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耦合与老旧街区环境提升
——以顺德金榜—莘村大街改造为例

2022-01-17陈霖峰

华中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牛乳入口耦合

陈霖峰

城市发展中的传统型老旧型街区,居民生活环境日渐破旧,街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文化振兴背景下,这些老旧街区往往占据旧城中心位置而价值优势凸显,作为城市文化底蕴的承载体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岭南传统老旧街区受内外发展——自身蜕变和外部建设的双重作用,街区内部传统民居特征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模糊与改变。重拾与挖掘内在文化,并且与街区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改造方法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文化耦合角度为出发点,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活力与展示并存,探索城市文化延续的根本。

1 文化耦合

1.1 文化耦合的概念

耦合作用在物理学领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相互作用,形成能量传输,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在人文学科中,耦合的概念被应用到两种观念及多种观念的结合,“通过耦合实现同一性和他者性的统一”[1]。在社会学中,“耦合”一词用来连接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2]。耦合的作用体是多个不同元素,耦合的目标是系统完整良好的运行,通过把构成元素相融合,达到多者之间的统一。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探讨文化与乡建的研究日趋广泛,乡村文化对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有重要的作用[3]。文化与物质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种物理过程相结合。因此文化耦合与老旧街区环境提升,可以如此定义:通过文化融合与统一,作用于具体的空间环境,从而激发老旧街区新的生命活力。文化分为抽象与具体,抽象的文化包括生活习俗、行为方式、处事规则、民俗制度等;具体的文化包括空间格局、建筑组合、构件器物等。传统与现代都包括在抽象具体之中,两者相互提升,提高居民自我认同感以及改善居住环境及格局,形成局部丰富的文化元素,从而改善街区环境。

1.2 文化耦合的方法

文化耦合是不同元素实现同一性。弱化强势文化一方,增强弱势文化一方。老旧街区受城市化影响,内在传统的力量式微,现代文化侵入造成传统街区形式的破碎。移植式与传统形式的简单复原容易给人造成假大空的印象。挖掘街区自身内在文化是提升街区活力的根本。老旧街区的环境改善,最重要的是保持环境真实、街区完整以及生活延续。文化耦合在方法上讲究渐进式、嵌入式与微更新。设计者、管理者以及村民共同参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改造,最终目的是激活传统老旧街区活力。老旧街区改善与整治措施、道路交通和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方法、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功能业态引入等,都是逐步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和活力,推动街区走向良性保护与更新之路(图1)。

图1 传统街区环境提升过程图

常见的传统老旧街区的环境提升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整体传统修复,街区中植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功能,二是保留原住民生活。事与愿违,植入新的功能,往往导致原有生活模式消失;或者原有生活方式不变,仅仅改善基础设施,没有新的文化植入,原住居民自身认同感不强而纷纷搬离,传统街区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拆大建,严重破坏原有街区的历史真实性。

2 传统岭南广府街道的特征

2.1 文化特征

广义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狭义则特指珠三角地区[4]。广府地区由南至北的地理单元中,从入海处的沙田过渡到三角洲冲积平原,是广府主导型传统聚落主要聚集地。由于传统聚落形成较早,文化方面占有优势,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岭南地区自古以来与北方封建中心地区的差异之一就是对商业文化的宽容,佛山作为岭南的重要地区,这种商业文化更是显著。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文化影响到了顺德地区。

2.2 地域特征

对佛山顺德传统街区构成部分进行等级划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区域环境、街区格局、建筑特征、历史因素。①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环境两方面。②街区格局,包括空间格局、街巷河道、节点空间等因素。③建筑特征,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防御建筑等因素。④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构筑物、景观小品和农林景观等因素。非物质民居生活包括宗族礼法、节日以及村中典故等。

区域环境影响到村落选址,广府聚落背山面水,有着聚财的象征意义。梳式布局的民居沿水路及村路交通发展,由点成线,不同村庄蔓延连接,行成线型格局,村口多位于线型两侧头部。文化以及地域的特殊性,构成独特的广府文化特征,其中街街有故事,村村有传统更是形成了每个村落不同的差异化特征。在村庄环境改善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设计的群体性,也不忽视建筑设计的个性[5]。挖掘每个村落的文化故事,培育文化底蕴,一方面能够加强参与者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方案更好地结合实际,落地存活。

3 金榜—莘村大街调研分析

3.1 金榜—莘村大街概况

金榜—莘村大街,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老城西南华盖山南麓,整个长街穿过金榜与南华两个社区。街区由北帝庙入口到华盖里入口,全长约1.2km(图2)。整个街区历史积淀汉代南越古风、宋末移民痕迹、明朝垦荒历史、清代学善风尚、民国工商辉煌;更走出清末邮政尚书龙建章、当代慈善大家梁銶琚。大街至今有居民生活劳作。莘村片区于古时主要是大良居民的聚居地,集中了不少大户人家,因此保留较多岭南特色的古民居,街巷里多展现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北侧的金榜村,因曾是张贴榜文的地方,故称金榜,此处一带仍香火延续,还可见古时驿道遗迹,独特的环境促使村民们畜牧养牛,造就了牛乳产业。金榜片区在同时期主要是农村区域,因此金榜街两侧建筑属于比较后期的产物,展现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街道风貌(图3)。

图2 金榜—莘村社区及大街构成示意图

图3 金榜—莘村社区街区局部鸟瞰图

3.2 金榜-莘村街区现存问题

金榜-莘村传统民居为广府建筑,由于历史久远,建筑与路面老旧破坏,质量参差不齐,新建民宅风格不同,年代混杂,建筑局部私搭乱建,导致街区整体风貌不佳,市政基础设施破旧,环境破败,亟待改善(图4)。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制作成本的增高,村中的牛乳制作等民俗文化逐渐没落,工艺无人承接,具有历史特征的一些遗迹被掩盖,甚至消失。

图4 金榜—莘村社区街区民居现状

4 文化耦合与老旧街区环境提升策略

金榜—莘村街区环境提升是以文化为视角进行改造设计的一个尝试,根据耦合的概念,重视设计本体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同时也依靠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节点的加强,改造设计在文化挖掘、文化格局架构、文化植入以及文化氛围烘托四个部分展开。

4.1 文化挖掘:整体区域文化氛围培育

在设计之初,通过本地社区以及走访调研,挖掘整理金榜、莘村文化脉络(图5)。古时金榜村与莘村仅一河之隔,城南的莘村居民众多,名人辈出,教育良好,出资办学助学。莘村,正是取自“莘莘学子”之意。位于北侧的金榜村,因曾是张贴榜文的地方,故称金榜,此处一带仍香火延续,可寻得驿道遗风,独特的环境促使村民们畜牧养牛,造就了牛乳产业的辉煌。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与劳动商品的频繁交易,促进着各类工艺作坊、商铺美食的发展,商贸的往来,水运的发达(图6),又影响着居住环境与民俗的变化。通过文化挖掘,确立街区自身文化定位与个性:

图5 金榜—莘村文化脉络图

图6 金榜—莘村街区彩绘

①以牛乳为代表的小食文化;②以名人故居和青云学社为代表的尚善文化;③以广绣为代表的小工商作坊文化;④以不同时代街坊生活场景,包括水井、民宅、祈福场所的原真性展示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4.2 文化格局架构:公共空间提升下的文化新生

街区改造抓住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整体上构架文化格局,规划上融入大良文旅小镇系统,依托清晖园—华盖里片区旅游规划体系,打造“城南旧事”主题的深入体验区,从而串联成环状片区文化旅游线路的一部分。整个金榜—莘村大街根据空间和风格形态以及管辖属地分成两大区段;北段金榜大街主要表现市井生活形态,重点打造金榜入口、庙前广场、特色牛乳街与市井风情的花园街,以反映20世纪70~90年代村民城镇化风貌。南段的莘村将重点展现清末民初的空间格局,充分展现崇文尚善,工商繁华的场景,重点恢复苏巷、青云文社、龙家宅院等老铺、作坊的风貌和室内外空间场景。

重点规划“两个入口、两个高潮”,以金榜入口与莘村入口建立,通过增设金榜牌坊与莘村闸门,为游客与居民营造尺度适宜、环境舒适的入口广场空间。两个高潮是指牛乳文化、苏巷故事。在金榜以牛乳店为基点,联动发展整个牛乳文化街;在莘村通过对苏巷里具有价值的宅院进行保育与修葺,还原多个生活场景,以空间叙事来展现传统苏巷故事(图7)。

图7 金榜—莘村街区节点布置图

通过对沿街牛乳奶店进行门店指导性设计,并与店铺个性结合,提升经营形象,同时优化牛乳文化展示馆,增设作坊体验馆,以场景模拟、互动体验的形式,加深游客对牛乳制作技艺的了解。同时引导相关产业的进入,形成更具影响力与体验深度的牛乳文化一条街(图8)。

图8 金榜—莘村街区,牛乳街效果图

4.3 文化植入:单体建筑改造

街区中的单体民居承担文化落地与实体化的功能,在自身由传统及现代民居构成的街区中,建筑风格、现代功能需求需要适当合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其公共性,植入新型文化业态。利用莘村尚善文化历史特点,对公益助学组织“青云文社”旧址进行改造利用,让游客感受昔日学社的风貌,以多个名人故居建筑群为载体,加以还原保护,让游客亲身体验名人昔日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选取村内破旧但位置较好的民居,以微改造的概念将其改造成文化展示馆(图9)、生活体验馆以及博物馆等当代文化业态。

图9 民宅改造:疍家文化展示馆

4.4 文化氛围烘托:节点构建

对街区入口及街道节点进行改造,强化整个街区区域感。烘托整个街区的文化氛围,在入口、街区氛围增设金榜牌坊标志性入口。金榜—莘村两个入口,呈现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的交融。重新设计的金榜入口,以顺德本地名匠设计的牌坊为主要标志点,在入口处选择传统麻石铺装,以及古松等传统意向比较浓厚的景观配置,给人较强的历史体验感。莘村入口沿街立面以90年代风格建筑为主,吸取外来的南洋建筑特色,以及传统岭南建筑装饰特色,对莘村入口周边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修补增设沿街骑楼,形成连续的骑楼立面。对莘村入口处的广场重新设计等,通过构建标志性入口,增强金榜—莘村街区整体氛围(图10)。

图10 金榜-莘村入口牌坊效果图

关帝庙是村内一个重要公共节点,经土生土长的老人口述,现北帝庙是后来改建,原古庙只有观音堂,包含现有道路横向座放,背山面水,庙前广场有一棵大槐树,然后是鱼塘,现玉虚宫以前乃是“知足房”,主要居住守庙的僧人,庙前西面有一条河涌,由于当时金榜养的牛都于此下水洗刷,因此名曰“牛涌”,而靠涌有一小埠头,登上埠头的侧面正是张榜墙的位置(现北帝庙西侧私宅门前),张榜墙主要张贴告示。通过旧貌考证及修复关帝庙及张榜墙等,使该节点形成街区内村民交流、文化活动的重要节点(图11)。

图11 关帝庙广场改造图之一

在街区空间放大处,局部嵌入一些公共节点,利用村内古井、民宅之间废弃空地、街区的转角进行与街区文化主题相关的空间营造,从而达到整个街区文化氛围烘托的目的。街内道路沿用传统麻石铺贴,休息平台结合相关的室外家具等,丰富街区内公共活动空间(图12)。

图12 关帝庙广场改造图之二

结语

顺德金榜—莘村环境提升设计从文化耦合的视角找到出发点,层层剖析老旧街区各个组成部分,以文化为串联因素,“连点成线,连线成片”[6],使本土文化契合、嵌入到整个街区之中。在物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得这些改变能够有机地融合到街区环境之中,内部培养居民的集体感、荣誉感,外部也能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以文化激发为契机,老旧街区的改造以及提升可以避免大拆大建式的模式。以文化振兴与老旧街区环境提升的耦合来探讨当下留存以及提升老旧街区环境的重要设计方法。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来源于佛山顺德大良金榜—莘村片区改造提升工程项目。

猜你喜欢

牛乳入口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牛乳中脂肪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消毒鲜牛乳还要煮吗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牛乳的滋气味与调香初探
秘密入口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