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探究”单元三项任务的价值确定与教学实施

2022-01-17诸定国

初中生世界 2021年48期
关键词:支架学习者环节

■诸定国

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是语文教材史上一次全新的尝试,但是当下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仍有与教材理念不合之处。分析“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现状,聚焦“活动·探究”单元的价值,厘清“活动·探究”单元三项任务的价值,重构教学实施,有助于发挥“活动·探究”单元的应有之义。

一、“活动·探究”单元实施之不当现状

其一,三项任务分裂,未形成有机联系。教学活动多指向任务一,任务三的落实只停留在完成部分写作任务上。

其二,活动类任务多被忽略。调查发现,鲜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排练、表演、评价。教师坦陈原因:一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二是戏剧单元在九年级下册,实施耗时过长,临近中考,时间成本太高。

其三,教师将任务一等同于传统单元阅读教学。调查发现,用于任务一文本阅读教学的时间占单元教学时间的80%以上,重复相应体裁文本教学老路且用时过长。

种种情况,与传统单元文本教学及读、写二元并举的教学结构殊无二异,有悖于教材设计此类单元的理念。

二、“活动·探究”单元“新”在何处

“活动·探究”单元是大概念理念下大单元建设的探索,是指向学习者认知结构化的探索。教师应确立三项任务为整体的观念,认识到其与传统单元的区别。下面以阅读与写作为例,分析“活动·探究”单元的创新之处。

1.形式有别。

文选型教材多采用单元结构。教材单元建构形式一直处于变化中:大纲时代,阅读与写作分置同一册教材前后两部分;课标时代,教材才将阅读、写作与综合性学习设计在同一单元内。“活动·探究”单元采用全新形式:建构项目化学习任务群,每个单元任务群由三项任务构成。

2.突出活动。

任务一不等于阅读,任务二、任务三与写作板块功能不同,不只是写作,还是学习者的活动。任务二、任务三突出学习者的实践性活动,以使学习者形成结构化认知为目标,如“整合本组或全班同学的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成报纸或制作成新闻网页”。

3.体现新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学术中心课程(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材建设影响深广,而在反思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施瓦布创造性提出“实践性课程”概念。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大纲时代,教材增加“语文实践活动”;课标时代,教材将其改为“综合性学习”。我认为,“活动·探究”单元更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理念。“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性质指向是实用类(新闻、演讲稿)、文学类(诗歌、戏剧文学),承担主体与完成主体都是学习者,强调所有学习者的参与,即采访、演讲、朗诵、演出与评议的主体都是学生,体现了“学习者的学习”“学为中心”的理念。

三、三项任务的价值分析

任务一的文本不再是被解读的对象,而是引导学习者发现知识的途径。“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属于用来归纳知识的“样本”,“知识是溶解在‘选文’里的,它需要学习者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有待于生成和提炼”。新闻、演讲稿、戏剧文本包含的文体知识,等待学生在研读中发现、归纳和生成。

任务二鼓励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学习者的活动参与度。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采访选题会”“组内朗诵”“自行组织成若干剧组”等活动,号召学习者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全体参与。活动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是学习范式变革与重构的体现。

任务三指向以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具有实践性和多元性,学习者进行演讲练习、诗歌朗诵、戏剧角色扮演等,通过表达与交流反映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是以实践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承担的任务不同,完成学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戏剧单元为例,演员排练与演出是体验式成果,排练日记是书面表达式成果;导演的设计与指导是体验式成果,导演手记则是书面表达的成果;作为观众的学习者,拥有观剧时体验式成果,也有推荐演员的评价式成果,而所写的对剧本或表演的认识,则是书面表达的成果。

四、“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

我以为,“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开展,应在教材基础上重构。

一是打破教材顺序,重构学习顺序。“活动·探究”单元必须在活动中完成,文本及其文体知识不是最终学习目标,而是学习的工具、支架,在活动中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单元终极目标。单元任务三者并非线型关系,而是立体的、互动的关系:

任务一提供知识性支架,任务二提供策略性支架与活动性支架,任务三是最高学习目标,任务三的完成依赖任务一与任务二的实现。如此,“活动·探究”单元形成结构化活动,帮助学习者形成结构化认知。

据此,我认为,学习“活动·探究”四个单元当从任务三切入,提出学习目标;以任务一、任务二为支持;最终以任务三收束,形成学习闭环。具体做法是:(1)单元学习之始,教师即提出完成任务三的目标;(2)分析完成任务三需要哪些支持(即学习支架);(3)按照完成任务三所需要的形式,将任务二、任务一分项转换成知识支架、活动支架、策略支架等提供给学习者;(4)设计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中利用已获支架,逐步完成任务。

下面以新闻单元为例加以阐释:

【环节一】教师呈现完成任务三的必做任务、自选任务与拓展任务。师生讨论,明确单元学习流程与任务:(1)人人完成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2)每人选择完成一项自选任务;(3)构建学习小组,并明确共同完成的拓展任务;(4)明确完成的各项任务的路线图。1课时。

【环节二】学习共同体讨论:(1)讨论新闻采访选题,制订采访方案与计划;(2)组内分工,明确具体任务;(3)确定采访提纲,写出采访提纲的样本。1课时。

【环节三】师生研读《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明确消息的结构体式,形成范式。1课时。

【环节四】小组研读《“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等文,明确新闻特写、小通讯等文本的结构体式,归纳写法。1课时。

【环节五】按计划分小组采访。采访用时约2课时(有可能安排在课余进行)。

【环节六】小组集体整理采访材料,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准备。1课时。

【环节七】完成必做任务与自选任务。各1课时。

【环节八】小组共同完成拓展任务。利用电脑制作完成。2课时。

【环节九】对各小组所编的报纸、制作的新闻网页进行评比,写出推荐词,择优展示。2课时。

其中,环节三、四与环节五、六这两组的顺序不拘先后。

二是结合学习者具体生活,重构活动情境。瑞斯尼克认为,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处于复杂的情境中,多数的意义都是从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在具体情境中产生,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只提供一个笼统的情境,教师需要重构情境,有以下要求:

首先,情境必须真实、具体。真实的情境能使学习者产生活动的需要。学习者只有参与了活动,才能由“做”实现真正的“学”。越具体的情境,学习者就越得心应手。

其次,情境必须复杂。情境学习指向解决问题。侧重知识的问题多为良构问题,指向策略性的问题多为劣构问题,真实学习、真实生活就是在复杂情境中不断提高解决劣构问题的能力。统编教材未指定采访对象,如何选择采访对象、如何进行采访并选择恰当的策略,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构情境应追求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三者的统一。只有在三者统一的复合情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活动,学习者才能真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支架学习者环节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远端流出道力学性质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