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2-01-14徐建可韩新生
张 蕴,徐建可,韩新生
(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开封 475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脑供血突然中断或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突然,发展迅速,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具有扩张血管、缓解脑组织损伤作用[3]。丁苯酞可改善ACI患者血液循环和认知功能[4]。本研究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ACI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ACI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6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42±15.63)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9.71±16.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入组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有关ACI的诊断标准者[5],并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脑CT或MRI检查确诊。②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在4~25分者。③ 从发病至治疗时间<3 h者。④ 本次治疗前未使用过激素药物者。⑤ 无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⑥ 无既往病史或脑部手术史者。
排除标准:①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 有恶性肿瘤或严重内脏疾病者。③ 治疗前3个月内服用抗凝药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4002,规格25 mg),于溶栓前服用,100 mg/次,q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国药准字S20160055,规格50 mg)治疗,0.9 mg/kg,10%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60 s内完成,90%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 h。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治疗,100 ml/次,bid,两次静脉滴注时间间隔≥6 h,滴注时间控制在60~70 min。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情况
治疗后,由同一专科医师在盲态下采用DC-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迈瑞公司)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6~12 MHz。检查时扫描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近、中、远段,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血管。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记录CCA、ECA、ICA分叉处的斑块情况,双侧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IMT值>1.2 mm表示有颈动脉斑块。
1.3.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置于EP管中-80 ℃冻存,待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3.3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估神经功能,总分45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简化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表明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1.3.4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胃肠不适、消化道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MT和颈动脉斑块情况
研究组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低于对照组,高回声斑块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IMT和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2.2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后,两组IL-6、IL-8、IL-10、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 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后,两组MES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分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53,n(%)
3 讨论
药物治疗可以改善ACI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能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给,扩张血管,保护线粒体,抑制细胞内Ca2+超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应激,从而发挥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6-8]。ACI患者发病时机体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剧血流障碍。阿替普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成纤溶酶和赖氨酸残基并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发挥溶解血栓、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但其扩张血管作用较弱[9-11]。丁苯酞的扩张血管作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缩小脑梗死面积的同时抑制氧自由基释放,减少对脑血管的损伤。在神经元保护方面,丁苯酞作用弱于阿替普酶。二者联用可以相辅相成,在改善血流状态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
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低于对照组,与牛慧艳等[12]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丁苯酞能改善缺血区的血流量和微循环、缓解脑水肿、抑制神经系统凋亡有关。此外,丁苯酞还能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有利于改善侧支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从而改善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进一步研究发现,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不仅能有效抑制ACI患者的动脉病变,还能降低不良反应。
IL-6、IL-8、IL-10、CRP水平可反映患者体内炎症情况,其中CRP浓度在ACI发病时会急剧升高[13-15]。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IL-6、IL-8、IL-10、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褚洪高等[16]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能有效降低ACI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MES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联用丁苯酞比单用阿替普酶更能有效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丁苯酞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脑部血流,改善ACI病灶缺血情况,从而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ACI患者,可有效减少梗死病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