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2-01-13贾玉红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加强教材编排,突出创新特性、革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课外阅读教学,培育创新意识等方面,探討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所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大学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特点,适合被教师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语文教材的合理编排,突出创新性特点,同时语文教师也应加强对创新性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教材编排,突出创新特性

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素材。因此为强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相关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教材与学生专业的契合性的研究,提升教材的针对性,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学篇章加入到教材中,得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若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不高,仅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语文素养,能够完成与职业相关的语文活动,那么教材编制者,在选择教材篇目时,就可从语言性与文学性两方面展开考量,语言性上,应尽可能选择那些语言风格精练易懂的文章,例如在古诗文方面可以选择的有李斯的《谏逐客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在现当代诗文方面应加强对当代作家作品的选择,如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的作品,避免厚古薄今[1];在文学性上,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作品,但较为枯燥难懂且实用性不强的文章,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以及鲁迅的部分作品,还是应当尽可能少选,避免为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负担。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编制者在选择篇目时,应格外关注对作者思想内涵的考量,正如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一篇内涵深刻的文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带来不竭的源泉;一篇思想空洞的文章,会无形中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创新能力的成长发展,这都是教材编制者应全面重视的。

二、革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当今的大学生都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生长大,获取知识的方式十分丰富,眼界开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甚至有可能导致其出现厌学心理,影响其长远发展。目前,在大学语文课堂中,仍有许多教师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应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对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少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自由、民主、独立”的学术精神相违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革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教师应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对于那些很适合被转化为图像、影音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多媒体教室的配备都已经十分完善,教师可提前从互联网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像、视频、音频资料,整合为课件,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带来多重感官上的刺激,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2]。如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教师就可搜集与徐志摩生平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与康桥风景有关的影像资料等,整合为课件,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出来,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诗篇,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整首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意识,培育其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全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论语》相关篇目的教学,性格不同且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往往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此时教师就可采取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互联网、图书馆甚至博物馆等多元化的渠道,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之后整理为系统性的观点,撰写为小论文或探究报告,与班级中其他同学展开讨论。教师就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做出统一的答疑,如此便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兼顾了对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外阅读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中的课外阅读环节,是最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环节,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这一教学环节更具有实践性特点,能够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怀着更为浓厚的兴致,投入到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因此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现当代作品,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古代作品,教师应做好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制定详尽的书单,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从书单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尽可能加强对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创新性评价方式的选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其不断进步,取得更为良好的探究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语文教材的编制者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考量,合理选择教材篇目,提升教材的针对性;语文教师也应不断革新课堂教学手段,构建更具创新性特点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早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走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价值,得到更为长远、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媛媛,李吉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4):104-108.

[2]向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路径[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3):245.

作者简介:贾玉红(1968.12——),籍贯:河北;性别女;民族:蒙古族;学历:本科;单位:河套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