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式与价值

2022-01-13盘琳卢少芬廖君燕杜明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5期
关键词:血站献血者情绪

盘琳,卢少芬,廖君燕,杜明仪

(肇庆市中心血站,广东 肇庆 526020)

0 引言

在血站的献血工作中,献血者会受对献血过程的紧张感而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导致献血期间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现为探究将心理护理干预对此类群体进行实施,分析能否起到改善献血者负性情绪的情况[1],特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我血站进行采血的46000 例献血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20 年6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在我血站接受采血的献血者29000 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此为观察组;对202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5 月31 日在我血站接受采血的献血者17000 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此为对照组。献血者均对本研究涉及内容知情同意。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对献血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献血者中男性9344 人,女性7656 人。年龄18~50 岁,平均(33.01±0.43)岁;观察组献血者中男性16778 人,女性12222 人。年龄18~50 岁,平均(32.88±0.42)岁,组间基础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2]:①体重指数以及身体健康与献血标准相符;②年龄在18 岁以上。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②高血脂、高血糖者。

1.2 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即告知献血者采血前注意事项,采血后让献血者休息半小时,无不良反应发生后方可离开。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具体干预方案如下:

(1)采血前心理护理:采血前,将采血方法、采血流程、献血知识以及采血注意事项告知献血者,使献血者对血液采集认识度增强。将无偿献血的社会效益向献血者说明,并说明献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有很多好处。能够使血液粘稠度降低,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能够促进献血者体力的保持。采血人员应对献血者的疑虑耐心解答,进而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其良好心情的保持,使采血工作进行顺利度得以保障。并对献血者做好饮食干预以及生活干预,告知患者在献血前应注意清淡饮食,但不可空腹或处于饥饿的状态进行献血。并让患者注意休息,向其说明如机体处于疲劳的状态,则患者的血压会受到影响而降低,进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采血工作;

(2)采血中心理护理:应强化对采血人员的技能培训,采血时,采血人员应保持温柔的态度,动作尽可能轻柔,用准、快的穿刺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采血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反应,可通过与其交流转移其注意力,通过献血者的眼神、表情改变情况评估献血者心理状态。如献血者出现紧张的情绪,应指导其进行深呼吸,进而使压力得以缓解,促进献血者的心情得以平复,舒缓压力;

(3)采血后心理护理:采血完成后,献血者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去休息区休息,并监测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半小时后无异常表现才能离开。如献血者出现虚汗、头晕、呕吐、面色苍白等情况,则应给予及时处置,直到其无不良反应出现。将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向其讲解,包括献血一天后不可沾水,以防发生感染。三天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及体力劳动,并注意营养的补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并注意休息。

1.3 观察指标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献血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定,量表均为百分制[3-4]。分值与抑郁、焦虑程度成正比。

根据VAS 疼痛自评量表对献血者在献血期间产生的疼痛感进行评定,量表满分十分,分值与献血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成正比。

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脸色苍白、头晕、呕吐)发生情况。

对比两组献血者对献血过程满意度情况,评定标准为血站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献血前健康宣教内容、沟通顺利度、疼痛感等项目,量表满分一百分。90 分以上为满意,60-89分以上为十分满意,未达到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以n(%)描述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χ2检验;(±s)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情绪改善以及疼痛感知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的SDS、SAS 以及VAS 评分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情绪改善以及疼痛感知比较 (±s,分)

表1 情绪改善以及疼痛感知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SDS SAS V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17000 43.00±1.55 37.34±0.65 44.00±1.56 38.43±0.70 2.65±0.21观察组 29000 42.98±1.54 31.10±0.34△ 43.98±1.55 30.98±0.44△ 1.12±0.11△

2.2 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献血者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为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对比两组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满意度

两组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满意度对比,为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满意度[n(%)]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群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传统的单一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5-6]。随着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提出,衍生出一系列新型护理干预模式[7]。其中心理护理即为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一种,是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对治疗、护理等一系列医疗操作的配合度增加[8]。现为探究将该护理模式应用于血站采血工作中的临床价值,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的SDS、SAS 以及VAS 评分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为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满意度对比,为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心理护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使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得以有效缓解,促进了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传统献血过程中的护理干预虽也会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但献血者对献血的流程仅为浅略的了解,对献血过程的疑虑较多,献血期间极易产生紧张感。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关心度较少,献血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极易造成献血期间自我感知疼痛感强烈的情况,进而会增加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而心理护理属于人性化护理的表现,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护理理念为设身处地的为献血者着想,对献血者行为、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献血者,让献血者了解献血的价值以及重要意义[9]。为献血者讲解献血相关知识,并对献血者提出的不同疑问从专业角度上给予正确、及时的解答。使献血者对献血过程有正确的认知,保障献血者的心态始终处于积极良好的状态,避免产生过度紧张的情绪而影响献血顺利度,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生,为献血安全性作出保障[10]。且对于初次献血者而言,首次献血过程顺利,且献血者对献血过程满意度较高,可显著提高其二次献血率。且献血者也会向周围的群体宣传,说明献血的意义与对身体的好处,使献血队伍不断壮大。本研究与陈立丽学者在《中国医药指南》中发表的《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一文中“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为观察组更高;焦虑程度对比,为观察组更低”相应观点一致,具有较高的可依据性。

综上所述,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临床价值,可有效促进献血者献血过程顺利程度,献血者对献血过程具有更高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血站献血者情绪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