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以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 板块为例

2022-01-18安徽宿艳华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篇建议文本

安徽 宿艳华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落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任务。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重要的课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但是写作是语言知识的输出,它不能独立产生,必须以语言的输入为基础。读写结合可以将输入内容及时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以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 的 Reading for Writing 为例,探讨依托教材,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方法。

一、思维品质的内涵

思维品质,实质上是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五个板块都是Reading for Writing。该板块设计的意图是采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该板块的阅读功能不只是让学生获取语篇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并学习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为后续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这一板块上成了小阅读,仅仅带着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讲解语篇中的知识点,而把写作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来开展。这就导致学生阅读时不能及时地运用强化输入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独立写作时又打不开思路,大大限制了学生语言的迁移运用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透彻地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过度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

三、基于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读写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例的内容选自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 的 Reading for Writing 板块,主题任务是“写一封建议信”(write a letter of advice)。该板块引导学生思考恰逢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早恋、网瘾、孤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并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写一封建议信。阅读文本是一封建议信,书信的内容是青少年咨询师Susan Luo 为因朋友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担忧的青少年所提的建议。书信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接近,能够很好地拉近主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阅读之后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新问题写一封建议信。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入学的学生,他们刚进入高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容易与语篇内容产生共鸣;除此之外,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书信写作,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二)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依托语篇,设计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其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助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1.灵活导入,开启思维

课堂导入形式各异,本课采取的是复习导入法。本单元的第二个板块Reading and Thinking 中的语篇描述了美国学生Adam 进入高中后所面临的三个挑战及其解决办法。通过回顾这一板块所学的内容,自然地引出学生对进入高中之后所面临的问题的讨论,进而导入写一封建议信的话题。

活动1:回顾Teenage Life 中Adam 进入高中后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办法。

活动2:小组讨论自己进入高中后面临着哪些挑战或困难,并将感到最棘手的问题罗列下来。

活动2 结束后,师生开展以下对话:

T:Have you successfully solved the difficulties? If not,do you want some help or advice from your partners or classmates?

S1:I can manage it by myself.

S2:I have no idea how to deal with it and need advice from others.

T:Who can give him/her advice?

S1:You should...

S2:I recommend that...

S3:I think it’s better...

T:Good advice! Today,we will learn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and after that you can write one to help your partner or friend out of his/her trouble.

通过活动1 回顾已学内容,不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开启学生的思维,而且自然地引出他们对自身所遇麻烦或所面临挑战的讨论。通过活动2 对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讨论,启发了学生对写作话题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除此之外,这一活动不但能导入本课主题,而且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了任务铺垫。

2.读前畅聊,发散思维

导入话题之后,笔者并未直接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而是让学生畅聊(free talk),说一下建议信应写哪些内容、怎样布局。畅聊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能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进行了肯定,但并未对其所说的内容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分析完文本之后对比、反思自己刚才的想法。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带着印证的态度去读课文,能更好地理解阅读部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

3.细读文本,训练思维

(1)巧设问题链,把握内容要点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触发器。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但能帮助学生厘清文本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性梳理。笔者根据文本各段的内容和联系设置了以下问题:

Q1:What’s Worried Friend’s problem?

Q2:How does Susan Luo feel about Worried Friend’s problem?

Q3:What’s Susan Luo’s advice for Worried Friend’s problem?

Q4:What’s the reason for the advice?

Q5:What does Susan Luo hope?

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建议信应包含的内容要点,厘清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借助思维导图,搭建写作结构支架

思维导图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笔者引导学生在读后利用思维导图概括出文章的结构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布局,提炼出建议信的框架,即第一段交代写作背景、表达对对方苦恼的理解、表明写作意图;第二段围绕对方的困惑、烦恼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阐述理由;第三段表达希望,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帮助到对方。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厘清语篇的脉络,通过概括和重组信息,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分析语言,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发散性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标有下划线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领会语言的逻辑性。

图2

①②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③⑥⑦三句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Susan Luo 给出的建议;③句和④⑤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④⑤两句解释了③句这条建议的原因;④⑤两句之间又存在递进关系。

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任何两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仅是依靠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来实现的,还要依靠句与句所表达的内容意义来实现。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严密而有序地安排写作内容,促进其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活动2:比较、质疑作者提出的建议。

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建议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人接受,笔者让其回顾并比较作者所提出的建议及理由。学生发现作者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只有第一条建议阐释了理由。第二、三条建议并没有给出理由,如图3 所示。笔者趁机追问:“Which suggestion do you think is most persuasive? Why?”学生一致觉得阐明理由的第一条建议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对第二、三条建议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笔者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活动,让学生为第二、三条建议分别补充一些理由,使其更容易被人接受。学生补充完成的句子如图4 所示。

图3

图4

通过比较、质疑作者提出的建议,学生对如何更有效地提出建议有了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立足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活动3:头脑风暴。

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提建议的表达以及罗列建议的连接词,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为写作提供语言支架。学生提出了以下表达:

表达建议:You’d better...

Why don’t you...?

What do you think...?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It should be a good idea if you ...

It’s better to...

Wouldn’t it be better for you to...?

Why not ...?

You might as well do...

It would be wise to...

Have you considered doing...?

罗列建议的连接词:firstly;to begin with;secondly;thirdly.../finally;what’s more;in addition (to);besides;last but not least

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

4.迁移运用,创新思维

在运用文本阅读输入语言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借鉴文本,同时又要超越文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元思维,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为了让写作活动更加真实、有趣,笔者采用了游戏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导入环节罗列的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放进老师准备好的箱子里。然后,笔者打乱纸条的顺序,让每位学生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学生就自己抽取的纸条上的问题写一封完整的建议信。由于笔者已经在文本阅读中着重讲解了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为学生写作搭建了结构支架和语言支架,因此面对陌生情境中的新问题,学生能轻松地把所学的内容创造性地迁移到写作中。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多元评价,开拓思维

写作完成后,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评价时应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评价信息的互动交流。针对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评价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回顾Reading 部分的写作框架、内容和语言。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归纳写作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做到有理有据。经过讨论,制订出如表1 所示的写作评价标准:

表1 写作评价标准

完成写作后,让学生按照师生共同制订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然后交给同伴互评并推荐出本组的优秀作品。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抽取几篇当堂点评,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组间互评,选取最佳文章并张贴在班级的学习栏供大家欣赏借鉴。该活动主要让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反思自身的不足,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语篇建议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建议答复应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