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传统村落建筑类型学探析
——以吉水县燕坊古村为例
2022-01-17赵梓铭王在位
赵梓铭 马 凯 王在位
吉水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市东北部。因其境内赣江与恩江合行洲渚间,形若“吉”字,故得名“吉水”。吉水县自隋朝建县以来已有1400多年,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吉水县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还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况。境内传统村落众多,有27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17处,江西省级10处,其中燕坊古村更是在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 村落概况
燕坊古村位于吉水县金滩镇南偏西7km的山坡上,赣江西岸3km处,南北约长2km,东西约长1km,占地面积约1km2。燕坊古村自南宋中期始建,至今约有800年的悠久历史。村中以鄢、王为两大主姓,还有饶、刘、夏、江、肖、黄、郭等姓。燕坊古村顺应西高东低地势,呈带状分布古村三面环山,背靠后龙山,面朝赣江。村中水资源丰富,有十口水塘相互贯通,为村落聚居生活提供水源保障的同时还起到调节村落微环境的作用。村西后龙山上有近千颗大小樟树组成的原生态古樟树林,从村北到村南绵延有2km,世代守护当地百姓(图1)。
图1 燕坊古村航拍图
2 村落布局
燕坊古村为多姓氏族聚居而成的村落,以鄢氏和王氏为主要的两大宗族,两大宗族分区而居,形成三个组团,各组团内部结构清晰,形态各异。三大组团包括西北片区、东南片区和中间片区。西北片区主要为鄢氏和饶氏家族聚居地,组团布局以鄢氏宗祠“一本堂”、“中本堂”,饶氏宗祠“开远堂”为中心,周围民居互相依靠,紧密相连,适应于建村初期共御外敌;东南片区主要为王氏家族聚居地,组团内部以王氏宗祠“三槐第”、“秩序堂”为中心,由于王氏等其他姓氏家族为后来迁居于此,建筑布局相对扩大,祠堂前配有较大的广场,组团内的民居体量较大,空间宽敞;中间片区为后期各姓氏家族混合居住形成的片区,没有以宗祠为中心,建筑布局零散自由。三个组团中,西北片区与东南片区在平面布局上均呈现向心性、秩序化、轴线化的特点,中间片区相对更加灵活多变,三大组团各具特色,共同构成燕坊古村。
3 建筑风貌
3.1 建筑平面布局
赣派建筑基本覆盖整个江西的乡村,但在赣中地区,建筑风格为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而做出了一些变化,不同于传统的天井式院落布局,赣中地区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天井院布局,即将天井直接推出至室外空间,具有一定的北方院落特点,因此也常被认为是南方天井式建筑和北方合院式建筑的过渡形式。吉水县燕坊古村就是江西赣中地区天井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村中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包括鄢祥安宅、鄢和年宅、鄢和艾宅、王为民宅、大夫第等民居建筑,一本堂、中本堂、三槐第、开远堂等祠堂建筑以及“字水潆洄”、“建阳世家”、“青阳绚彩”等牌坊。通过对其中13栋民居建筑的平面图进行拓扑变形,简化为不同空间类型组合而成的平面,然后通过类型学归纳得到基本平面单元和三种主要的组合类型。
(1)基本平面类型
燕坊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基本平面类型为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五到六间的接近正方形的平面,明间为门厅空间、正厅空间和后厅空间的序列公共活动空间,次间通常为六间卧房,二层为储藏间和阁楼,建筑主入口为门厅空间南侧的外墙,次入口通常为北侧外墙,由后厅空间旁边的一条廊道与正厅空间联系,除此之外,有时会在东西侧墙上开门作为建筑主体与辅助空间的出入口。
此基本单元相比于天井式单元没有内部天井空间,从而形成一个独栋建筑,虽然解决了天井式单元内部防潮的问题,但是因为没有天井而难以解决明间厅堂空间的采光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天门、天眼、高侧窗等高位采光的形式。另外江西盛行风水学,建村建宅都追求依山傍水,水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依托,江西人民视水为财。该类型建筑由于内部没有天井导致雨水直接顺着两坡屋顶排到室外,极大地冲击了“四水归堂”的江西传统风水理念。
(2)平面组合类型
燕坊古村内的许多民居建筑或基于功能需求或基于场地条件,往往在基本平面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多单元组合以及其他辅助用房的置入等方式来组合形成更大的建筑,从而满足家族的居住生活需求。但由于当地特殊的天井院式住宅,在组合方式上与天井式住宅略有不同,更多的是空间感受上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对该村落13栋民居建筑的平面进行拓扑变形和类型学研究得到三种主要的平面组合类型,包括横向并联、纵向串联和多向组合(图2)。
图2 建筑平面变形及组合类型
横向并联的类型即基本单元和辅助用房沿横向轴线进行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多种搭配组合方式。例如鄢帮忠宅,在基本单元的基础上横向并联一个辅助性用房,即我们常说的排屋,又如一家被改造过的农家乐,与鄢帮忠宅相比,在基本单元和辅助用房之间增加了一个狭长的天井院,即增加了一个室外空间。纵向串联的类型即基本单元和辅助用房沿纵向轴线进行组合,与传统天井式院落的纵向连接形成的多进天井院落不同,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中,通常在基本单元的前方附加一个比较大的院落用于室外活动,如九本园,也有在院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性的辅助用房形成类似于天井式的三合或四合院落,但平面布局相对松散自由,空间灵活多变,如鄢祥安宅和大夫第。多向组合的类型即综合上述横向和纵向的多方向组合形式,该形式的平面布局更加丰富自由,而且可以形成较大的民居建筑以适应大家族的居住生活,因此该形式在燕坊古村颇为常见。除了辅助用房的多向增加外,基本单元也会出现横向并联和竖向串联的形式,在横向并联基本单元的组合方式中,并非两个单元直接相连,而是相互之间留有不到1m的距离,用来保障两侧卧房的采光和通风,由于两栋相对面均为马头墙,因此,该空间就形成一个狭长拥挤的室外廊道,如江明斗宅。然而在纵向串联基本单元的组合方式中,两个单元的屋面相对,结合屋面排水和单元出入口考虑,便在两单元之间增加一个三开间通长的狭长天井院,尽管没有多进天井式院落的室内外空间交融,但在纵轴线上也存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交错与过渡,如鄢和艾宅和一号住宅等(图3)。
图3 基本单元组合原型
燕坊古村的民居建筑由于当地气候原因和解决室内防潮问题将传统天井推出室外演化形成天井院式民居建筑,然而祠堂不同于居住建筑,它不需要满足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需求,因此也就相对不需要为适应气候条件而采用天井院式布局,在建筑组合布局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天井式单元组合形成多进天井院落,如一本堂和三槐第。
3.2 空间序列
(1)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作为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与内部私密空间的过渡与联系空间,在民居建筑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入口大门结合内部和外部空间形成多种多样的入口空间,基本类型包括入口与外部照壁相对、入口内凹、入口与内部天井院连接、入口直接与建筑内部门厅空间联系。照壁与入口相对,两者围合形成的灰空间可以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照壁还可以起到遮挡视线、阻挡大风的作用。入口内凹是建筑为避免入口直接与道路相接而做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内凹形成一个灰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分散巷道上人流的作用。入口与天井院连接和与门厅直接联系均是从内部空间考虑,前者入口为天井院的室外空间,空间开阔,成为进入正门之前又一个过渡空间,而后者直接与门厅相连就很大程度缺少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图4)。
图4 入口空间类型
(2)天井院空间
天井院空间,在传统天井空间的基础上被推至建筑室外,因此缺少与建筑内部厅堂空间的联系而相对独立,通常是独立存在,与基本单元外围,或与附属功能用房联系围合成类似于三合或四合的天井院,亦或是位于纵向多个基本单元之间进行串联。因为背离江西传统“四水归堂”的风水理念,天井院的排水功能相对弱化,逐渐演变成一个狭长但又很浅的排水明沟。尽管如此,天井院依然是建筑内的室外活动空间,承载了室外休闲娱乐、果蔬种植、鸡鸭养殖等多种功能活动,给居民带来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
(3)门厅空间
门厅在民居建筑中起到建筑出入的交通功能,作为建筑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联系和过渡空间,由基本类型延伸出多种形式的门厅空间。基本类型为开间与正厅和后厅相同,均为明间,可以体现空间序列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其中一种变形是在门厅空间划分出一个小型封闭空间用于储存功能,这样处理极大地破坏了门厅空间的整体性和开阔感;另外两种变形是为了解决正厅两侧卧房不向正厅开门的问题,于是将门厅两侧隔墙向外偏移,以留出空间使中间房间的开门方向朝向门厅空间;还有两种变形是为了扩大门厅空间而将一侧卧房或两侧卧房取消,从而形成更为宽敞的门厅空间,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来卧房的外墙开窗来照亮门厅空间(图5)。
图5 门厅空间类型
(4)正厅空间
正厅作为基本单元轴线空间序列的中心空间,包含有家庭议事会客、婚嫁丧葬等多种功能,成为民宅的起居活动中心和精神中心。对于它的形制而言相对统一,正厅空间通常为较方正的平面,南侧与门厅空间直接相连,以达到统一采光的需求,北侧与后厅空间用木墙分隔,靠墙可摆放桌椅等家具,东西侧与卧房用木墙分隔,常见的形式中两侧卧房不向正厅直接开门,但也有特殊变形直接向正厅开门,但这样破坏了正厅空间的庄重感和整体性(图6)。
图6 正厅空间类型
(5)后厅空间
后厅作为基本单元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空间,基本形制为开间与正厅空间一致,内部用一堵木墙将空间分割成一个封闭的后厅空间和一个联系后门与正厅的廊道空间,廊道空间通常配以一个木梯联通一层与二层阁楼。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进行变形,一方面为木梯位置的变动,一种将木梯置于外围墙内侧,一种将木梯置于正厅空间与后厅空间之间的木墙旁边;另一方面是对后厅空间大小变化,一种为木墙向轴线靠近,将整个后厅空间均分,另一种为直接取消木墙来打造一个更为开阔的后厅空间,还有一种为压缩后厅空间进深,形成一个类似后轩的空间(图7)。
图7 后厅空间类型
就基本单元的纵向轴线的空间序列研究,包括门厅空间、正厅空间、后庭空间,三个空间既紧密联系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三种空间的开间与进深以及高度与进深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该空间的基本特征。门厅空间相对自由,空间变化较多,因此开间与进深的比例关系较为多变,常见为接近2:1,高度与进深的比例关系接近1.5:1。正厅空间为核心空间,空间形制较为统一,开间与进深以及高度与进深的比例关系都接近1:1,空间呈立方体形式。后厅空间介于两者之间,空间形制相对统一,开间与进深的比例关系接近1.5:1,高度与进深的比例关系接近1:1。整个空间序列以正厅空间为核心,高度由门厅空间到后厅空间逐渐降低。
3.3 结构与构造
(1)穿斗式木构架
江西赣派建筑的民居建筑基本都采用木结构承重体系,燕坊古村也不例外,在木结构承重体系中,木结构起结构支撑的作用,外围砖墙只起到维护作用,同时约束内部木构架,以减少木构架侧移的可能性,加固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我国北方常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南方则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更加适合与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
由于燕坊古村的民居建筑主体为独栋两坡屋顶的基本建筑单元,因此基本单元直接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屋脊位于正厅空间正上方,两侧屋架基本对称。另外建筑内部空间被木梁承托的木楼板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空间用于日常起居,上部空间用于储藏,不同于传统的天井院落式建筑的厅堂空间通高并采用彻上露明造,该地方建筑内部不论是卧房还是厅堂都有上层阁楼,并且存在高低序列变化,厅堂空间因此缺少宽敞感和气派感。外围附属功能的建筑结构同样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区别在于空间较大的采用双坡屋顶,空间较小的采用单坡屋顶,均坡向天井院(图8)。
图8 穿斗式木构架及阁楼
(2)“天眼”构造
当地民居建筑将传统天井推出室外形成天井院的独特布局形式,虽然消除了天井带来的室内潮湿的问题,但同时也消除了天井空间带给厅堂空间的自然采光和建筑通风的作用,为了解决此问题,赣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发展出来包括天门、天眼、高侧窗等高位采光的形式,营造更为舒适的室内活动空间。燕坊古村的民居建筑基本采用“天眼”式高位采光,同时获得较好的拔风效果,室内空气得到很好的循环。
“天眼”的构造方式是在屋顶靠近外墙的部分开一个宽约20cm,长约3m的矩形洞口,用来实现内部厅堂空间的采光通风,为了解决屋顶开口带来的雨水问题,在开口下方设置一段略长于开口的形状似元宝斗的内天沟,以此来收集屋顶开口滴落下来的雨水,并通过埋于外墙的排水口将雨水排出至室外的天井院。因此,独特的“天眼”构造成为燕坊古村乃至赣中天井院式民居建筑的一大建筑特色。
(3)藻井构造
门厅空间作为主体建筑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加上内部独特的“天眼”采光构造,门厅空间需要更加细致的装饰来丰富门厅空间和凸显“天眼”采光形式。于是便采用藻井天花的形式来重点装饰门厅空间,藻井最上方通常采用以井字木架构成的覆斗状藻井,当地俗称“棋盘”顶(机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双层覆斗式以及三层覆斗式的藻井天花,机斗南侧正对“天眼”,北侧和东西两侧采用竖直椽、斜向椽或者鹅颈弯椽来构造侧壁,在双层覆斗式中就通过不同侧壁的组合而变化为多种类型,包括一斜一曲、双斜和双曲的形式。门厅空间的藻井构造极大地丰富了门厅空间的装饰效果,与很少装饰的正厅空间和后厅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门厅空间的门面作用(图9)。
图9 藻井类型
结语
燕坊古村作为赣中地区吉水县所辖众多古村落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古村落,拥有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村落三个组团的街巷布局,象征着鄢、王两大姓氏的聚居与融居,保留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各类传统古建筑,建筑风格不同于典型赣派风格中的天井式布局,而采用独具地方特色的天井院式布局,同时伴随发展起来的“天眼”式高位采光也极具特色,基本单元的多向组合构成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燕坊古村的历史文化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的,是当地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赵梓铭,马凯,王在位等绘制、整理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