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域传统民居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2022-01-17李世芬姚泽楠
李世芬 姚泽楠 王 斐
传统民居,其形成往往伴随着朴素美观,节能又舒适的需求,蕴含着民族、宗教、习俗、地域文化、生活习性文化意象,可谓民间艺术精粹。本文锁定渤海西域范围内民居,探寻地域材料、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移民等文化交融影响下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并就其地域性特点试图探究民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属性和特征。
1 研究背景:整体视野中的渤海西域
基于团队近年来对于环渤海整体体系的研究,本文锁定西域文化地带进行研究。渤海西域即相对于环渤海区域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4市、19个县区(图1~2)。
图1 环渤海与西域范围
图2 西域县、市分布
(1)地貌
渤海西域包括了华北山地、华北平原、渤海海域三种华北地貌类型[1]。区域内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也造就了民居类型的多样化。
(2)文化
渤海西域历史悠久且地方之间交往广泛,属多民族聚集区,历史上也是移民和军屯的汇集区,存在大量人口迁移活动。就人口机械变动来说,沧州以山西为主要的迁入省;唐山和天津人口构成比较复杂,呈杂居的特点。秦皇岛以关外满人迁入为主,也有因战争因素迁入的蒙古和中原人口。渤海西域在文化上受到关外文化、京城、晋商、大运河文化、中原文化等的广泛影响,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3)住居文化
在民居建筑层面,民居的形态深刻体现着文化的烙印。历史演进中,不同文化和民居形态也在均衡融合[2]。西域民居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文化圈的交互影响[3]。其中民居类型受北京四合院影响最大,同时有东北大院、晋中窄院、鲁西北民居等影响。因此,西域地区传承了聚家合处的家庭观念,并形成了整体式布局的合院式民居类型(图3)。
图3 西域周边文化圈
2 渤海西域民居形制及其特征
渤海西域传统民居在选址和营建上以朴素的自然生态观为指导,以特有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与社会文化为依托,形成了适宜居住的聚落有机体。在民居层面,西域民居传承儒家礼制思想以及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在院落布局和建筑构筑形态上呈现地域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本文基于对14个村落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尝试对民居的形制、类型进行提取与梳理,以探析其物质性属性及特征(图4)。
图4 民居样貌类型与分布
2.1 建筑平面形制
渤海西域民居建筑形制为院落围合式,以独院式为主,又有多进院落、跨院、组合式院落多种形式。布局上多坐北朝南,以正房为重心,两边设有厢房。其中受礼制思想影响,若只有一侧厢房多设于东侧;院落为组织和活动的中心,同时兼具保障充足日照、抵御寒风及气候调节的功能。通过移民迁徙和文化传播时序的影响,渤海西域聚落存在分异,民居的平面形制也与周边民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4]。根据调研现状,具体划分以下几种类型:类东北大院式、沿海穿堂套院式、中原大院四合套、类鲁西北简式合院等(图5)。
图5 民居平面形制及建筑类型
(1)类东北大院式
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北地带,包括青龙、抚宁、山海关等一带。多为单进院落,院落比较宽阔,纵深与面宽相当,布局较为松散,以低矮院墙围合,对外开大窗。大门多位于南侧正中,或随墙设置或为倒座当心间,院内留地多种植花木满足日常需求。在形制上,与东北大院和辽西合院大气宽阔的院落相似,但院落规模以及房房之间的距离比其略小。不像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严谨,厢房的布置比较随意,倒座也可因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设置;私密性和等级性也不如北京四合院[5]。
(2)沿海穿堂套院式
主要分布于区域中、东部,包括昌黎、乐亭、滦县等沿海地区[6]。院落为二进或三进形式,院落纵深大于面宽,以独立砖或石砌围墙进行院落分隔。第一进院落多布置附属建筑和牲畜空间等,宅院开门方向为正中或东南角;以中院为核心,为生活起居空间,形制最为完整。中院正房明间为过堂屋,由一道墙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入后院,后院为两个独立院落。作为菜地或起居室。这种布局满足了家族户数较多的分家之便。民居形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通,更加实用质朴。
(3)四合套
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多在天津比较富庶的地区。受京城礼制影响较大,建房不过三间五架,于是家族大户为扩大居住空间通过院落组合来完成。院落布局灵动自由,规模宏大,院窄墙高、建筑精美,少施彩绘。四合套的院落沿横纵方向进行变化组合,其中纵向交通以箭道来实现。整体建筑风格古朴敦厚,装饰精巧大气,又有商业文化的特点。
(4)类鲁西北简式合院
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如天津南部以及沧州大部分区域。在民居营建和住居习俗上与接壤的鲁西北地区很是相似。由于在布局上民居院落南北向相连,院落中几乎没有倒座,院落布局以单进二合院为主,院落面宽大于纵深。开门位置也与坎宅巽门不同,多开于宅院东或西墙的南侧。民居一般较简朴,建筑形式特色不突出,多以实用性为主,装饰较少。
2.2 民居建筑类型:基于正房样本的研究
渤海西域地区民居正房在布局上比较相似,间数一般为奇数,以三间最为普遍,多对称式布局,当心间作为厨房或者礼制空间,两侧为卧室[7]。由于“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民间大户在三间的基础上发展了“三间半”“明三暗五”以及“四破五”的形式。“三间半”即正房一侧次间为一间半的形式;“明三暗五”即建筑外观为三间,实际上次间里边还有隐藏的一间;“四破五”即正房除当心间外两侧均为一间半的形式。
渤海西域地区不同的地域材料资源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居构筑形态。传统民居在材料的应用上讲求依据材料特性进行运用,最终呈现出地域性的颜色、质地与纹理的材料表情[8]。以建材不同对当地民居正房的构筑形态来进行划分,可分为石作民居、砖木作民居、土筑民居三种类型[9](表1)。
表1 基于材料类型划分的传统民居正房构筑形态
石作民居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进行建造房屋。石头房较少,多与砖、木结合进行建造。砖木作民居是渤海西域的主要民居构筑形式,作为北京四合院的民间形式,形制较为相似,风格上更极具民间特色。土筑民居即利用生土材料进行建造,主要是夯土和土坯两种形式。夯土墙是一种通过对素土进行夯实以提高强度来建造房屋。土坯墙是在原先夯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磨具压制或烧制成规矩统一的土砖进行垒砌。
3 住居文化特征解析
在民居历史演变过程中,民居延续的核心正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就民居民俗文化、建构文化及装饰美学文化三个方面来探究住居文化的精神性属性和特征。
3.1 民俗文化:相地,择时,适宜营建
营建习俗在民居的建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营建方式上,主要有房主与亲邻按照施工习俗来建造房屋或为村镇组织的施工专业团队进行民居营建。选址上多为避风向阳,地势平坦之地。建房多规矩方正,注重风水,如排水的阳沟多绕大门而泄,寓意“蓄财”,宅门忌冲道路、树木、水塘等,如不可避免会采用相应的破解之术。“天时”在房屋营建也非常重要,在破土动工、上梁、乔迁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会鸣鞭、放炮、插红旗等,在要项结束时还会设宴款待亲邻和施工人员。
在具体营建过程方面,以海兴县为例,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除土坯和泥土垒筑外,还有一种是用砖砌筑房基,用芦苇隔湿防碱,以土坯砖或泥土砌筑,房顶木质檀条起脊搭置,芦苇编笆,秫秸绑扎,粘土麦秸泥合屋面[10]。整个过程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3.2 平坡兼具,多元化屋顶建构
渤海西域民居屋顶形式有双坡顶、囤顶、平顶三种形式。其中秦皇岛、唐山、天津沿海区域均以双坡顶居多,自唐山大地震之后,平顶房在秦皇岛、唐山沿海区域村镇也有发展[11];囤顶形式也应用较广,主要在秦皇岛、唐山地区;平顶房则在平原地区更为广泛。屋顶体系分为屋架结构、屋顶、屋脊三层。不同的屋顶形式随材料和营建技艺的不同在屋架结构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图6)。
图6 三种屋顶形式
图7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
双面坡屋顶结构形式较多,最为高级的是五檩抬梁式木构,多用于城市民居或富裕之户。另外还有经典抬梁式木构的简化和变形形式,其中最简单的为由横梁与砖或石墙体共同承重的人字形屋架,叉手直接架在横梁的两端,其上铺檩条,然后铺茅草等再铺瓦,还有通过增加顶檩柱和横向穿枋来增加整体稳定性。还有在抬梁式基础上顶檩柱延长至横梁等形式。
囤顶屋顶是梁柱结构组成主要的承重体系之上立短柱,短柱的高度决定着屋面的弧度,沿面宽方向在短柱和横梁上架粗原木拼接的檩条,其中檩条端部和横梁置于墙体之内以免木材受潮;在上置椽子形成囤顶初形,再以草泥、苇杆或麦秸等覆层,最上部以碱土、焦灰、水泥等形成屋面层防止雨水的冲刷[12]。
平顶屋顶结构更为简单,檩条直接置于横梁上,顺檩搭椽,再以秫秸、麦秸或芦苇层满铺,最上层以草泥或水泥等抹面,形成平顶屋顶形式。由于当地民居内向性的特点,平屋顶往往略带弧度向院内倾斜。
3.3 民居装饰文化
装饰作为民居建筑的构成要素,深切体现了地域文明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是民居中最具精神性属性的部分。渤海西域民居在传承北京四合院装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济和社会条件创造了质朴的装饰文化。民居建筑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屋脊、山墙、檐部、门窗、墀头、神龛、台基等部位,常以雕刻、彩绘或其他饰物进行装饰,极具艺术表现力。现就门窗、山墙、影壁和建筑构件的装饰特征进行赏析(表2)。
(1)门窗
渤海西域的门窗主要是木结构施以纹样、雕刻等进行装饰。门按位置可分院门、外屋门、内屋门。院门为随墙式和屋宇式,屋门为独立设置或门联窗的形式。门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门楣、门簪等构件部分。门楣有雕刻装饰纹样、彩绘的、素面栏板,也有贴对联横批而存在的。窗有支摘窗、横批窗、槛窗、墙窗等形式。传统窗棂形状有方形、菱形、扇形、步步锦、云纹形、井字、喜字、卍字纹等,大多具有吉祥喜庆的含义,如:卍字纹有吉祥、万福、万寿的寓意。门窗的构件样式丰富,如门槛、抱鼓石、门匾等在尺度、做法、纹样上各异。
(2)山墙
山墙是渤海西域民居的重要装饰部位。在秦皇岛、唐山地区常见的有以青砖“淌白”收边,在山尖和上身大小不同的“方池子”或“海棠池”或绘制图案依墙面空间大小进行合理构图,砌筑图案丰富,形式灵活,以几皮砖来进行上下部划分,下部用砖石进行砌筑一定图案,简洁有韵律[13]。立面呈三段式布局。还有在山尖正中雕刻会绘制图案或以开小窗的形式来点缀简洁山墙。
(3)其他建筑构件
影壁在位置布置上,多就厢房南墙设置,也有独立设置和在门外设置的形式。装饰形式丰富,但多见于大户人家;墀头有装饰和承重的作用,以砖雕、彩绘图案、青砖叠涩等形式出现,多寓意吉祥;屋顶部分的装饰较少,普遍性也不高,多在屋脊、檐部及瓦当滴水等位置,装饰题材和形式较质朴、简洁。其他建筑构件装饰还有台基、雀替、角柱石、神龛等形式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装饰美学。
4 传统住居文化之现代传承策略
对传统民居最好的保护就是在延续其营建传统中不断焕发魅力[14]。渤海西域传统民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属性值得当代传承和发展。传统住居文化如何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地域特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根据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在此针对村落和民居层面提出以下策略。
4.1 加强特色村落的活态保护
切实保护好村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场景,因地制宜地提高村民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发展结构和模式,多方位推进乡村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当地政府和村民传统文化意识,并增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4.2 对民居建筑进行适应性保护和更新
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评估和研究,对其进行分级并提出不同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对传统村落的施工队进行定期培训,对民间技艺进行统计研究并提高其专业程度,对不同风貌的民居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翻新。结合现代生活特点对其空间与功能的调适,这也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最本质的核心[15]。
4.3 保留文化内涵,提取文化意象
对传统营建技艺和装饰文化进行吸收、传承和运用,利用现代工艺和材料,保留文化内涵,提取文化意象。保护特色民俗民艺也是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有些民间匠人的创作技艺和风格濒临失传,对工艺的传承谱系的研究有待进行;文化意象和工艺不仅限于民居的营建中,也包括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消化—吸收—运用,具体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甚至文化特色产业中[16];对传统民艺进行转化再创新也是现代传承的有效手段,因地制宜对传统住居文化及设计手法进行传承。
结语
渤海西域传统民居文化类型丰富,体现着人、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同时蕴含着人文、技术与艺术价值。现代化进程中,各地住居文化正在淡化,有些传统民间智慧正在消亡。从院落和单体形制、营建技艺、装饰文化等方面发掘、梳理其住居文化类型,有利于其价值认知和系统性保护。同时,把握好传统智慧和现代需求的关系,对传统住居文化的现代传承和适宜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料来源:
图1~4,6~7,表1:作者拍摄、绘制;
图5:课题组拍摄和网络图片,网址:https://zixun.jia.com/article/387161.html;http://www.beijingmuseum.gov.cn/art/2018/8/21/art_11061_386462.html;http://pic.sogou.com/d?query=%C2%B3%CE%F7%B1%B1%C3%F1%BE%D3&mode=1&did=1#d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