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郭:城市?城墙?

2022-01-13周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摘要: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绝大多数注释可靠、简练、准确、深入浅出,但有一文言文注释“城郭,指城市”似有疏漏。结合课文前后语境和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此处“城郭”当指城墙。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城郭;注释;商榷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绝大多数注释可靠、简练、准确、深入浅出,便于学生阅读与探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与辅导,但是似乎也有个别疏漏之处。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姚鼐的《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教材注释:“城郭,指城市。”此注释过于简省,难明其理。这里的“城郭”为什么指城市?是指泰安市吗?为什么不是指城墙?教材这种注释难以让人信服。“城郭”,本义指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后词义发展引申,泛指“城邑”或“城市”。此文中“城郭”到底是指什么呢?由于作者用语简练,“城郭”前后没有使用直接的限定修饰语,致使读者对“城郭”的理解各持己见。笔者结合文章前后语境和当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认为此处“城郭”当指城墙。

姚鼐是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的泰山,他在山巅“望晚日照城郭”时,正是“半山居雾若带然”。笔者曾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探寻姚鼐山巅远望晚日照的情形,在山巅(半山居雾时,当然雾有浓淡宽窄)是难以看到泰安城全貌的,只能看到泰安城的一部分。

当时的泰安城只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府城即老泰城,而非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庞大繁华的泰安市。泰安府城起于筑有城寨官邸的岱岳镇(或称泰安州署),后虽几经改造扩建,但多为加修城墙巩固防务,府城面积与格局并没有改变多少。弘治《泰安州志》卷一《城池》云:“创修之由无考。据今土城,周围七里六十步,高二丈,四门,门各有楼。东曰静封,西曰望封,南曰乾封,北曰登封。隍堑深三丈,阔称之。”《大清一统志》卷一四二《泰安府》云:“泰安府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明嘉靖二年(1523)筑。”清乾隆《泰安府志·卷六·建置》记载:“(城)周七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池阔三丈,深二丈。”对于后面的扩建重修,《泰安府志》亦有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沂州兵备任希祖檄知州郑聚东重修。崇祯十二年(1639年),守道蔡懋德增修四隅,各出棱角,周围三丈许,创四楼。今东南角楼尚存,祀魁星其上。城以岱麓为基,城外东北皆旷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知州傅镇邦、张锡怿相继招徕营房舍以卫之,遂成市巷。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知县汤任奉旨重修,培以土石,高厚方广如故。改四门名: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又各建敌楼并石桥四座。”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城池》也有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府朱孝纯以坦堞多圮,率士民捐资重修。”人们现在在泰山之巅看到的繁华城市绝对不是“乾隆三十九年”的泰安府城,只是泰安府城的一隅。

既然在山巅(半山居雾时)不能看到泰安城的全貌,那么将“望晚日照城郭”解释为“远望夕阳斜照着泰安这座城市”则是不太合理的。不如将“城郭”释为“城墙”,将句子翻译为“远望夕阳斜照在泰安府的高大的城墙上”,这样解释更合情理。因为在山巅(半山居雾时)能看到泰安城的一部分,那一部分最醒目的应该就是“城墙”。在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大都与城邑的四周一般都筑有高于城内建筑的防御城墙,周围的高大悠长的城墙是一座城的显著特征。如前文所引述,泰安城也是如此,高大雄伟的城墙突兀于旷野,耸出在官邸民舍周围,望之俨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道道金光斜照过来,给高大雄伟的城墙镶嵌上一层金灿灿的亮边。此时的城墙,在相对低矮暗淡的树木街户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在半山居雾时,从山顶望下来,自然再没有比它突出的了。所以,将文中“城郭”释为“城墙”比解释为“城市”更合情理。

城市是“城”与“市”组合的表地域的词语。“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主要是进行交易的场所,《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大概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现代所说的“城市”一般是相对“乡村”而言,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相较于“城墙”,“城市”有着深广的内涵与外延。如果说文中“城郭”指“城市”,姚鼐在写到“城市”(好友泰安知府朱孝纯治下的府城)时为什么不对其作简要说明描绘,而去描写汶水、徂徕呢?这似乎不合姚鼐的笔法文风。作为桐城派大家的姚鼐十分推崇“义理、考证”,其散文大都体现这一主张。其在《登泰山记》描绘泰山美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写景“有物”“有序”,条理清晰,同时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独特感受,颇具“义理”。描绘泰山地貌时,写道“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经据典,述清道明,毫无隐晦,颇有“考据”。写“日照城郭”时,似乎少了“义理”“考据”,只是一笔带过,不谈泰安这座城市的城中风物等,难道泰安这座城市没有值得姚鼐可谈可记、可圈可点之处吗?笔者认为,这里的“城郭”并非指城市,应指城墙。

语文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城”与“郭”含义不同。当“城”与“郭”分提时,“城”是指内城,“郭”是指外城;当“城”“郭”连用时,“城郭”就是指城市。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这样注释。的确,很多时候“城”“郭”连用指城市, 但也有很多时候指城墙。“城郭”究竟指城墙还是指城市,要看具体的语文环境,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吕氏春秋》:“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显然,此处“城郭”指城墙,若说指城市,则讲不通了。再如《墨子》:“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又如《三国演义》:“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 很明显,这里连用的“城郭”就是指城墙。在古诗中,也可找到“城”“郭”连用指城墙的诗句。比如:“我来回首行路难,城郭参差夕照闲。”(宋诗人黄庭坚《思贤》)从“参差”一词可看出,此“城郭”指城墙,因城墙上有女墙(墙垛),所以城墙看上去高低不齐。又如:“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唐代诗人杜甫《越王楼歌》)“碧瓦朱甍”本为城中之物,它们映照着什么呢?显然不是城市,而是城市周围的高大城墙。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城郭,指城市”的注释,是否依照“‘城’‘郭’连用时,‘城郭’就是指城市”的说法不得而知。

也许有人会说,城市包含城墙,城墙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将其注释为“远望夕阳斜照在泰安這座城市”也没错。但我们也能否多一点姚鼐所倡导的“义理、考据”精神,将语言表述得更严谨准确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贫困地区高中语文素养培育途径与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XJK19BJC042】

作者简介:周飞(1977— ),男,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