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河滨水带产业园区设计的探讨
——以宁波前洋E商小镇为例
2022-01-17方晔
方 晔
沿运河的水域与陆地交界地区形成运河滨水带,属于滨水区的一种。滨水地区作为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目前在建设中存在缺乏景观亲水性、忽视地域文化、建筑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等问题,使滨水空间品质下降[1-2]。运河滨水带的产业园区由于场地所在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园区设计受运河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设计。而产业园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空间聚集形式,对运河滨水带的城市生活、城市形象、滨水规划格局等都具有影响作用。因此,对运河滨水带产业园区设计的探讨是至关重要的。
1 运河滨水带的空间特征
运河滨水带具备陆地、水系两类主要用地类型。与许多滨水区一样,存在水、陆、水陆交汇的三种环境景观[3],景观具有丰富性。多种环境景观类型使运河滨水带形成从水域到陆地逐层过渡的多层次景观空间。同时,运河滨水带丰富的生态条件形成生物多样性,其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自身的生态特征。这要求在产业园区的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4]。此外,运河在许多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上承担了重要作用,作为具有承载货物运输、商业、通行等功能的水域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活动具有紧密联系,具有人文历史性。沿运河常分布有遗产遗址,遗留了许多丰富的运河文化。
2 运河滨水带产业园区设计策略
2.1 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方式
在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中,首先建筑群考量水系结构进行布局,即兼顾场地和水域的关系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当河道环绕场地边缘分布时,建筑群体主要呈现向场地边界打开的外向布局。当河道穿行场地分布时,建筑群体主要呈现在场地内部形成中心点的内向布局。同时,由于河道对场地的割裂,建筑需在空间布局方式上增强河岸两侧的关联,保持产业园区的整体性。
其次,建筑布局方式呈现对水域空间的适应性。运河滨水带的水域空间形态主要为线状结合局部面状的形态。此种水域空间具有向两岸渗透以及明确的方向性的特点。因此,当建筑垂直水体流向布局时,可采用放射形的空间布局方式,不仅从园区整体布局上促进水域空间向两岸的渗透性,同时形成整体空间布局的中心,即放射点,放射点结合运河形成中心景观,使河岸景观有主有次。当建筑平行水体流向布局时,则主要体现向水流方向的延续性,同时以多体块组合的方式代替大而实的整体感,建筑以轻巧灵动的形态应对河岸[5]。
2.2 产业园区建筑设计
在单体建筑的设计层面,建筑秉持融入和顺应运河滨水带环境的原则。首先,考虑对建筑体量进行适当的弱化,通过削弱大体量、使用多个小体量进行组合、柔化建筑边界等设计手法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协调[1]。其次,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上,选取与运河滨水带整体形态相适应的形式增强建筑与水域的协调性。即针对自然曲线形态的水域景观,在建筑形式上选择主要以曲线作为设计元素,可使建筑整体具有流动感、舒展感。针对直线、折线形态的水域空间,可选择直线结合部分曲线作为设计元素,建筑体现力量感,延展性。再者,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选择绿色材料减少污染,同时可将水元素流动的特点运用到材料组合中,进一步呼应运河空间。材料颜色的选择上注重对建筑性格的表达,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形成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营造丰富的视觉感受[6]。
2.3 场地环境与景观设计
场地与景观在具体设计中应以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为主,并积极促进人与水环境的互动,打造多元复合的水岸空间。通过慢行步道结合亲水平台形成沿河岸连续的游览休闲空间,合理设置展示节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整体上采用立体化设计使河岸景观与建筑之间形成多层次景观视野,使运河景观积极向两岸渗透。运河沿岸景观及建筑立面贴近原有郊野风貌,呼应运河两岸自然风貌特点。
3 宁波前洋E商小镇设计实践
3.1 项目背景及定位
宁波前洋E商小镇位于宁波江北区的北大门,是宁波北高速进入宁波的第一站,也是杭州、上海直通宁波老城区的重要门户。作为江北创新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和宁波电商城的启动板块,宁波前洋E商小镇是宁波前洋镇的地标。小镇呈现的视觉形象不同于一般地标的高、大、独特,而是基于运河滨水带自身条件的特点与限制,整体呈现出低调谦逊的视觉形象,以平和友好的姿态融入原有环境,是一座非典型地标建筑群(图1)。
3.2 场地环境
项目位于宁波电商城江北园区西北角,绕城高速与慈城连接线交叉口附近。场地南北东三个方向被大尺度城市干道环绕,西边则为官山河。官山河又名刹子港,长约4km,位于大运河宁波段的浙东运河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杭大运河自然保护区。官山河河段现状两端遗产遗址密集,中部稀少。运河现以水利功能与自然风貌为主,河岸线主要为郊野生态岸线,基本传承了历史生态景观环境(图2)。宁波前洋E商小镇位于官山河的中部偏南段,场地内建筑最大高度被严格限制在50m以内。
图2 河岸现状
项目用地内,山下沈河从中部将7万方的用地自然割裂,南地块呈狭长形。山下沈河与官山河成“T”字形交错,河网嵌套地块之中,充分体现江南河网纵横的典型性地貌。山下沈河宽度约15m,南北用地要求各沿河道边缘退15m距离。地块自身整体性被中部山下沈河割裂,加之建筑限高,建筑群无法朝着传统型地标一样以“高度”“规模”为设计主轴,因此,转而采用非典型性设计的思路。
3.3 宁波前洋E商小镇设计策略实施
(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顺应水系结构
宁波前洋E商小镇在建筑空间布局规划中以用地自身的水系结构为出发点,形成产业园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肌理[2](图3)。小镇场地水系呈现“T”字形交叉,且一条河道横穿场地中部的结构形态。由于河道穿行整个场地打破了场地原有的整体性,使地块组织呈现破碎形态。针对河道对场地的分散,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使建筑呈碎片形式散落,整体建筑零散到底。分散的各个建筑单体形成了犹如被河流割裂开的大地地块一般的建筑肌理,与山下沈河相呼应。建筑体块整体的零散弱化了中部河道对场地的割裂,建筑、场地、河流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将建筑打散的设计手法,使河道割裂场地的限制因素转变为产业园整体设计的特色所在。
图3 总平面图
同时,山下沈河作为场地的中心景观,并在河中段形成主要景观活动大空间。建筑群环绕该景观空间由内及外,形成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环状分区,并朝向活动大空间打开,形成河道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呼应。这种空间格局在建筑的功能和分区上划分出自内而外的三层同心圆:内层配套体验空间、中层的共享空间、最外侧的办公空间。对空间开放性和公共性要求越高的功能空间越接近中部河道景观,使建筑的功能要求与滨水带开放、亲和、动态的空间特点相对应(图4)。
图4 建筑与河道关系
宁波前洋E商小镇所处运河滨水带为线状分布的滨水空间,该种形态的滨水空间具有明确的两岸渗透性[7],在小镇整体空间规划上通过对建筑排布方式、建筑高度的控制及河岸景观的设计保留山下沈河景观向沿岸两侧的渗透性。建筑排布方式呈现由中心景观向外的放射状,建筑之间的空间具有向中心景观的引导性,将人流引向滨水空间[5]。建筑整体高度由中心景观向外形成内低外高的态势,临中心水域景观建筑高度约4m,外部建筑高度主要为15~24m。内部小体量建筑使中心水域景观能够渗透到整个场地,同时保证外围办公及创新思维空间与中心景观之间的视线通廊。
(2)建筑设计融入滨水环境
宁波前洋E商小镇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使建筑与场地原有特色和风貌相契合,整体上力求弱化建筑,减少建筑在周围环境中的突兀感,使建筑融入环境。产业园区中的建筑体量以分散的小体量为主。建筑形式上顺应河道平缓曲线的形式,选择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的形体线条,建筑呈现向水平方向舒展的形态,减弱建筑对滨水空间的压迫感,使其保持通透开阔的视野景观,减少了建筑对河道风貌的破坏(图5)。
图5 开阔的景观视野
其中,产业园区外侧的办公空间形式是基于沿街的“一”字形母体主建筑,沿着放射逻辑线向内发散的花瓣状组合。办公空间沿街立面材料采用铝合金遮阳百页板。每一块金属板都经过严密的角度推敲,组合后犹如风吹过引起的金属涟漪一般起伏延续(图6),为建筑营造了会呼吸的轻盈感。从街道望去,产业园沿街形成一道长达110m的完整连续的沿街立面,在街道的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变化,如同缓缓流动的“立体河道”,是对运河水元素流动、多变特点的呼应。材质上采用3mm穿孔金属旋转铝板,不会产生十分耀眼的光反射,避免光污染,也为建筑内部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办公空间面向运河景观的建筑立面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中央景观得到充分的渗透,将园区的景观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
图6 建筑立面
在建筑材料上,项目还使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利用钢结构在临近中心景观的位置做悬挑的设计,加强了建筑与内部景观的互动性,而且钢材质还具有极强的环保属性,由内到外实现绿色节能。
在建筑色彩上,利用小面积点缀紫色和绿色增加小镇建筑的艺术感染力[1],使园区整体氛围与运河滨水带亲和活泼的空间氛围相呼应。宁波前洋E商小镇的建筑立面主要为面向河道的大面积玻璃面和沿街大面积金属板立面。在打造沿街和内部的衔接立面时,采用了紫色和绿色拼接的斜向铝合金遮阳板与玻璃幕墙进行组合。两种辅色的置入打破原有灰度较高的主色[8],为产业园区增加了活泼生动的气息,契合滨水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特点(图7)。
图7 建筑立面色彩效果图
此外,面对项目的停车需求,宁波前洋E商小镇并没有采用下挖地下停车场的方式。而是通过建筑底层架空结合停车楼设计的方式解决项目的停车需求(图8)。地面车库不仅提供了更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和舒适的自然光线,而且无向下挖掘的设计保存了临水地块的储水能力,减少产业园区建设对运河滨水带生态的破坏。
图8 停车区分析
(3)产业园景观立体化与文化性设计
宁波前洋E商小镇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并人工化[9],通过立体化设计使运河滨水带景观空间在功能使用上具有多样性,增进使用者与水域空间的互动[10],营造具有良好体验感的运河滨水带景观空间。在运河滨水带的公共生活需求上,小镇围绕中心运河景观设置有多种配套体验空间,实现功能的多元复合化[11-12]。其中包括满足路演、汇报、多元展示空间;满足休闲、娱乐的绿色步道及广场空间;可供赏景、亲水的平台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满足多种使用需求,使公共生活内容呈现立体化特征,促进多种活动在水域景观空间的发生。
其次,在景观视野的营造上,在场地内部以山下沈河景观为中心,小镇建筑高度从中心景观向外呈现内低外高的形势,形成近中远三层次的景观视野,近景为运河景观空间、中景为低层临水建筑、远景为外围多层建筑,实现景观视线上的立体化设计[9],呈现多层次景观视野。在场地西侧官山河处则通过在运河沿岸与建筑之间打造多级景观层次实现立体化景观设计,主要体现为运河郊野风貌—人形游步道—广场空间节点—高大乔木—建筑立面等多层次景观变化,充分展现运河滨水带景观多样性(图9)。
图9 官山河河岸效果图
在与运河人文历史的结合上,通过营造朴实而贴近自然的景观质感与氛围呼应运河文化。运河河畔作为人类居住的生活圈,容纳了人们朴实的生活活动。运河文化所体现出的是朴实而贴近生活的文化特质。其主要体现元素是:船、钢架、锚、渔网等。设计提炼其中的“线性”元素,结合水波纹的纹理,形成以“弧线+直线”结合为主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景观建筑及场地的设计中。
场地西侧保留官山河已经破坏的石砌驳岸,维持原生态堆土驳岸的方式。并沿河岸设置仿古码头、古运河遗产文化广场、文化展示栏等景观建筑表现运河文化内涵[13](图10),打造沿运河文化名片,促进产业园区与地方文化融合[14]。官山河沿岸的建筑在立面上采用立体绿化的生态手段实现“最小介入”,墙面垂直绿化呈现郊野风貌,营造朴实自然的郊野景观质感。
图10 节点位置示意图
结语
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以来,逐渐形成自身的设计思路。运河滨水带作为城市中特殊的自然景观地区,对产业园区提出不同于传统产业园设计的要求。宁波前洋E商小镇的创作摒弃传统意义上产业园的精致玲珑、独立性强的均布式园区空间。基于场地本身的约束和限制,在大尺度城市环境和丰富有趣的自然景观环境中探讨产业园区设计的逻辑性,对运河滨水带产业园区设计进行了一次探索。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