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阈下会计学科发展探究*
2022-01-18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晓光盛春光邵润欣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晓光 盛春光 邵润欣
一、“双一流”建设中会计学科发展现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全国共137所高校的465个学科跻身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其中包含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465个一流建设学科。
会计学科是众多高等院校的热门学科之一,具有专业技术性强、交叉兼容性大、就业行业广泛等特点。按照学科特点,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语言类、政法类、民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军事类。会计学科的设置以综合类、理工类和财经类高等院校居多。截至2020年7月1日,我国(含港澳台)现有普通高校本科院校共计1272所,其中有674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设置了会计学专业;从硕士研究生招生来看,具有MPAcc招生资格的院校是268所,具有会计学学术型招生资格的院校164所。无论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还是会计研究生,都报考人数众多,会计专硕在专业硕士中报录比位居前列,而会计学本科在2021年志愿模拟填报中超过300万次以上。在2021年4月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会计学科建设,构建适应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的会计学科专业体系,促进会计学科转型发展。”这都说明社会对会计学科人才的现实需求性很高,会计学科的发展关乎会计高端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大局。
会计学科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认可、招生规模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面临的困境也是非常明显的,突出表现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没有会计学科的一席之地。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理工类高校和理工类实力较强的综合型院校共计90所,而财经类院校上榜数量较少,仅有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所高校上榜。从一流建设学科的分类框架及分布比例来看,其中自然科学学科有358个,在一流建设学科总数中占比高达77%;社会科学学科仅有55个,占比约为11.80%,这其中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只有清华大学的金融与会计学科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
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会计学科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高水平的科研产出较少,与其它学科融合发展不足,对所在高等院校排名的进位贡献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对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为此,会计学科应如何借助于“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与“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更加匹配,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质量提升,是目前一个亟需思考的论题。
二、“双一流”建设中会计学科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学学科定位偏低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以及交叉学科14个学科门类。学科门下设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学科通过专业承担人才培养这一职能。会计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类之下的一个二级专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一般都是在学科门类之下按照一级学科来分配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会计学科作为二级学科导致其很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学科评估主要立足于一级学科,而学科评估的等级又是影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选和建设的基础[1]。可见,会计学科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不符合会计学科的真正地位,也不能涵盖会计学的真实范畴[2],使得会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二)评价指标的学术导向性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学科排名、上海交通大学(ARWU)学科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学科排名以及QS 世界大学排名这四大权威排名机构在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设置方面比较侧重于科研产出,如论文总被引、篇均被引、前10%和1%高被引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四大排名的世界一流学科学术评价指标及权重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学术方面的占比很高,均在50%以上,尤其是ARWU的学术占比达到了100%。然而无论是高级别的论文产出、科研获奖,还是国家级科研课题的获批,无论是纵向的科研经费,还是社会服务的横向科研经费,会计学科都存在明显的弱势[3]。会计学科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很难实现,这种学术导向性对会计学科跻身于一流学科十分不利。
(三)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会计学科的师资在科研、年龄和学缘三个方面的结构还不尽合理。根据科研规模和科研性质,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以及高等专科院校六种类型,教师也由此主要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并重型以及教学型。由科研方面来看,会计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量很大,致使会计学科的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教学,教学工作量的繁重使得会计学科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单纯从事研究的教师占比极少;从年龄结构来看,会计学科的教师大多集中在45岁以上,会计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会计学科任教的较少,致使青年教师存量不足;在学缘结构方面,会计学科的教师毕业于同一院校或者同一地区院校的比例较高,缺少不同学派教学与科研思想的交流,同质化较为严重,这既不利于创新思维与学术争鸣,也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
(四)经费投入不足
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精细化实验,需要配备大量的仪器、设备、物资材料和研究场地等,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则多采用对比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等方法,偏向思辨研究,对硬件支持的依赖性小,智力投入远大于物力投入[4],这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远远小于自然科学学科。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既研究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概念框架与理论体系,又探究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其研究重积累、重文献,经费使用主要体现为差旅费、文献资料费以及间接费用等。而由于“报销难”导致了“经费需求量少”的误解,使得教师的时间与智力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会计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实验的环节相对较少,但随着学科内涵的逐步拓展以及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大量教学环节需要相关实验室的支持,使得会计学科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基地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但这方面投入的严重不足,不利于会计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三、推进会计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构想
(一)将会计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
会计学已经形成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有独立的会计学院(系)并直接授予会计学硕士、博士学位,其会计学科为一级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出现了诸多新兴的甚至是交叉的会计学科分支,如环境会计、法务会计、会计大数据利用与分析等,这些促使会计学科应提升为一级学科,以容纳众多分支的现实需求。自从2018 年政府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学就变成横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学科[5],将会计学科局限为二级学科,不利于会计的职能转型及会计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阻碍了会计学科发展成世界一流学科。为此,应将会计学提升为与工商管理并列的一级学科,设置于管理学科门类下,这不仅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会计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实现与国际会计接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数字社会的数据质量。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
无论是一流学科的遴选指标体系还是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应充分考虑指标设计的国际通用性和地域差异性的平衡以及不同类别学科的差异[6],克服评价的趋同导向并提高指标的区分度。会计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评价时应突出与经济形势的紧密结合,考核对重大经济问题的贡献以及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的会计数据支撑。在评价标准的构建中,可以参照AACSB国际认证标准中有关会计学习与教学、会计学术机构的智力贡献、财务资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技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dge Schools of Business)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和会计项目非政府认证机构[7],其认证制度严格,全世界仅有约5%的商学院取得了这项精英认证,通过AACSB会计教育项目认证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会计学科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许多学科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演化。例如,芝加哥大学是一所十分强调发挥学科整体作用的大学,其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持,注重开展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就[8]。世界一流大学都注重构建多学科相互交叉、促进、融合的学科体系,这符合学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补规律[9],会计学科的建设更是如此。会计学科要解决的重大会计、经济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如果只在会计学科内部进行单一性研究,将无法产生符合实践的学术原创成果。因此,会计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应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围绕问题和目标进行跨学科组合,在组合过程中会产生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关技术的演化,将会计学科领域的问题置于不同的背景中加以研讨,从而能够突破学科壁垒。
(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会计学科的综合性需要拓展教师的研究视野,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相比于理工学科以实验数据为基础,会计学科的科研更注重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为此,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助推会计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如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对其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追加投入充足的经费,发挥其科研引领作用;从不同学校选留具有管理学或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已经养成了科研思维,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为这些新进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为他们开启科研领域的工作提供经济保障和制度支持。在上述两个层面的作用下,通过合理的人员和资源配置,带动已有存量教师,提高其科研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其科研潜力,在整个科研团队中形成强大的合力,以实现科研水平的稳步、快速提升。
(五)加强会计学科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时代下“互联网 + ”的理念正在大规模运用于会计实践中,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逐渐成熟,网络代理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等服务模式全面开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正在加快向会计领域渗透,同时也在颠覆性地决定着会计行业以及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为此,应加强会计学科的数字化建设,加大对会计实验室的软、硬件投入,研究开发涵盖输入、处理和输出等会计核算全流程的数字化实验平台,逐步建立跨平台、结构化的会计数据库;加强对教师大数据知识与应用的培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学科教学、教研、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丰富教研内容,促进不同高校会计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主动适应并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增设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处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处理和分析能力。
(六)提高会计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综合考察建设高校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强多渠道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成效。从世界四大权威机构对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来看,国际化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著四个方面。会计学科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在会计学科的教育目标、学科层次设置、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②直接引进长期在国外留学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以便能够站在世界一体化的视角观察经济运行和进行会计国际化操作,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国际环境中实现跨文化交流、科研合作并参与国际竞争;③支持教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或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对会计学专业知识国际化发展动态的认知,利用对外合作项目,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