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工业:建国后江苏省轻工业发展与设计参与(1949—1987)
2022-01-17蔡淑娟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文/蔡淑娟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轻工业领域发展。处在新生阶段的轻工业作为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化过程,开始踏上了发展快车道。轻工业是催生中国现代设计的土壤,是中国设计的“晴雨表”,也是中国设计的原始积累阶段。现代轻工业生产与制造方式让“设计”依此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追求美观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的轻工业可谓历史悠久,行业众多。1949年,全省轻工业共有生产企业、手工作坊1 178个,年总产值折合人民币6.86亿元,其中轻工业系统内1.18亿元。主要产品有:机制纸及纸板6 600 t、饮料酒3.29万t、卷烟1.48万箱、肥皂1 800 t、干电池18万只、灯泡28万只……以及苏州刺绣、常熟花边、常州梳篦、无锡泥人、扬州漆器等少数传统产品[1]。曾经的辉煌,也创立了很多民族品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江苏轻工业再担重任,新行业,新产品层出不穷。江苏省轻工业的发端、发展与兴衰起伏中勾勒出了我国轻工业发展的概貌,也看到了在轻工业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设计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建国后政策促进中的轻工业发展与设计介入
1.1 新中国新启程语境下手工艺的归队(1949—1952)
1949年10 月,新中国成立,党和人民政府多次组织手工艺人归队,给他们以创作、传艺、总结经验的条件。1951年更是提出了工艺美术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得工艺美术在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复苏。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遗留在实用美术方面的自由和颓废风格迅速被多彩、清新、健康的新格局取代,出现大量新颖的日用轻工业品。
江苏省虽然是工艺美术大省,但在新中国建国以前,轻工业、手工业迭经挫折,整体不尽如人意,日用轻工方面以维持“内在美”的实用状态。新中国成立,江苏轻工业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调整工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对工艺美术行业“保护、发展、提高”的积极政策扶持企业发展,提倡技术革新;经过公私合营、手工合作社联合、扩建,工厂生产、技术研究和美术设计先后起步,形成了一批生产轻工日用品小型企业,生产出的轻工日用品远销海内外,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江苏日用轻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江苏的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在玻璃、搪瓷等日用品行业的设计开发率先发端。1952年,南京玻璃厂最早设计生产刻花玻璃器皿。刻花工人张九科设计的花型,被盛赞为“江南一枝花”,大大刺激了同期厂家对于产品的外观形象与包装设计的重视程度。南京电池厂以“金陵十二钗”为设计元素作为电池的外包装形象,以原汁原味的老南京特色呈现传统文化(见图1)。“香花”牌火柴(见图2)、“猫咪牌”火柴的外包装设计则“直抒胸臆”,以“香花”和“猫咪”具体形象呈现,为当时所流行。
图1 南京电池厂“金陵十二钗”电池外包装
图2 南京火柴厂火柴盒设计
进入50年代,苏绣行业开始吸收社会上有名望的书画家和各大专院校毕业生绘制绣稿,依照师徒相授的方式,开始培养出一批中青年绣稿创作人员。
1.2 传统工艺美术的大众化运动(1953 —1957)
1953年,国家进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轻工业生产采用生产合作社、生产小组等形式的手工业合作化改造。手工业劳动者开始向集体所有制过渡,轻工业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
江苏轻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与产品的美术设计工作全面展开。原有造纸、饮料酒、酒精、肥皂、火柴、皮革、木器家具、铁锅、干电池等行业恢复生产;凸版纸、缝纫机、闹钟、保温瓶、化妆品、自来水笔、塑料制品、日用玻璃、搪瓷制品、民族乐器、手工工具等一大批生活用品先后形成大批量生产。南京为民化工厂研制生产的“芭蕾牌”珍珠霜系列不仅出口香港,还开创了江苏化妆品出口创汇的记录。通过将经营修理缝纫机、钟表的店(行)合并,南京、苏州、无锡相继建立缝纫机厂,南京建立了江南造钟厂。1954年,全省已有华东、金陵、苏州、无锡合众、南通大成、无锡生化等10余个玻璃厂和搪瓷厂。玻璃制品主要是普通酒瓶、化妆品瓶、墨水瓶、玻璃杯、5号小口保温瓶和民用玻璃小产品;搪瓷制品主要是日用器皿,生产方式多为手工操作。除此之外,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为了研究、整理历史资料、继承发展传统产品,加强创作设计,通草花盆景、刺绣屏风、刺绣围巾手帕等1 200多个新品种得到开发生产,如双面绣“牡丹”屏试织成功[1]。
各地逐渐建立起合作社(组)。1953年南京、苏州、泰州等地开始组织首饰或金银加工生产合作社 (组),1955年组建扬州漆器生产小组,1956年苏州成立宋锦合作社,南京组建成艺新、艺锦、艺美丝织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提出“面向六亿人民,发展工艺美术事业”,提出“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破了以往工艺美术的宫廷属性和小作坊式的局限。切实抓住了“生活”这一最终目标,开始传统工艺美术的大众化运动,将零散的生产尽量整合为有一定规模、类似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模式。同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也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常州东风印染厂作为一家典型的传统企业,这一时期在花布图案设计方面经历了大的转型。在江苏省纺织工业局牵头,陈之佛、张云和名家帮助下,不仅提升了印染厂的设计水平,还成立了花样设计室,在全国花布设计评选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博得设计界好评,即为民众接受,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活动。南京搪瓷厂印花图案如图3所示。
图3 南京搪瓷厂印花图案
1.3 被组织的轻工业设计观念(1958 —1962)
1958年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全国各地在手工业集体经济中掀起“转厂过渡”的浪潮,造成工艺美术合作组织的管理混乱。江苏地区也在艰难前行,坚持工艺的保护和传承,1959年南通和无锡分别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1962年苏州也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了及时改善工艺美术被破坏的程度,1961年,国家颁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得不少停产的传统工艺经过挖掘和扶持重新恢复生产。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也预示着传统工艺领域从手工制作转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1958年后,织锦开始使用电力织机,逐步代替手工织机。从1961年开始,机绣又逐步代替了手绣。因此,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生产总量突破了传统工艺的狭小范围,并且还推出了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内销工艺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用工艺品,如南京、苏州两地在彩花漳缎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伊斯兰教穆斯林宗教活动用的天鹅绒毯。总之,满足欣赏与日用的工艺美术正在向纯粹的商品性经济性方向转化。1959年,无锡合众玻璃厂学习上海中汇玻璃厂印花技术后,试制成功印花玻璃杯,为江苏省内首家。“迎春花”“一束红”“宫灯”等产品及花型设计都由该企业专职设计人员自主研发,大量出口,很受市场欢迎。1962年,为有效提升全省产品包装设计以及统筹全省产品生产,江苏省工业厅科学研究所增设实用美术设计研究室,为后期江苏省产品形象的提升与输出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设计的视觉形象与表现形式多以具象写实为主,为反应人民当家做主迎接新生活的内容,摒弃了具有“封建迷信”和“崇洋媚外”的图案题材,“丰收”“红旗”“向阳”等元素被经常采用,成为明显的时代符号。
1.4 政策促进中的设计发展潜力(1963 —1967)
这5年间,国家和轻工业、手工业从业人员都有意识地从整体性上开始研究工艺美术的工作方针、工作任务及理论研究。1963年,《图案基础》出版,以图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开始有所突破,集中在图案问题的研究逐渐引申到图案依据的主题——工艺美术有关的理论问题上来。1964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成立,这也为将工艺美术融入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在图案作品上也有所创新。1963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艺人徐德华、高文极的套色刻纸连环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版,1965年苏州刺绣厂邱秀英首创双面异色绣《拉猫狗》等。
1963年,江苏省轻化工业厅赴上海学习后召开全省轻化工业日用品美术设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省轻化工业厅《关于日用品美术设计管理办法 (草稿)》,该办法在全省轻化工业系统试行1年。1965年,江苏省轻化工业厅召开第二届江苏省轻工业产品美术设计工作会议,制定颁布了《轻工日用产品美术设计管理试行条例》,对其进行系统性管理及计划性发展。似乎一种全新思考方式下的设计制造开始获得发展。江苏省轻化工业厅成立江苏省轻工业设计室,担负全省轻工业美术设计的组织管理、专业调研、展览评比等工作。南京保温瓶厂以“小金鱼”“月季”“马”等表现欣欣向荣的设计特色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格形态。
但在1966年后,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品被斥为“封、资、修”和“复古倒退”而禁止生产,大量库存的所谓“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工艺品被销毁。日常生活用品粗制滥造,简陋不堪,千篇一律的“语录”口号、单调的图案使生活器物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至此,刚刚起色的工艺美术和日用轻工品开始艰难应对。
二、表达困境与观念孕育
2.1“一花独放”的表达困境(1968—1972)
这一时期的艺术带有特别浓烈的革命意识和时代色彩,人们将火热的激情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手工艺制作中,以至于这一时期的工艺品精致得无可挑剔,创造了宗教般艺术时代的辉煌。但是也出现了“红海洋”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农村和城市的街头巷尾,如学校、机关、工厂、商店等场所,呈现“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景象。这种带有象征意义和符号感的“红海洋”现象被广泛地推行到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大量日用品设计表现出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实用美术设计人员从传统民族题材中汲取营养,设计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日用品与“怀旧”“复古”相关联;花样设计受制于时代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一花独放”的状态,对于早期刚刚抬头的图案设计事业造成了严重伤害。
2.2 出口贸易中“现代工艺美术”观念的孕育(1973—1977)
这一时期,实用美术设计的纯自由、纯表达性的探索被搁置,创作手法也被限制在一定的题材中,生活中的日用品设计显示出单调乏味、雷同的面貌。但是,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恢复发展工艺美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1973年颁布了《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随后纹样题材放宽,外销有所发展,相继恢复或新建地毯厂。在生产手段上,除织造程序仍保留手工制作外,原材料准备和后处理工序都加快了技术改造,平毯工序采用双滚刀平毛机,洗毛毯工序采用洗毛毯机,纺线、染色、剪花等工序也实行半机械化生产。从1973年开始,苏州、句容、东台、如皋、扬中等地建立美术地毯厂、丝毯厂或丝毯车间;苏州工艺美术厂形成苏州独特的石刻技术,建立了苏州市建筑艺术雕塑厂。1975年4月,在苏州召开“全国日用陶瓷经验交流会”。同年9月,江苏省轻工业厅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联合举办陶瓷造型、装饰设计两个专业培训班。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在江苏举办。1976年5月,江苏省计划委员会、省轻工业局召开省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工业专业会议,要求各地大力发展“三大件”工业。至此,工艺美术和日用轻工业的发展得到了一丝“回温”。
同时,为了有效应对产业能级提升,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认知,中国设计界展开大讨论,影响到生产领域呈现为对“日用品工艺化”与轻纺领域图案设计形式美的追求。在江苏省轻工业系统中,还配置与布局了工艺美术研究所。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享誉一时的艺术殿堂,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
三、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应对
3.1 开放带来的工艺美术回归与民间工艺升华(1978—198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中国的轻工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处在世界贸易的应对之中。轻工业的发展正逢其时,以其原有的有利条件,承担起与世界对话的重任。轻工业的发展被提高到为人民造福的高度,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体现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中逐渐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工艺美术系统以其传统的优势在新形势下重新起步,当起了民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商品市场中的民间工艺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它们不仅作为工业文明的补偿机制进入国内的现代化家庭,而且也像传统工艺那样,作为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1978年,江苏省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恢复,制订了《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技艺人员技术职称试行条例》。作为商品的工艺美术除去固有的审美欣赏意义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艺术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有着更特别的意味,工艺美术生产、销售、经营的过程通过“工艺美术公司”这样的综合体得以实现。1980年江苏省轻工业厅为了改进轻工业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召开江苏轻工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小型调研会议。翌年,又召开了全省轻工业产品包装装潢和新产品试制工作座谈会。1982年江苏省轻工业厅召开全省轻工业产品包装装潢设计工作调研会,会后组织全系统美术设计人员,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的教师,采取集体攻关的办法,进行酒瓶造型设计及配套包装设计。至此,全省日用化学制造业蓬勃发展,优秀新产品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段新时期,工艺美术前辈重返工作岗位,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也有了新发展,如庞薰琹的《论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田自秉的《论工艺形象》、张道一的《工艺美术的性质和特点》等论著,对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社会地位、设计方法、生产特点、流通方式、继承和创新等问题作出了符合历史时期的新阐述。1982年江苏省轻工业产品造型和包装装潢情报站的《造型和装潢》刊物创刊,借以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这些论著和刊物的出版为工艺美术和日用轻工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论据。将工艺美术生产在强调美学知识、美化生活的基础上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理论成果,成为可以推广学习的模式,传统工艺美术中蕴含的生活美学在轻工业生产中得以体现。
3.2 为市场而设计语境下新旧造物观的价值互显(1983—1987)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发展开始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江苏工艺美术品“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的特色与业务得到加强。截止1987年,江苏省工艺美术品变身“金奖收割机”,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在国内多次获金奖 (见图4)、银奖,还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如碧玉山子雕《聚珍图》,198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双面绣《金鱼》1984年获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见图5)。
图4 常熟花边厂生产的各种花边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图5 双面绣《金鱼》
在轻工日用品领域,也有全新的发展方向。从“薄利多销,物美价廉,适销对路”,向“多功能、系列化、高档化”转型,以“工艺品实用化、日用品工艺化”为目标。1984、1985两年以试制“四新”产品为重头戏,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包装装潢种类高达14 000多种。“四新”产品对于设计观念以及设计潜力给予了发挥的空间。一种设计与工业合作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对于高产品的追求也促进了美术设计的发展。1986年11月,江苏省轻工业厅举办首届江苏省轻工业美术设计博览会,一大批优秀包装设计的产品出现。“芭蕾”牌化妆品系列 (见图6)、南京搪瓷厂的“烧锅造型”系列以及“洋河大曲酒”的包装设计先后获得国家或省级设计奖项[1]。
图6 “芭蕾”牌化妆品系列
四、结 语
通观江苏省轻工业系统的发展进程,在国家统筹规划的轨道中逐渐进入到引人注目的黄金时代,实现了开门红现象。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扬州漆器、玉器、洋河大曲、熊猫产品、“芭蕾”化妆品等老产品,老品牌,老工艺以全新的形象、式样、工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现了国际展览连绵不断、出口成交连年上升、工艺新闻层出不穷、日用产品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江苏省轻工业系统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人们对审美认知的提高,还展示了轻工行业对于人们幸福生活的充实与创造,构建了一份系统、客观的轻工档案,记录了江苏省对于现代生活需要中积极创新的努力与尝试,对世界贸易积极应对中出口换汇的关切,以及日常百姓对新产品、新式样的渴望。如今,在重提“工艺美术”的形势下,回顾与反思传统轻工业发展道路,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思考,对于推动该行业系统的发展应该有所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