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困境、挑战与对策

2022-01-14姚嘉倩龚日朝刘香伶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姚嘉倩,龚日朝*,刘香伶,2

(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一、双循环提出的背景

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两条相互耦合路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国家采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战略,重构国家经济体系,大力创造国内经济循环的基本条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国内经济循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借鉴当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促进经济飞速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格局[1],构建了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的发展格局。通过引进外资和关键性技术,加强国际贸易,优化我国经济体系,及时调整经济布局,与世界经济大环境对接,加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获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2],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3]。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与出口,这种发展格局造成了内需不足、国际收支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因此,这种发展格局不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美国抛出“中国威胁论”,处处打压中国发展。加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陷入停滞,双重压力使得我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进程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加。一方面,美国政府单方面发动中美经贸战争,不仅通过其惯用的经济制裁伎俩干扰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我国商品进出口,而且对我国禁售高科技产品,对我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如中兴、华为等进行打压[4],妄图利用其科技优势从根本上压制我国技术升级,遏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抑制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突发、变异、快速传播,大大阻碍了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与发展,而且波及面非常广泛,这直接延缓甚至阻滞了国际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转,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在这种国际形势之下,我国外需增长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生产产业链和需求供应链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高质量发展,通过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激发国内技术创新替代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激发国内需求潜力来弥补世界经济萎缩带来的损失、构建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新格局,就成为我国的不二选择。

事实上,我国超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完备的工业供应体系决定了我国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条件已经成熟。从经济总量来看,2020年我国GDP总量1 015 986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根据相关文献,我国已经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经济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从人力资源来看,根据202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劳动力人口占比64.29%,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具有规模宏大、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因此,我国的市场基础和供需产业链的发展足以满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需要,可以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基于当今世界走势的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目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5]同时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只有国内大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更高层次和更安全的开放体系。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释放内需,为我国经济的正常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提供保障,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从而主动加速国际大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

二、县域经济的内涵及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以一个县级行政区所统辖的范围为基本单位,立足于本县的自然资源等优势,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主导,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为本县人民谋求福祉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以下性质:一是地域独特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县域有着迥异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多样化模式。二是发展不平衡性。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区域内的资源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有可能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发展较好的县域经济实力堪比非发达省份省城的经济水平,发展较差的县域却连基础必备的工业规模都不具备。三是成长的能动性和包容性。县域经济是整合县、乡、村资源为一体的开放性区域经济,具有丰富的潜在劳动力和消费力。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城市经济影响辐射中,在区域经济交流间,县域经济将展现出蓬勃旺盛、星火燎原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域经济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县域经济是连接经济循环的一个个枢纽,无论在生产消费环节,还是流通分配环节,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产环节,县域经济是我国农业、工业生产资源的大本营,更是我国大部分产品原材料的供给地,肩负着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在流通分配环节,县域经济一方面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技术和人才向县域内部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乡村特色农产品和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消费环节,县域经济范围内包含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购买力;另外,如果可以提高县域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将对我国的内需产生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单位,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进一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乃至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存在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猛,江苏、浙江、山东等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参与国内甚至国际大循环,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历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6],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还存在诸多困境。

一是产业经济规模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以湖南省偏远地区县桂东县、泸溪县、古丈县与湖南三个全国百强县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进行比较,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这6个县(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桂东县、泸溪县、古丈县的产值与百强县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总产值相差甚远,说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缺乏融入国内大循环的规模经济。从三产业占比来看,百强县第一产业占比都比较低,而二、三产业占比都比较高,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业与服务业,工业仍占据主要力量,产业结构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时期[7];而偏远地域的县,第一产业占比都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上处于百强县的一半左右,第三产业占比也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太少,说明偏远地区的县域经济主要靠服务业的支撑,发展的根基总体来说比较薄弱,缺乏带动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主导能力。众所周知,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依靠的主要载体是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是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先锋军。规模以上企业的缺乏形成了阻碍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产业困境。

表1 湖南省6个县市产业结构产值比较 产值增加值单位:万元

二是数字经济发展慢,数字化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关键技术。然而,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18)》显示,我国县域的数字化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不同县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见表2)。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渠道困境。

表2 县域数字乡村指标体系描述统计结果

三是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县级财力基础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灾害保险等公共服务的相关基础条件较差,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使得大量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基本上集聚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8,9]。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21年)》中各州市的统计数据,有R&D活动的单位数和R&D人员数,整个张家界市只有2个单位从事研发,总R&D人员数只有17人,其中还包括2位兼职,更不用说县级单位。由此可见,人才短缺是制约县域经济创新发展、阻碍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根本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困境。

总之,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偏僻、落后的县市,面临的困境绝对不止上述的产业困境、渠道困境和人才困境,还存在着资源困境、交通困境、理念困境和管理困境等多种困境[10]。

四、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国家整体性的战略,不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指明了方向,带动着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我国县域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循环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一,国内大循环为县域经济创造了发展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目的是要做大做强国内循环产业链,加强我国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与自主可控能力,进而以国内经济循环的动力带动双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在促进经济要素在全国上下流动的同时,也会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需要的人才、技术等必备要素,有利于在县域范围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县域的土地、资源、人口的规模优势,扩大县域消费潜力与投资力度,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双向流动的发展,不仅需要积极接受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而且还需要和其他县域形成良性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离不开国内大循环的牵引导向作用。同时,部分参与国际循环的县域,也需要依赖国内大循环的强大支撑,推动县域经济产业走出国门,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国内大循环为县域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内大循环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是整体与部分、国与家的关系,国内大循环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会反作用于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在于扩大内需,主攻方向为科技创新,核心目标是实现自主可控,这就需要县域经济通过改革和创新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新型城镇化与新基建释放县域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通过打破县域间及城乡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具有强大统一市场的国内大循环。我国县域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依赖国家资源的宏观调控,而且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趋势,不放过任何有利于县域发展的条件,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侧结构,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五、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把握国内大循环的政策机遇

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朝着大范围、宽领域和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赋予了县域经济新时代发展的使命和任务,也为县域经济的更高水平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摆脱过去的习惯性思维,打破区域自循环发展模式,融入全国产业分工网,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带动本地经济发展,重塑竞争新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地位,树立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石的理念,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巨大地域资源优势,加速县域经济的规模扩量与提质,不断释放县域内部的市场潜力,提升我国国内大循环的抗风险能力。总之,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明确先参与、后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大方向,打破自循环模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县域经济。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融入国内大循环的产业优势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为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地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县域是中国的一部分,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需要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

第一,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县域经济要结合县域发展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对自身进行精确定位,找到自身的特色优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特色产业链体系,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不需“小而全”,而要走“特而大”的道路。

第二,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必须走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要积极借鉴其他县域或者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促进本地产业升级,进而推动县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第三,县域产业发展,必须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县域开放创新体系,创建县域创新发展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省市县联合设立创新联盟,在县域范围内布局更多农业科技园、创新孵化基地等创新载体。

第四,县域产业发展,必须走开放型发展道路。县域产业水平和层次想要更快提升,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分工体系,尽可能利用城市群的辐射扩散效应,增强县域与其他区域的合作与联系,构建县域产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三)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创造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必备条件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县域招商引资的外部条件,是县域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县域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潜在因素。县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强化“硬环境”,加快城乡之间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为县乡村之间交通运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堵塞问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及时进行老旧设备的更换和维修,全面解决人口居住环境安全问题;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真正发挥县域经济的连接作用,推动城乡联合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县域物流业发展体系,加快完成现代物流基础建设,合理规划物流产业格局,通过各种政策的支持吸引创新型人才,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为国内大循环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打通城乡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提升治理“软环境”,加快国家相关法制法规的制定进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等市场行为,营造和维护一个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合理利用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源,稳收入,保物价,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同时要实时监测县域范围内的各项发展指标,及时对生产困难的地区或企业、就业困难生活困难的个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其次,根据企业在政务环境、招商引资、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状况,改进企业项目审批流程,建设高效政府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县域落地生根,助推县域更好更快发展。

(四)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机遇,打造开放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现代化信息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与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新的路径。第一,要顺应产业迭代加速、跨界融合的趋势,利用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县域产业新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商等数字产业与县域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网络+农业”“网络+制造业”等发展模式,以需求引领供给,促进县域产业创新升级。第二,完善县域数字建设,激发县域消费潜力。加快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线上消费到县乡村的流通障碍,鼓励更多消费平台到县域发展,激发县域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县域消费需求。第三,积极打造县域政府服务平台,优化县级政府职能。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县域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的把控和监管,同时也要根据国家规范,实时更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补齐县域发展数据的空缺。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