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代私家园林假山艺术研究
2022-01-14游嘉铭王文奎
许 航,袁 阳,游嘉铭,王文奎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
福州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为“依附宅地”营建的宅第园林,呈宅中庭园的形式。园以小为特色,园地多不足半亩甚至更小于一分,有“方寸山水园”之称。因园址受限,不宜作大水景,故假山便成为庭园的主要观景。假山着重于布局和叠砌,体量虽不大,但形态多样,擅在立面以及空间上进行营造,因地制宜,以小见大,并巧妙地与花厅楼阁、花木鱼池组合成景,掇山手法具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福州传统私家园林造园精华之所在。
1 造山与选石
1.1 石山
福州私园规模较小,小不宜做大土,故以石山为主。假山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观赏,以静观为主,一般与花厅相对,和鱼池、建筑、花木共同构成园林景观。动观则讲求游园体验,假山虽小却亦有峰峦、峭壁、洞壑、悬崖、峭壁等丰富的类型,人游于其中可以穿洞攀登、登临远眺,具山林游憩野趣之感。但与江南园林假山追求奇秀变化不同,福州私园假山偏重于空间中体现变化和层次,由于山形不大,多在立面上以“粉壁理石”“以景成画”的方式体现山水乐趣,工艺精细,轻巧活泼,使得园林虽小,但由于假山的存在也可有丰富的空间变化。同时,石山虽小,但必以水辅,也体现了计成《掇山·涧》中“假山以水为妙”的理论[1]。
何振岱有《假山》诗云:“塑土为奇峰,得梯可升天。捣泥作峭壁,飞猱莫能登。中间有洞府,白昼飞流萤。下有一泓水,游鱼清冷冷。”[2]此诗虽是形容其宅园假山,但词句贴切,所述特点在王麒故居、小黄楼、刘家大院、二梅书屋等福州现存私园中均可得到例证,体现了福州私园假山布局实质。福州私园假山多采用环堵堆塑的形式,整体成暖色调,显得幽厚深峻,辅以鱼池、花木,内做空设雪洞石阶连通花厅楼阁,假山洞壁上设有小洞若干使山体通透,亦具有“透、漏、瘦”的美感。面积稍大的园林假山通常独置于壁垣上,如刘冠雄故居、林聪彝故居等,虽没与楼阁相连通,但山上都会设有石阶、雪洞。同时,为营造轻盈灵动之感,假山结构上大量使用石柱石梁以及灰塑,由石梁石柱构建出整体框架,紧贴园墙,与墙壁共同承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堆叠山石。山石多堆置在假山前后两侧,中部以三合土作园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石量,力求以最少的石料营造出轻巧丰富的假山景致。
1.2 造山用材
1.2.1 海礁石
海礁石是福州私家园林中叠山最常用的石材,又称咕咾石、珊瑚石、海蚀石。石色有灰黑色、暗红紫色等,为闽地沿海盛产。海礁石相对江南常用的湖石,形态较为拙朴,因而假山造型较少奇峰林立,嶙峋瘦怪之感,但海礁石块体积小,具有轻、脆的特点,且石材纹理易于相接,粘结性好[3],使所堆叠的山体造型顿显轻盈洁实,故园林中多用之。石之间以糯米汁、石灰制成的灰泥作胶合材料,并运用叠、垫、撑、压等技法堆叠。拼接上多用阴拼,把石块最为玲珑、通透、皱褶的一侧设于外处,灰泥则暗藏于内,显石缝而不露连接部。由于常年经受海水浸蚀,表面皲裂形成若干罅隙,常为窝洞状纹理,形状凹凸嶙峋,千姿百态。同时,石之间隙常有海蛎、贝类镶嵌其中,使所堆叠的假山充满海洋文化气息。
1.2.2 其他用材
虽远离产地,但福州私园亦有用太湖石叠山。南宋至明清,许多闽商走海路至江苏经商,货船返榕时,为压重船舱以减轻船体颠簸,便运来了不少太湖石[4]。同时,福州文人为官于江南一带,这些文人退隐返乡以后,模仿苏州园林之造园风格,喜好使用太湖石经营假山。清代文人梁章钜曾任职于江苏一带,修复过沧浪亭、可园,其在小黄楼的假山营造上运用了部分太湖石,使园林富有江南园林色彩。龚易图芙蓉园景致以水石胜,园中旧有太湖石十余挺,造型奇异,透瘦多姿。光福山房池畔假山由太湖石垒砌成狮状,故名“狮山”[5],现假山移至乌山道山观中(图1)。
图1 光福山房太湖石假山“狮山”(图片转载自https://www.360kuai.com)
笋石为外形修长如竹笋一类山石的总称,材质以沉积岩为主。因其形态与其它山石差异很大,一般不与其它石材混堆,多用于特置形成独立小景[6]。豆区园以笋石和花木组合成景,并以漏窗形成框景。王麒故居以笋石点缀花厅前空地,使不显单调。芙蓉园笋石携有“芙蓉别岛”四字,笔力遒劲,气势挺拔。陈承裘故居太湖石假山上散置有数枚笋石,刻有“坐花醉月”、“夏云献态"(行书)、“濠濮闲意”(小篆)。
人造石是以灰泥、石等结构塑石。高氏文昌阁鱼池旁石峰以灰泥与石材混合制成(图2),做法是以石为基底,其上以砖为骨,灰塑石峰之形,表面施以纹理雕刻,使有透、瘦、皱之感。除了土石之外,亦有假山之中掺杂有瓮,碗等器具[7],如林聪彝故居,此做法不但可以减轻山体重量,也使假山造型更加轻盈(图3)。
图2 高氏文昌阁灰塑石峰(作者自摄)
图3 林聪彝故居假山中掺杂罐(作者自摄)
2 假山形态
2.1 峰石
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序中道,石峰是“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年之秀”[8]。不同于江南园林石峰的灵动轻巧,福州石峰造型较为古朴,功能上以打破单调的山形为主,形成主、从对比,使假山在静态延绵中有垂直跃动,体现假山的节奏感[9]。园中石峰亦注重对形象的联想。豆区园园中有 “伏虎盘螭”、“蹲龙舞凤”、“百猴石”“姜太公钓鱼”等石峰,皆以形似名之。同时,园主叶向高崇道信佛,亦有石峰以观音送子、南极仙翁等题材筑造(图4)。螺洲陈氏五楼旧时“庭中立有巨石十二块,各肖地支动物之形”[10],现园中铁石轩前矗立有“铁石”一块,石材不定,造型奇异。芙蓉园旧园另有“达摩面壁”、龟、蛇等假山造型[5]。
图4 豆区园百猴石柱(作者自摄)
2.2 石矶、涧
为增加园林假山与水之间的联系,雪洞内的通道除了通往顶层,亦可向下通行。临近水面处通常会以石块或条石作矶,因池面不大故稍置一二,象征性地点到为止,形成韵味。小黄楼西园、刘齐衔故居、萨镇冰故居中庭园皆是运用此法(图5)。规模稍大的园林则以山石点缀作驳岸石矶,譬如芙蓉园、小黄楼东园,使规整的水池显曲折之感。
图5 刘齐衔故居石矶(作者自摄)
福州私家园林水池多不大,假山与池面贴合的一侧通常会将山石镂空营造出水涧之感(图6),似有活水从深处涌来,从感知上扩大了水面空间。
图6 王麒故居水涧(作者自摄)
2.3 洞门
洞门是以石块堆叠砌筑成单面拱状,一般置于山脚下,作进入假山的入口标识。芙蓉园以多块山石拼接成约2 米高的拱门,放置在鱼池之前,作入园始点(图7)。豆区园拱门由主景假山的山脚延伸而成,作登山入口。王麒故居拱门为英石、礁石叠成,布置精妙,以表面起伏的山石将贯通上下的石磴藏于其中,并与鱼池山石联结一体,巧妙节约用地。二梅书屋旧园有洞门之景,现已拆除,仅留有旧照。
图7 芙蓉园洞门(作者自摄)
2.4 散置山石
散石置景是福州私园设置山石的一种形式,就是以少量的山石来点缀空间,而不是表现完整的山形,以赏析山石本色为主[11]。这种山石造景方式虽简易,但布置灵活,易于因地制宜,或置于面积较大的庭园主景四周,与主景共同形成有机的整体景观。又或设于庭院一角,美化空间。小黄楼东园自北侧百一峰阁向南侧假山,布置有各类散石,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还强化了空间的导向性。东园榕风楼前有一处“浴佛泉”,景名源于佛教浴佛节,以山石理池,池中养鱼,具宗教文化色彩[12]。刘齐衔故居庭院中亦有半亭、散石组成景,是其宅丰富建筑空间重要手段之一(图8)。
图8 刘齐衔故居散置山石(作者自摄)
2.5 雪洞
福州私家园林假山中的大洞几乎都称为雪洞,做法是以糯米、石灰、三合土、红糖等混合而成的材料在壁垣上灰塑成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蜂窝状岩洞造型(图9),顶棚峥嵘突兀,似钟乳悬挂,是福州私家园林叠山创新技法。雪洞营造目的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针对福州炎热的地方气候,雪洞内壁上常设有小洞若干个,运用自然通风的规律,使洞中气流回旋,再借以石之凉气,是宅中不可多得的避暑佳地。其二是衔接不同空间的过渡空间,如二梅书屋、小黄楼西园以雪洞作庭院进入园林的过渡段,洞穴空间狭长,增加了园林的穿梭感和景深感。福州园林雪洞技法在近代园林中亦有沿用,上下杭采峰别墅以及福州商会园林假山皆有雪洞之踪影。
图9 小黄楼西园雪洞(作者自摄)
2.6 泥塑璧山
泥塑壁山是以传统灰塑工艺塑出的山石景观。清代中期闽地开始盛行,其特点是以沙、蛎壳灰、麻丝等材料调和成灰泥,以砖为山形骨架,在上面刻画出山石质感、纹理以及色泽等,在形式上与《园冶》中的“峭壁山”不同,今江南、岭南园林所见“峭壁山”多为紧贴园墙的形式[13]。泥塑璧山是福建古典园林特色的造园手法,福州王麒故居、二梅书屋、刘冠雄故居、林聪彝故居、漳州古藤仙馆、可园以及厦门通奉第巷24号花园等园的假山中皆运用了此法[14]。其叠山技艺可溯源至唐代,南宋文人邓椿《画继》记载杨惠之“塑山水壁”,“为天下第一”,“郭熙见之……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枪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干则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宛然天成,谓之‘影壁’”[15]。刘冠雄故居泥塑璧山灰塑于山墙之上,与前景假山相互掩映,望之如远山剪影。王麒故居的泥塑壁山是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中保存最完好、最多的一例,共有3 处,壁山表面以国画皴法塑出山峦之形,厚约3cm,壁墙作蓝色以示“天空”背景(图10),与孤置的石峰、环鱼池以及山顶边缘堆叠的山石在立面上形成了峰峦之景。泥塑璧山除了灰塑于园墙上,亦可塑于雪洞之中以使洞穴更为精致,譬如林聪彝故居(图11)。因洞内光源不佳,故一般塑于洞之出口处,便于观景。
图10 王麒故居泥塑璧山(作者自摄)
图11 林聪彝故居泥塑璧山(作者自摄)
3 掇山手法
3.1 步移景异,空间变化
福州传统私园园路多围绕假山展开布置。游线一般分为3 至4 条,分别是:①山石围合鱼池形成游线;②假山内部雪洞及沿石磴攀至山顶的游线;③雪洞内通往池面或其它天井的游线;④沿雪洞出口至楼阁,给人俯瞰及远眺景致的游线。这种路线布局是假山空间序列处理上重要的手法,给人不同的感官体验,从园林进入雪洞,空间由开敞明亮转向封闭昏暗,是“扬”到“抑”的变化,洞内一片漆黑,弱化了人对外部园林尺度的认知,再由洞穴始出至山顶,豁然开朗,全园一览无余,又由“抑”转换为“扬”,在抑扬明暗变化形成的景观效果下,在心理上扩大了人对园林的空间尺度感。根据游览所处位置不同,景观感官体验也不同,或登山越水,或穿洞入室,或俯瞰全园,或远眺外景,步移景异,使人“置身园中浑不觉旨在方寸之间”[16]。
3.2 宜于山侧,何必梯之
《园冶·掇山》:“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17]利用山石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与楼、阁、亭相连是福州私园造园独特的创构,以山代梯登楼,既富有情趣,又能将园内空间有效联系。虽是楼前掇山,但不同于《园冶》中“楼山”“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的形式,福州私园的假山高度远低于楼阁的高度。由于庭园规模小,蹬道较窄,并不能“坦而可上”,但其妙在善隐善藏,蹬道多“藏”于雪洞中,登顶处朝视线一侧多以石峰遮蔽,让人不见石阶。同时,为增强平坦空间内的曲折性,蹬道一般采用盘迂而上的形式。水榭戏台假山置于东墙一侧,与二层建筑听戏楼连接,堆叠的蹬道利用假山之势转折起伏,且以两侧山石作栏,似与假山浑然一体(图12)。小黄楼西园、王麒故居、萨镇冰故居中的园林假山亦采用阁山的形式,以廊、台形式衔接楼阁。除了楼阁,福州私园假山亦可登至高台,如刘家大院,台上设有桌凳供远眺休憩。
图12 水榭戏台阁山(作者自摄)
3.3 建筑花木,相得益彰
因规模受限,私园中几乎没有多余的园地置放要素,故假山常与花木、建筑组合成景。花木一般植于假山上低平之处,何振岱《盆山记》云:“庭中旧有盆山数座,间取盥濯。相度石势,横排竖累,求尽其宜,当其缺处,削平为坡。相其低坳,为植小树,久之,青翠郁然,聊足娱也。”[2]种植形式主要分为点缀或覆盖两种,如王麒故居假山,只在山石制成的“花盆”中植以些许小型花木稍稍点缀,以显示山石峭拔。而小黄楼、二梅书屋假山更多讲究山林通幽之感(图13),以常绿花木、低矮灌木丛以及藤本植物对山体进行覆盖配置,使假山青翠欲滴。《园冶》中讲求“园墙隐约于萝间”,花木也多种植在散置于园墙的山石,借其韵弱化园墙的边界。
图13 小黄楼假山植物配置(作者自摄)
福州传统私园多建亭于假山高处,以满足小空间游憩之需,亭采用“半亭”之形,倚墙而立,其体量对于“度”的把握极为精确,与假山在立面上相互合宜,不显突兀,体现“精在体宜”的思想。福州富有地域特色的封火墙亦是假山成景的建筑要素之一,如小黄楼东园假山的“小沧浪亭”与马鞍形封火墙以及花木共同构景,景面优美(图14)。
图14 小黄楼东园假山与建筑、花木组合成景(作者自摄)
3.4 诗情画意,山水情缘
何振岱《盆山记》云:“昔人有居冂圜圚而志山林,辄作小山寄意,是可效而为之。”[2]郭柏苍《沁园山馆记》:“沁园小也,日涉而大之,又假远为近,略得依水之意,挟陶、杜二语以为园。”[18]园林是福州古代游赏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文人对山水乐趣的追求。假山主景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二至三层,第一层为环鱼池的石峰,第二次为山顶沿崖边缘布置的石峰,第三层为贴壁灰塑的泥塑璧山,峰石、泥塑璧山上下高低错落有致,前后左右互相照应,在视角上丰富假山的观赏性,形成峰峦叠嶂之景(图15)。再加之粉壁、花木、鱼池点缀,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使山体虽小但亦可有山林景深之感。
图15 王麒故居立面山石峰峦叠嶂(作者自绘)
3.5 山石题刻,意境深厚
山石题刻是福州私园展现园林意境的主要方式,一般携刻于雪洞入口悬额、雪洞内壁以及石峰之上,或展现园林景致意境,记录人物事迹,或表明园主品性志趣,或点明神仙思想。如芙蓉园假山上刻有“栖霞洞”“曲而达”“玉笋”“松下”等,这些题刻皆是园主为点景所携,使园林景致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写意色彩,惜此园历经沧桑,园中奇石题刻多以拆运消失。小黄楼雪洞入口上额分别刻有“名胜”“古迹”,出口则刻有“竹林”“深处”,园主将园林比作深山竹林,有“寄散山林间”隐逸之意。假山中还携有“悬崖”“豁然崖”等,亦为园林增添了一分山林之境。
4 结语
福州私家园林掇山结合了福州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山大多就地取材,随山势堆叠造型。因庭园规模有限,假山作为主景注重空间的利用与处理,建筑、花木、鱼池、园路等皆围绕假山展开,并作阁山与楼阁连通,静观如山水画卷,动观则步移景异,使空间充满层次感和变化感。同时,园主多会在假山上稍加以题刻点缀,增加园林意境的联想。福州私家园林掇山艺术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亦是福州古代园林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景观建设、遗存古园林修复等都需要探究其传统理论及技法。因此对其掇山艺术进行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福州城市景观形成特色的本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