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应观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2-01-17黄河交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治河黄河数字化

徐 冰 黄河交通学院

文章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目的,以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为切入点,合理利用高校图书馆人力、物力优势,对嘉应观历史文物文献及近现代黄河治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分类,完成数字化工作并形成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

目的和意义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流域产生的文明处于古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河清海晏,天下太平”说明了黄河的重要性。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悠久的治黄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纵观治黄历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部门对黄河的治理更加重视。焦作市武陟县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一直以来都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带。嘉应观作为“黄河文化之乡”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厚重的治理黄河的历史,自始建保护至今,记载着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伟大历程。我们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对黄河治理文献相关课题的研究是高等学校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利用图书馆文献收藏的优势,以学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作为保障,积极挖掘、整理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理清存藏情况,并通过普查、整理、保护及研究,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特质,将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服务于当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嘉应观历史及文物现状

嘉应观——河神庙的建筑由来及历史

位于河南省焦作武陟县的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始建于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嘉应观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封赏治河功臣的集宫、庙、衙署为一的皇家故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40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历史的庙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河南省境内保存最完好、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建筑群,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代表黄河文化的符号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时期在此办公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地质学家冯景兰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1950年,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在嘉应观西院建立治理黄河指挥部,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

嘉应观三百年沧桑,乃治黄功业之见证、德政善举之映照,自雍正建而光大,至光绪由盛而衰,再到新中国成立,几经辉煌,几经劫难。时至今日,嘉应观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所承载的治黄文化,正成为专家学者和游人领略黄河风情、感受人文经典的最佳选择。

嘉应观建筑、碑刻等文物遗存现状

嘉应观是历史上除了故宫外规模宏大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群。观内的殿宇百余间,全部采用清代宫建形制建造,无论是山门、鼓楼、御碑亭以及大殿,整个都在子午线上。清朝的建筑技术相对于唐宋元明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清朝的工部(“建设部”)颁布营造官书《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嘉应观是由清廷派来的御匠负责施工建造,严格按照《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所以是正宗正统的清朝官式建筑群。

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先生在嘉应观考察的时候,着重指出,嘉应观各殿内所存的清代原始彩绘图极其珍贵,乃全国仅存唯一珍品。祁先生点到的清代原始彩绘图,最主要指的是嘉应观中大殿天花板上的65幅圆形彩绘龙凤图。龙腾凤舞,姿态各异的图形,鲜艳亮丽的色泽,是极具前清满族艺术风格的典型,是研究我国满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和存证,实属“天下一绝”。最为奇特的是绘有彩绘的天花板数百年来未见蛛网,从不粘灰尘,也从未见过鸟虫,所以当地百姓又把中大殿称作“无尘殿”。传说殿内藏有避尘珠,才有如此奇特效果,而据专家考察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香樟木才产生的功效。

观内御碑亭似清朝皇冠,铜碑厚1~2厘米。首高75厘米,身高230厘米,趺高115厘米,总高为430厘米,宽为95厘米,厚24厘米。御碑铜面铁胎的奇特工艺在我国近代数百年冶金铸造史上是各个奇迹。碑身上有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碑首浮雕三龙戏珠,正中刻“御制”两个大字。碑身四边外沿雕回纹,内沿雕八条巨龙,四升四降,环目张口,吞云吐雾。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碑文内容是讲雍正皇帝十分关心沁黄水患,以示治国安民之情。此碑制作精致,堪称国宝。

嘉应观供奉的治河能臣

嘉应观历时四年落成后,被高供于庙堂的是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在其所供奉的十余个“龙王”中,除谢绪外,个个都有治河良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西汉贾让,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东汉王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元代贾鲁,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亲率民众修筑黄河堤坝;明代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明代宋礼,水利专家,因治河有功被皇帝多次表彰;明代刘天和,创“植柳六法”治理黄河;明代黄守才结合丰富的治水经验写出《治河方略》等书;清代更有治水能臣位列高庙,如嘉应观首任道长、治河钦差牛钮;鞠躬尽瘁治三河朱之锡、一品河宪栗毓美、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陈鹏年等一批至今仍被许多人熟知的治水能臣。

新中国领导视察、题词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安澜和嘉应观的保护开发工作,多次视察调研黄河段,研究部署黄河治理工作,调研指导黄河防汛和引黄灌溉,对嘉应观的保护开放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嘉应观文献数字化保护的策略

以“嘉应观”为主题搜索,“中国知网”搜索到154篇相关文献;“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搜索到3册相关图书文献资料;“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的163万册纸质文献中搜索到1册相关图书文献资料。由此看出,嘉应观文献资料较少,需要研究者更加努力发掘并搜集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将其整理、分类后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数字化应用。

起步阶段:资料搜集整理

经过实地调研,网络查找资料,嘉应观相关文献资料共搜集到“建筑资料”“碑刻”“匾额”“彩绘”“观内供奉的古代治河能臣”“历史传说”“治黄历史文献”“领导视察”“相关文化活动”及“文化传承与保护”十大类。

“建筑资料”包括《嘉应观建筑群复原透视图》(1985年作,1993年复制)、航拍全景图及局部图(整体建筑群、御碑亭、无尘殿、禹王阁、齐缝墙等)。

“碑刻”类包括御碑铭文(天下第一碑——铁胎铜面碑)原文及译文、黄河水清碑(碑文及背景故事)、庙产碑(嘉应观“土地证”,碑文)、御坝碑(沁河入黄河口处,雍正亲书)。

“匾额”类包括“嘉应观”(前殿门首,雍正御笔手书原件)、“洽德敷仁”(中大殿内正中,雍正御笔手书原件)、“敕建嘉应观”(河道总督齐苏勒奉雍正旨所书)。

“彩绘”类包括65幅龙、凤图(前清纯满族风格彩绘)。

“观内供奉的古代治河能臣”包括大禹、贾让、王景、贾鲁、潘季驯、宋礼、刘天和、黄守才、牛钮、朱之锡、栗毓美、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陈鹏年(人物介绍、治水故事与成就)。

“历史传说”类包括石狮(狮子吐“元宝”)、御碑亭(皇冠压风水)、伞形平盘藻井(鲁班显圣建御碑亭)、铜碑碑座“四不像”(独角兽与竖井)、钟楼(铜钟一响到开封)、老榆树的故事、姊妹春的来历、楸树的故事和禹王阁的传说等。

“治黄历史文献”类包括黄河历次灾害图文资料(花园口决口等),黄河水土保持图文资料(黄河流域概况图、黄河防洪示意图等),生命黄河图文资料(新中国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工程体系),历届在嘉应观指挥黄河工程的人物志及事迹(傅作义、王化云、布可夫、张光斗、冯景兰)。

“领导视察”类可见上文第二章第四部分。

“相关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文化(二月二古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黄河泥埙文化”。

“文化传承与保护”类包括小说《大清河坊》、影视剧《嘉应观秘史》、书籍《图说嘉应观》等、学术研究——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文旅融合——“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

将以上搜集到的资料,经过筛选,系统分类,选取最具有代表性和传播价值的资料准备进行数字化。

嘉应观文献资料分类

实施阶段:对嘉应观文献进行数字化

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手段将整理好的文献信息转化成数字型网络信息资源。在实施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可选择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扫描仪扫描以及键盘录入等方式。数码相机拍摄和扫描可以获得图像格式文件,文本格式的数字文件由键盘录入便可以直接获得。

完成阶段:形成嘉应观文献数据库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作为本地域内信息资源服务的核心单位——地方高校图书馆,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有无自建特色库。笔者所在学校位于黄河北岸,距离嘉应观仅8公里,以嘉应观文献为切入点,开展调查研究,以文献数字化保护为研究目标,形成极具特色、传承黄河灿烂文化的“嘉应观文献数据库”,我们责无旁贷。

历史文献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录,对于历史文献的保护,是厘清历史事件,保持文化有效、有序传承的重要支撑。数字化的保护及研究让嘉应观的文献价值通过互联网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对地方资源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并能积极推进地域知名度的提升,更好地对外宣传黄河文化,对武陟、焦作乃至河南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招商、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的促进意义,通过互联网的数字化发展,嘉应观文献的价值才能最好最完全地发挥出来。

黄河因地理位置及地理构造特点,孕育出中华灿烂文明的同时,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多次水患。几千年来涌现出大量治理黄河的伟人专家,他们的治黄思想和治黄技术对当今的治黄工作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对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是将黄河治理文献进行必要的修复、储存、重构、展示和开发,使黄河治理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并真实地展示其原貌,彰显波澜壮阔的治理黄河历史与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档案文献动态更为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公众通过网络共享,形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治黄文化。

猜你喜欢

治河黄河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