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快速崛起的密码和启示
2022-01-17王文礼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文/王文礼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若干所资源充足的“新兴研究型大学”(Accelerated Research Universities),它们追求并实现学术和研究卓越,助力国家 (乃至国际)具体目标的达成。这些新兴研究型大学大多具有资金充足、特色发展、国际化办学和良好的治理体系等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成就,引起高等教育界关注。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将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视为新兴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在《新兴研究型大学:理念与资源共筑学术卓越》书中从学校管理者与学者的视角,并基于8所新兴研究型大学 (包括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独特经验,讨论了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新兴研究型大学如何突破重围、快速崛起。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2009年开始创建,2012年正式招生,是一所非常年轻的高校,是新加坡第4所公立大学,也是世界上第1所集设计与创新于研究与工程中的大学。该校2018年入选“全球十大工程教育新型领袖”榜首。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在创建之初,就聚焦技术以及“大设计”、建筑和工程,同时凭借其组群式和主动式学习的教学环境,为新加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铺设了与众不同的培养之道。
一、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快速崛起的密码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20年的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位于第451名,对于一所成立8年的高校来说,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快速崛起的密码。
1.1 与世界顶尖名校的深度合作
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于 2010年 1月签署了一项涵盖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协议,该协议分别于2017年6月和2021年6月结束。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合作,侧重于本科课程中提供和转移教师要教授的关键领域和科目的开发、协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在制定课程蓝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课程结构和提供的学位。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90%以上的本科课程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
在7年的合作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员工和研究生定期参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一系列活动,例如与该校的教职员工共同教授科目。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学生也有交流的机会。这种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在该校内部激发了同样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有助于该校短期内达到世界顶尖高校的教学水准,还有助于使麻省理工学院在大学国际化方面排名更靠前。与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合作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很大进展。
学校董事会主席李子扬 (Lee Tzu Yang)先生说:“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的合作非常富有成效,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来培养下一代技术扎实的领导者和创新者。设计和技术技能对于解决当今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和为明天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尤其重要。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为两校共同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我感谢麻省理工学院在我们初出茅庐的岁月中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教务长马丁·施密特 (Martin Schmidt)说:“我们为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和新加坡政府的同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共同建立了一所强大的创新型大学。我们期望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将继续成为新加坡人民以及世界各地更大的教育和研究界的重要教育资源。”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创校校长即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马斯·马尼安提(Thomas L.Magnanti)教授,学校的教职工在建校之初都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代为面试、招聘,博士及博士后有机会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交流学习。马尼安提教授说:“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功。因此,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现在能够独立提供独特的教育课程。每一个走进我们大门的学生都将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课程继续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1]。
在研究合作部分,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其一流的教师开发相关的研究项目,为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研究能力做出了贡献。两校在科研方面合作的一个主要成果是于2010年7月成立的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际设计中心 (IDC)。
在自2012年2月正式开放以来的多年运营中,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际设计中心(IDC)成为来自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合作机构的师生合作设计设备、系统和服务的焦点,以满足新加坡、地区和世界的战略需求[2]。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致力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为学生提供100%的海外学习机会,充分利用世界作为课堂。同时,该校与合作院校保持密切关系,为他们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3]。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不仅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还与浙江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截止2020年,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22个国家的61个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提供210个交换机会。
1.2 独特的学术结构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独特的学术结构是围绕以下关键理念设计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设计聚焦(Design focus)和以人为本、以数字能力为基础、解决大规模的现实世界问题 (见图1)。这些理念进一步体现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2.1 跨学科学习与研究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构建课程和研究。学校没有按照传统学科组织院系和管理教师,而是通过4大主轴和2大集群提供跨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图1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独特的学术结构
4大主轴:建筑与可持续设计(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le Design,ASD)、工程产品开发(Enginee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EPD)、 工程 系统与设计 (Engineering Systems and Design,ESD)和信息系统技术与设计(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Design, ISTD)。
建筑与可持续设计 (ASD)主轴认为环境变化、快速城市化和对世界资源的限制是现代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建筑与可持续设计主轴专注于数字时代建筑的未来需求。设计与人工智能 (DAI)项目的学位课程侧重于人工智能驱动的设计在产品、系统、服务和建筑环境中的应用,将技术、人类和商业与3D(即设计、数字、数据)结合起来。
工程产品开发 (EPD)主轴专注于创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营,重点是开发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产品和系统。
工程系统和设计 (ESD)主轴专注于大型复杂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管理,例如金融服务、供应链和物流、医疗保健的交付、运输和航空等。
信息系统技术与设计 (ISTD)主轴整合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系统的传统学科——专注于人和机器交互的系统设计。
2大集群:科学、数学和技术(Science,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SMT)集群致力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前3学期的数学和科学教育(Freshmore Math and Science Education)的发展和进步;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 (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HASS)集群补充技术科目,为学生提供探究、分析、解释和演示实践的基础[4]。
通过这些主轴和集群,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提供旨在培养具有技术基础的创新者和领导者的计划,以提供改善世界的产品、系统、服务和建筑环境。
1.2.2 以人为本的设计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设计专注于创建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设计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想法和专业知识的总和,以创建有效的、高效的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它超越了形式和功能,成为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系统和接口。设计应该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发展经济和社会,并维持世界。设计还将进一步采用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的新方法。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设计无处不在,是其学校课程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专注于开发解决方案的概念化、原型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整个设计价值链。
1.2.3 作为基础的数字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必须为数字化转型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相信,在设计改善世界的解决方案时,人工智能、理解数据和使用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数字能力,类似于科学和数学,在该校是基础,学校确保所有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具备编程、统计和概率、分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
1.2.4 解决大规模的现实世界问题 进入21世纪,新加坡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快速城市化、网络安全、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等复杂问题。因此,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预留了数百万美元的预算,以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能力的支持下,引领该校在3个关键经济部门 (航空、城市和医疗保健)的下一阶段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其中一些问题。该校将与业界合作开发一套综合性、多学科的课程,以加强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产品,为毕业生在未来经济中做好准备,并支持国家发展重点项目[5]。
1.3 准确的大学定位,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作为一所追求卓越的新兴研究型高校,对该校的定位十分明确——不追求专业和学科的“大而全”,而是选择重点发展设计、建筑和工程等专业,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见图2)。截止2020年学校共有159名教师、407名管理人员和406名研究者,373名本科毕业生、178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图2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发展道路
1.3.1 愿景 技术和设计对促进社会的繁荣和提升人民福祉水平一直是,并将永远是必不可少的。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将这一宗旨作为行动号召,旨在使自己成为一所全球领先的研究密集型大学,专注于技术和基于技术设计的所有元素。它将培养精通数学、科学和技术基础的技术型领导者;富有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拥有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并与世界交往。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将融合东西方的精华,推动知识创造和创新,以及创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其教职员工、学生和工作人员将拥有用设计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远大抱负,尝试新想法和方法的信心及勇气,由多学科学习和实践的快感所激发的质疑精神,以及终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拥有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及兴趣。由于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该校被视为世界上技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最重要的大学之一。使命为通过综合多学科课程和多学科研究,以设计为重点,提高知识水平,培养技术型领导者和创新者,满足社会需求;其核心价值是领导、正直、热情、合作、创造力[6]。
1.3.2 成长计划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已拨出数百万美元的预算,以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能力的支持下,引领该校在3个关键经济领域 (航空、城市和医疗保健)的下一阶段的增长。该校将与业界合作开发一套综合性、多学科的课程,以加强该校的教育和研究产品,为未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好准备。倡议将包括研究合作以开发最先进的技术和能力以支持行业转型、教职员工深入的学习和培训交流、共同开发专业的、基于技能的课程、使用先进的设施和设备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以及侧重于工作安置、创新和创业的强化实习和指导计划。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校长张道昌(Chong Tow Chong)教授认为:“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下一阶段将是宏大而大胆的——无论是在愿景还是雄心上。凭借我们的创新教育、多学科研究以及与行业、政府和全球大学的广泛合作,我们将为我们的学生提供真正独特且令人兴奋的大学体验,通过设计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将继续培养技术扎实的领导者和创新者,以应对新加坡和世界面临的挑战。”该校还将不同的科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在这些领域建立自己的作品集[7]。
1.4 尊重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调跨学科培养人才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尊重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由“模式1”向“模式2”转型),强调跨学科培养人才 (见图3)。按照吉本斯的观点,知识生产“模式1”是在学术情境中的、基于学科的、同质性的、等级制的知识生产模式,而“模式2”则主要是在应用情境中的、跨学科的、异质性的、非等级化弥散化的知识生产模式[8]。
图3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发展道路
学校在建校之初就被设计为一个围绕主轴学科而非由院系组成的跨学科的高校,并且主动学习在其整个课程中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大学本科阶段,学校主要采用跨学科课程和基于小组的学习方法(a cohort-based learning approach)开展教育教学,这是一种以设计为中心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在研究生阶段,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育界限,并强调多学科聚焦——设计、创新和创业精神无缝地融入课程——寻求应对现代挑战的解决方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校园设计方面也融入了打破传统界限的考量。学校不再建立个人研究实验室,而是将实验室设计为共享设施,旨在鼓励跨学科合作[9]。
学校使用跨学科方法培养人才,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无法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对于那些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人,学校着眼于社会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学校的本科课程从一个3学期的Freshmore课程开始,它是以科学、数学、技术 (SMT)和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 (HASS)为基础的课程,然后是接下来5个学期的5个领域之一的专业课程。2020年,该校更新了Freshmore课程以加强学生在设计思维和编程方面的技能。此外,与当前有关的主题方法已包含在Freshmore设计项目中,以允许学生识别设计机会并找到解决当前真实世界面临挑战的方案。
5个专业领域分别为:建筑和可持续设计、工程产品开发、工程系统和设计、信息系统技术与设计和设计与人工智能。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7门辅修课程中1门进行学习,这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教育:辅修人工智能(AI)、设计创新、风险投资和创业(DIVE)、 设计、技术和社会(DTS)、数字人文(DH)、工程产品开发(EPD)、工程系统(ES)、信息系统 (IS)。
学校还提供一些特殊计划,例如该校的技术创业计划(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 STEP)和学校荣誉及研究项目(Honours and Research Programme, SHARP),学生可以在完成他们的本科项目之后继续攻读技术创业理学硕士学位,其他攻读研究生机会包括建筑学硕士、设计安全理学硕士,城市科学、政策和规划理学硕士,以及其他硕士和博士课程。
1.5 在管理方面采用先进的共同治理模式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采用先进的共同治理模式 (Shared Leadership Model),由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关键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构成。学校董事会由15名受托人组成 (截止2021年3月31日),由教育部长任命。董事会负责确保大学按照其目标行事确保大学的资金和资产正确入账并得到保护。学校的宗旨是:(1)建立、运营、维护和促进大学的发展;(2)通过提供教育设施和学习或指导的课程促进和推动教育的进步;(3)推进和传播知识,促进和参与研究和学术。作为大学的受托人,董事会成员不因其提供的服务而获得任何报酬。董事会在一个财政年度召开3次会议。
学校的日常运作由高级管理层领导,即由校长张道昌 (Chong Tow Chong)教授率领的团队 (自2018年1月1日起)负责,校长由董事会任命,是大学的首席执行官。
二、中国顶尖设计院校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对比
2017年12月28 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结果,在设计学一级学科中,A+(2所),分别为:10003清华大学和10355中国美术学院 (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考虑到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为专门的设计类院校,故本文选择独立建制的专业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对比的对象。
2.1 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以美院特有的人文精神为主轴,以多元高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为手段,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时尚原创设计转型为宗旨,以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创业型高端设计人才为目标[10]。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核心理念是“设计更美好的世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旨在培养精通数学、科学和技术基础的技术型领导者。
2.2 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的程度不同
中国美术学院开创性地完成了“五学科十+学院”学科结构改革,“五学科”之一的设计学科对应的学院为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学科分为:(1)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2)纺织与服装设计;(3)工业设计;(4)工艺美术与装饰;(5)综合设计;(6)设计史与理论研究。教学改革在传统本科生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优化整合,打通专业壁垒,实行开环机制,强调专业间的融合发展[11]。也就是说,中国美术学院虽然强调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但是仍然主要是基于学科、专业培养人才,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的程度仍然处于浅层次,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打破了专业、学科的界限,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构建课程和研究,通过4大主轴和2大集群提供跨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不同于传统的高校按照学科组成学院,它不分专业,也没有学院,全校师生分成4大主轴,即使分成4大主轴,各主轴在聘雇教师时,也要一起开会讨论,让大家都知道新来的教师对于各主轴的帮助。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还让不同主轴的教师的办公室混杂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更多交流互动。也就是说,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的程度比其他高校更深入,深度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和内容。
2.3 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异
中国美术学院实施的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领导班子由院长、副院长组成;设计艺术学院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设有院长、副院长若干名,还在设计艺术学院下设平面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分别设系主任1名,系副主任1~2名。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在管理方面采用共同治理模式,它是一所没有院长的大学,该校的高级学术领导团队(即校长、教务长、副教务长、学术主轴负责人、学术团队负责人)的各个成员在战略和政策委员会中通力合作。他们同时也是教师晋升与任期委员会中的成员,为校长提供意见和建议[9]。这样减少了官僚化的管理决策带来的弊端,提高了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致力于高标准的公司化治理并建构了一个适当的、有效的治理结构,这对大学提高其表现和高效运营至关重要。
三、对中国的启示
3.1 我国也可以考虑筹建一所科技与设计大学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以后,注重发展教育,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努力学习英美两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最近20年,新加坡政府在提高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教育质量的同时,还根据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成立新的大学,并且起点都很高。上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管理大学,它通过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合作将美国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亚洲,为新加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口碑。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新加坡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调整,新加坡政府认识到:该国仅仅作为传统的东西方货物贸易枢纽的商业模式在未来难以为继,新加坡政府努力推动该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教育方面锐意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致力于将该国打造成亚洲最重要的教育中心。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看似是一个以理工学科为背景的大学,但是其课程设置实则融入了很多人文、管理学内容,目的是培养拥有过硬科学技术的设计类管理人才,希望将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打造成为培养面向未来设计人才的高地。
最近10年我国新建了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比较著名的有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目前还在筹建的有福耀科技大学(福州)、东方理工大学(宁波)、大湾区大学(东莞)等。这些新兴研究型大学聚焦的几个优势学科或学科群,一般为基础学科或工程等主干应用学科,目前还没有聚焦于设计学科或学科群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设计学是一门理、工、文相结合,融机电工程、艺术学、人机工效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于一体的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设计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间万物,都是设计的灵感缪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直辖市也可以考虑筹建一所科技与设计大学,聚焦少数几个科技和设计学科或学科群,走选择性卓越的道路,追求高校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小而精”,避免走传统大学“大而全”的发展道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科或学科群的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出特色,成为世界一流设计类大学。
3.2 我国高校应加大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的力度
跨学科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关键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挑战是必要的。真正的跨学科是各种学科必须以集成的方式协同工作以解决复杂的问题。然而,当前中国许多设计类高校或设计学院的课程,采用跨学科方法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技能仍然有限。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在发展设计学的时候,学科交叉和融合仍然不够深入。在现实的设计教育中,主动实现多学科交叉的设计院校仍为少数;而在艺术院校中,工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的有效资源更为有限,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结合多种学科成果的设计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12]。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发展设计学时,采用“大设计学”的视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形成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破解设计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时代难题,鼓励跨学院、跨学校培养设计类人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设计类人才。学科交叉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万物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都在与周围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专注于单一的学科领域必然会落伍于时代,也无法形成学科竞争力。
3.3 中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实施开放办学的策略,非常重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中处处体现开放办学的理念。(1)学生交流重新定义你的世界观——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学术/研究术语,适用于入境和出境交换生;(2)暑期课程是一个满足学生各种兴趣充实的夏季,内容包括主题项目、学术研究、创业或研究;(3)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新鲜的跨亚洲旅行课程,将旅行纳入课程,从第一学年开始,将大学的学习扩展到课堂之外并进入该地区;(4)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为本校学生和合作大学交换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奖项,以支持他们的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时候也注重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合作。但是与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相比,我国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与国外顶尖高校的合作力度还不够,为此,我国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加强与欧美国家的高校合作,还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合作,在合作中积极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取长补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式,不断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国高校学习设计专业,同时我国高校也通过向国外高校输送留学生、交换生、暑期项目、海外旅行等项目,让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创意和技能。我国有条件的设计类高校或学院也可以开展境外办学,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设计学的影响力。
3.4 应持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在管理方面采用的是共同治理模式,大学共同治理是教职员工、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对高校使命、政策、预算和财务等事项做出运营和战略决策,并相互承担责任。
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落后于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速度,一些高校管理理念落后,决策缺乏科学性,管理方法简单,缺乏师生的共同参与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治理能力,完善高校的治理体系,探索高校的共同治理模式,持续推动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强对高校领导层的培训、进修、国内外交流,更新他们的治理理念,提高他们的治理水平;政府制定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清单,限制行政权力的形式范围,扩大学术权力的作用;依靠大数据,师生参与高校政策的制定,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促使高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扩大教师在高校共同治理中的作用,让教授治学落在实处;拓宽学生参与高校共同治理的路径,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真正参与共同治理,最终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各负其责、协同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四、结 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明确提出: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传统的世界级顶尖高校,又有多年来一直延续他们各自辉煌的办学成就,在世界大学各大排行榜中长期占据前10名的位置,也有像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美国奥利工程学院、中国香港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兴研究型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并进入世界大学前500名榜单,与其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选择息息相关——与世界顶尖名校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建构一个独特的学术结构;准确的大学定位,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尊重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由“模式1”向“模式2”转型),强调跨学科培养人才;在管理方面采用先进的共同治理模式。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我国也可以考虑筹建一所中国特色的科技与设计大学,走一条新兴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道路;我国高校应加大跨学科培养设计人才的力度,持续深入推动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强调科技与设计的深度融合,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界顶级设计类院校的合作;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应持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高校的治理水平和效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