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三大庭园看日本庭园的特征及其中国元素
2022-01-15赵楠婷
赵楠婷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25)
日本文化以精致而著称,处处体现着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而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日本更是将这种精致与审美发挥到了极致。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造就了日本特色的住居文化,而在日本传统的住居文化中,庭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讲究,是日本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日本庭园最初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随后逐渐与本国传统的美意识相融合,最终独树一帜,有了自己的特色。比起赏景,传统的日本庭园更加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欣赏日本庭园,既是感官的盛宴,同时也是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
日本金泽的兼六园、冈山的后乐园、水户的偕乐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庭园”,其庭园设计映射了日式庭园的代表性特征。因此,探究日本“三大庭园”的特征,能让我们吸收日式园林的精髓,加深对日本庭园文化的理解。本文将以日本“三大庭园”为对象,介绍日本庭园的种类、总结日本庭园的特点,并探讨日本庭园中体现了哪些中国元素。
一、日本庭园的发展过程
从日本园林的发展时间轴来看,早在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书记》及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就对“庭园”一词有所记载。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平城宫东院庭园遗址,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园林遗址。平安时代,社会发展平稳,贵族阶层逐渐不满足于物质享受,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乐,于是在贵族宅邸出现了方便举办各种活动的“寝殿造庭园”。平安后期,贵族没落,人们纷纷开始寻求精神寄托,向往极乐世界,于是出现了“净土式庭园”。镰仓、室町时代,武士阶层崛起,日本陷入内战,士兵及民众伤亡惨重,与此同时,禅宗文化传入日本,为了追思逝者,各地开始兴建寺庙,此时,宗教与日本庭园文化相结合诞生了日本独具特色的庭园形式——“枯山水”。桃山时代,日本大名占社会主导地位,作为财力的象征,各大名竞相造园,此时的园林大都宏伟、华丽,以观赏为主。
进入江户时代,德川家康一统天下,日本进入幕府时代,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人们逐渐安居乐业,各地的大名除了建造城池,更是兴起了在领地建造庭园之风。此时的庭园吸收了以往庭园的特征,形成了新的庭园形式——大名庭园。大名庭园多以游览为主,注重自然风景与建筑物的结合,并突破了传统的庭园游览形式,不再以静为主,而是多以“回游式”的动态体验为主。园中即有平安时代贵族们喜爱的池景,也有流行于武士阶层的枯山水,更设有净化心灵的茶室。回游式庭园大都曲径通幽,亭台楼榭、高山流水一应俱全,因此备受大家喜爱。
在世界上享誉美名的日本“三大庭园”便是回游式大名庭园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武士阶层的喜好,更因官员可以与庶民同乐而为百姓津津乐道。
二、日本“三大庭园”及其特点
兼六园、后乐园、偕乐园被称为日本“三大庭园”,是日本著名的园林景点,它们修建于江户时期,是大名们举办宴会的交际场所。
1.金泽兼六园
兼六园为三大庭园之首。位于石川县金泽市的兼六园修建于17世纪中期,由加贺藩前田家修建于金泽城郊外,最初是作为藩主的别院而修建的园林,继而成为招待访客及重臣的场所。这座园林之所以被命名为兼六园,得名于因推行宽政改革而扬名的松平定信,他赞美此处兼具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六大特点,于是得名兼六园。
2.冈山后乐园
后乐园位于冈山县冈山市,由冈山藩池田家修建。修建于1700年,历经14载才得以完工。园内以水池为中心,借景于周围的城郭及群山,并且可以从藩主家的延养亭一览园中风景。园中栽有梅花、枫树、杉树等,种有莲花、菖蒲、杜鹃等,四季皆有情趣。另外,在藩主进京之际,该庭园对家臣及领地民众开放,因此被民众所喜爱。
3.水户偕乐园
位于茨城县水户市的偕乐园,是江户时期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父亲、水户齐昭修建的,建造于江户时代末期。
偕乐园,即与民众共同享乐之意。园区紧靠千波湖,湖面四周景致各不相同。梅林,是偕乐园一大特色,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品种多样的梅树让人神往。同时,偕乐园也建有可以品味静寂的竹林,以及苍翠古朴的杉树林。即可享受翠竹苍柏的清寂雅致,也可享受樱花、梅花的华丽绚烂,两种因素互相调和、和谐共处。
4.日本“三大庭园”的特征
日本“三大庭园”,从种类上来说,可将其划分为回游式大名庭园。江户时代的庭园,吸收了日本以往庭园艺术精髓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理念和要素。
首先从建造方式上来看。
其一,占地面积大。江户时期,日本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于是各地的大名开始着力于在领地郊区修建自家庭园,作为实力的象征,占地面积成为首要因素。日本国土面积不大,平原相对较少,而日本“三大庭园”中的兼六园和后乐园占地面积分别约为11万平方米、14万平方米,合并前的偕乐园也有约13万平方米,这在日本的庭园中,面积仅次于皇家园林。
其二,建造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三大庭园从构造上来看,兼具以水池为中心布景的池泉园、栽树造山的筑山庭、表现山谷原野风景的平庭,以及饮茶休憩的茶庭等多种风格,可谓集大成于一身。兼六园的霞池闻名于天下,园中除了人造瀑布、河流,还有梅林、松树林,更有内桥亭可供休憩;后乐园引入神田上水支流入园,园中设有马场和弓场及茶园,可供休憩的延养亭可一览园中风景;位于千波湖畔的偕乐园,园内一面栽种竹子及杉树,一面栽种梅花,还有德川齐昭为了举办诗歌会和茶会而亲自设计建造的三层建筑好文亭。这三处庭园都是以水为中心,旁边修建诺干小道与之相连,便于在行进过程中欣赏自然美景。
其三,即重景也重人,建筑物与自然风景交相辉映。此前的庭院形式或重视如何不着痕迹将自然风光圈于园中,如皇家园林,或重视能工巧匠如何借人工之手将大自然的奥妙体现在庭园之中,如枯山水庭园,而这三座庭园即重视大自然的天然去雕饰,也重视作为赏景主体的人在园中漫步时的体验。园中即有小桥流水也有亭台楼阁,有花海、有树林、有拱桥、有茶室、有亭台,动有流水静有山石、远眺有景近看有花、翠竹苍柏的“阴”与鲜花盛开的“阳”并存,樱花、绣球、红叶、梅花四季之景皆有考量。人们可以走进庭园漫步欣赏美景,也可随时落座休憩。
另外,从功能上来看,日本“三大庭园”也具有该时期独有的特征。
其一,这种回游式的大名庭园,主要作为藩主的外出游玩的别院而存在。作为大名权力与财力的象征,此类庭园多占地面积大,且设计精良,庭园设计大都兼具赏景、游玩等多种功能;
其二,是各位大名招待重臣及访客的游玩之地。庭院中多设置有茶室,可品茶议事,同时也设置场地可供骑射。
其三,是拉近与民众距离的纽带。例如后乐园与偕乐园都会在不同时期对属地民众开放,成为贵族阶层与民同乐的重要手段,也是日本“三大庭园”独具特色之处。
三、日本“三大庭园”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庭园自飞鸟时代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平安、奈良时代多以唐朝园林为模板,后又与净土宗、禅宗相融合,发展过程中随处可窥见中国元素对其的影响。兴盛于江户时代的回游式大名乐园也不例外。
1.名称皆出自中国古代诗词
兼六园的名字“兼六”源自中国宋朝才女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文中写道:“洛人云,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已。”德川幕府的老中松平定信认为,该园林集这六大特点于一身,所以将其命名为兼六园。
后乐园,出自北宋名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后乐园名字的出处。
而偕乐园的名字则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也正是这个原因,偕乐园中不只是大名等贵族阶层,庶民也可在特定的日子自由进出。
2.庭园造景皆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
兼六园经历几代藩主改造最终修建而成,但历代藩主的造园思想大都一致,显示出他们对神仙的崇拜。霞池及瓢池都是以池塘寓意大海,大海中建有小岛,小岛则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们的居所。藩主们在园林中注入了对长生不老及世代繁荣昌盛的期盼。
后乐园则受到了明朝遗臣朱舜水的巨大影响,朱舜水与德川家康的孙子德川光圀交往颇深,后乐园在建造时汲取了朱舜水大量的意见,因此在庭园的设计里融入了很多儒家思想的元素。后乐园随处可见以中国的名胜命名的景观,如西湖、庐山等,可谓处处体现着中国元素。
而偕乐园位于千波湖畔,千波湖畔横跨东西的长堤便是仿造中国的西湖苏堤,关于这一点,德川光圀在其作品《桃园遣事》中有所记载。除此之外,偕乐园的阴阳造园理论也与中国的五行之说不无关系。在偕乐园西边有一片遮天蔽日的竹林和杉树林,视为“阴”,而园子的东北角视线开阔且种有一大片梅花,视为阳,整个园子的构造与阴阳八卦图颇为相似。
日本“三大庭园”中的中国元素,反映了日本庭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山水布置、亭台楼榭的建造方面,更体现在日本人在造园时注入的儒家、宗教思想的精神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逐步发展,得以有了现在日本庭园风格。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日本典型性回游式大名庭园的代表,日本“三大庭园”在建造方式、功能上体现出共同特征。同时,从名称来源、造园艺术上也可窥见不少中国元素。
进入明治时代,日本园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结合了西方园林风格的新的庭园形式,但大家对此褒贬不一。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仍有众多园艺大师坚持传统的造园艺术。近代日本庭园的先驱者小川治兵卫、开拓出现代枯山水文化的重森三玲,以及以杂木庭园而闻名的饭田石基,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汲取了现代因素。经历平成时代,进入令和时代后,日本的庭园艺术发展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