注采井距212 m,形成9 注16 采的井网,开展数值模拟。结合港西一区开发单元平均注采液量,考虑注采平衡,单井注入速度90 m3/d,总注入量810 m3/d;单井产液速度50.6 m3/d,总产出量810 m3/d。
图1 五点井网及油藏地质模型
1.2 驱替介质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油藏水驱开发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阶段,进行化学驱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化学驱过程中,高渗透层首先见效,由于长期水驱导致其具有高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的特点,残余油以油滴形式存在,化学驱的驱油特征以驱替液夹带小油滴向前运移。低渗透油藏见效时间略晚,由于其采出程度低、含水低,剩余油较为富集,其化学驱以驱替液推动着高黏聚合物驱油段塞向前移动,具有活塞式特征,在化学驱段塞前形成了含油富集带。由于聚合物的较高黏度,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比注入水具有更大的渗流阻力,当聚合物段塞进入高渗层之后,降低了水相渗透率,从而抑制了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的指进现象,调整吸水剖面,迫使注入水进入到渗透率低的相对低渗层,提高了相对低渗层的吸水能力。
基于多层非均质油藏开展数值模拟分析(见图2),在注水开发含水达到90%时,注入0.3 PV 化学剂段塞,化学剂用5 000 mg/L 的聚合物母液与地层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浓度为2 000 mg/L 稀释液,再加入3.5 g 的表面活性剂配制而成,后续恢复注水0.7 PV 进行化学驱开发,待含水恢复至化学驱前含水时停止开发。注水开发阶段,注入水在层内/层间优先进入高渗层,并沿高渗通道更快突破至受益油井,造成油井产出高含水。高含水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渗层、井间及储层中上部。化学驱阶段,随着注入化学剂段塞及后期恢复水驱,驱替介质沿高渗层指进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扩大了波及范围,中低渗层潜力得以有效启动,较大程度提升了油气最终采收率。
图2 水驱-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图
聚合物浓度越大,驱替液与地层流体的黏度比越高,驱替压力梯度越高,相对中低渗层吸水能力越好。从数值模拟结果看,随着驱替液黏度的上升,采收率提高幅度呈上升趋势(见图3),驱替介质与原油黏度比超过1.25 以后上升趋缓。随着驱替液黏度的上升,注入井压力持续上升(见图4),易存在注不进、注入压力超过地层破裂压力的风险,驱替液黏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图3 不同黏度比下采收率对比
图4 不同黏度比下井底流压对比
2 非均质性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普遍存在,由于沉积和成岩后生作用的差异,其岩石矿物组成、基质含量、胶结物含量均不相同,影响到孔隙形状和大小及储层物性的变化,形成储层层内、层间的非均质性[10]。储层的渗透率是影响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油藏注入开发过程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
2.1 层内非均质的影响
非均质程度越低,注水开发,油层吸水剖面越均匀,水驱开发效果越好;非均质程度越高,注水易沿着相对高渗层推进,生产井含水上升的时机越早,综合含水率越高,水驱阶段采出程度越低。
非均质程度越高的油藏,由于层内水驱动用程度差异大,整体水驱开发效果较差,对于化学驱来说是提高采收率的有利因素,通过封堵高渗层、高水淹层来启动相对低渗储层,从而实现产吸剖面反转,低渗油层得到有效动用。从非均质程度分别为0.3 和0.7 的两个模型模拟结果对比(见图5),非均质程度0.7 的模型水驱波及范围更小,进入化学驱阶段,低渗层波及范围增大,油藏采收率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油藏相对均质的储层较少,非均质程度往往大于0.5,因此对于大多数油藏都具备化学驱的潜力。
图5 不同非均质程度水驱-化学驱剩余油分布图
2.2 层间非均质的影响
注入水进入油层首先沿着高渗层推进,层间级差越大,在高渗层推进越快,油藏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时机越早,最终采出程度越低。随着层间级差的增加,层间开发矛盾愈发突出(见图6),层间级差大于10 以后,中低渗层基本难以动用,注入水主要沿着高渗突进至生产井,导致低效-无效水比例上升,降低油藏整体注水利用率。
图6 不同层间级差水驱阶段剩余油分布图
层间级差越小,越利于化学驱调整层间开发矛盾,改善产吸剖面,化学驱有效期越长,最终采收率越高。层间级差越大,化学驱调整潜力越大,化学驱期间含水下降幅度越大,但是有效期缩短。提高驱替液与地层原油的黏度比,有利于封堵高渗层,扩大中低渗层的动用。
2.3 沉积韵律的影响
对于正韵律油藏,由于下部渗流能力好于上部,同时叠加了油水密度差的影响,注入水更容易进入油藏底部高渗砂体进行驱替,吸水剖面不均匀。随着注入水量的持续增加,注入水在优先沿底部高渗通道更快突破至受益油井,造成油井产出高含水。受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网的影响,高含水期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渗层(层间)、储层中上部砂体(层内)、井间(井网控制差)。
反韵律油藏开发指标上生产井见水时期晚于正韵律油藏。在油水密度差的影响下,反韵律油层各分层间的矛盾会变得缓和,油藏水驱波及效率及其纵向各油层采出程度均高于正韵律油藏,反韵律油藏末期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储层下部,尤其是生产井下部剩余油饱和度明显较高。从数值模拟水驱效果对比(见图7)看,油藏水驱油末期,反韵律较正韵律剩余油分布显著较少,油气采收率及储量采出程度更好。
图7 反、正韵律油藏水驱末期剩余油分布对比图
化学驱阶段,注入的化学驱溶液大部分进入高渗透层,正韵律油藏下部层位进入的驱替液多,同时注入的中上层的驱替液因受重力分异作用渗透到下层,从而使正韵律油藏的开发矛盾比反韵律油藏能得到更好改善。在相同条件下,化学驱对正韵律油藏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反韵律油藏。
3 结论
(1)水驱阶段,注入水优先波及高渗层,阶段末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中低渗层。进入化学驱阶段,储层非均质程度越高,层间级差越大,化学驱所能激活的潜力越大,化学剂优先进入高渗层,起到封堵调剖作用,促使相对低渗层潜力得到有效动用,较大程度提高了油气采收率。
(2)聚合物浓度越大,驱替液与地层流体的黏度比越高,相对中低渗层吸水能力越好,采收率提高幅度呈上升趋势,但随着驱替液黏度的上升,注入井压力持续上升,存在注不进、注入压力超过地层破裂压力的风险,因此在保障最佳驱替效果的同时,驱替液黏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3)在相同条件下,化学驱对正韵律油藏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反韵律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受油水密度差的影响,注入水更容易进入油层底部。高含水期,正韵律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渗层、储层中上部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反韵律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储层下部。通过化学驱,正韵律油藏的开发矛盾比反韵律油藏能得到更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