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诗词文化瑰宝与当代科技碰撞时
2022-01-15金陵
金陵
杨志迪的文章立意于传承与发展祖国诗词优秀文化的重大课题,在保证现有古诗词教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悟诗情、拓诗境的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走向内化知识。随着一课又一课学习格律的深化,内化知识的程度也在一步又一步地提升,而这一切,离不开当代科技的加持。
从本世纪初计算机引入教学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历经了数字资源、数字环境、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的进化过程,但深入到教学深处,引发高质量学习发生奇迹的,并不多见。
杨志迪的实验,为探索中的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们打开了一扇明丽的窗户,使人们得以窥见学与教的另一片天空。
杨志迪的实验有何奥秘?我以为,首先在于志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要知道,以往的教学只能力图达到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悟诗情、拓诗境的境界,搞的是“半拉子教学”,造成可听、可读、可猜,却不可写的窘境。其次,得到微课程教学法的加持。微课程教学法发现了“学什么会什么”的奧秘。学生学习“数字与信息”,会用“中图法”为新书编索书号;学习地理“区位优势”,能够谋划当地经济发展的方案。在语文教学领域,学生学习说明文,会根据“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创作说明文;学习儿童诗,能够写作童心流淌、令人忍俊不禁的简短儿童诗;学习《诫子书》,可以写出之乎者也的留给想象中的“小辈”的文言文家书。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课时的学习中。当然,沉浸在古诗词创新教学的情境中,写出符合押韵规范的五言七言诗,以及创作出初具音律美感的诗词,也成了顺理成章的成果。
不过,要想快速进入高雅韵美的境界,并非易事。好在当代教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杨志迪把平板电脑引入古诗词教学,让互联网智慧与诗词创作灵感碰撞出诗意,他在邯郸和库尔勒从事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实践中,都让学生在一个课时的“翻转”学习中创作出五言七言诗,其中不乏好诗句。
杨志迪在文章中分享了其中的奥秘:借助“平板”进入搜韵网的“平水韵”,输入韵字,点击“查询”按钮,同韵字便一览无余地呈现,一下子把选择韵字的困难打得烟消云散;完成草稿之后输入“律诗校验”“词格校验”,点击“开始分析”,无论平仄、押韵、对仗,还是其他格律问题,都会由多种彩色字分别给予提示,方便作者发现问题,立即修改,提升诗词质量。
从杨志迪的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学生的作品,令人振奋。虽然孩子们的作品不可能一步登天达到李白、杜甫的境界,却让我们看到了一条通往传承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希望之路。我们相信,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光耀全球的中华诗词文化瑰宝将在互联网时代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