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科方案,体验设计之美,绽放思维之花
2022-01-15赵林林
赵林林
设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兼具设计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设计思维,关键在于培养的教学策略。因而,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助力小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 培养小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策略
从设计思维的内涵出发,设计思维可被看成是一个分析、创造的过程体系。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并结合针对两所学校四、五、六年级的案例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五个教学策略。
1.定义问题,开启设计思维
我们常说“学习源于生活”,如果教师用问题引领教学实践,将一个个具有“生活味”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处于学生的真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也就是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呈现连续性和阶梯性,如果能出现问题链就会更加理想化。当然,问题的设计形式还要根据培养的思维种类来定,如通过设计比较型的问题以培养求同思维、设计质疑型的问题以培养批判思维、设计开放型的问题以培养发散思维、设计探究型的问题以培养抽象思维。
2.引发思辨,尝试提出设想
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就是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培养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合适的思维训练手段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关注问题的不同视角,体验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区别,并从多个方向、角度和层次进行信息重组,最终促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探求独特且多样的答案,养成多维度的思考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物之间的因果、对比、相等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尽量不被现实环境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拓展多方面多角度解题的可能性,产生创造性的构思。
3.交流合作,进行原型创作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身的认知经验可能会导致理解问题不够全面,或想到的解题方法比较陈旧,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集结团队的智慧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从对问题的理解、信息共享到提出解题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感和选择,提高问题分析与决策质量,丰富思维结构。
在原型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设置设想组、点评组和创作组,由设想组成员针对问题自由发表观点,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再由点评组成员对提出的设想进行慎重评价和选择,进而确定解决方案,最后由创作组完成原型创作,创作中学生共同思考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该过程可重复进行直至问题解决。
4.反复测试,总结提升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产品原型和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其进行测试,提出测试意见,反馈作品使用效果,结合测试体验,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判断、评估和决策,使学生辩证合理地认识问题,从而对产品原型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5.感情移入,學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是同理心的具体表现,更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因而,教师要注重学生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感相关等方面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程序编写方面的技能,还能学会更好地体验生活。
● 教学策略助力小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效果
1.通过测验法验证设计思维的有效提升
笔者根据《瑞文推理测验题》(标准版)整理出了“设计思维前测题”和“设计思维后测题”。在实际研究中,笔者分别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YY和LY两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各三个实验班进行前后两次测验。首先,进行设计思维的30道前测试题和30道后测试题的检测,记录四、五、六年级被测学生的具体成绩,并依照瑞文测试的水平按标准分进行级别划分,从而呈现对应的智力水平。其次,通过9个班级的数据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试班级前、后测的具体情况。教师通过学生个人前后数据的变化,了解到学生研究前后智力水平的变化。由智力水平的相关指标,可以推及设计思维的变化情况。虽然有个别数据的数值有减少的情况,但绝大部分学生后测数值均高于前测数值,这说明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整体上有提升,有的班级还呈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2.通过访谈法说明设计思维的有效提升
在研究的后期,笔者随机抽取了实验班级中的10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模块化程序的兴趣及状况,尤其是在设计思维方面的效果。
从各项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经过一段相关课程的学习后,首先是自身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走入创作情境,能够站在用户和观赏者的角度考虑其可能的需求,虽然还不能做到周到、细致,但是树立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这也是设计思维提升的一个表现。其次是学生对情境问题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画草图、画流程图、贴便签等多种方式,依靠个人思考或者团队协商提出具体的问题方案,并付诸行动,进行原型创作或作品输出。对于完成的作品,学生会主动对其进行多次、多种方式的测试,并按照用户反馈努力提升和完善最终的作品和方案。可见,学生在基于模块化程序的学习过程中,内化了一整套设计思维提升的步骤,并在一系列的案例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可以持续性地提升设计思维。
3.通过课堂观察法说明设计思维的有效提升
笔者将撰写的教学设计投入课堂实践,在四、五、六三个年级分别提炼两节优秀教学案例进行课堂观察,按照设计思维同理心、定义问题、创想、原型制作和测试五个层面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记录的结果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模块化程序这个平台,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主要体现在在换位思考、定义问题、制订决策、原型制作、测试等环节更多依靠教师的引导。五年级的学生在这五个环节上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他们具备四年级的学习基础,更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少许引导下,去挑战和创作课堂任务,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动性更强,并自愿结组,形成学习小组,有的小组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他们的想法也天马行空,奇妙而多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五个环节内化成一种习惯,实现五个环节的循环。
以上是笔者结合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应用研究,并针对性地提炼出培养设计思维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小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