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22-01-13付春平王文广
付春平,王文广
(池州学院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引言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对目前如此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当前仍然很多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使得他们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高水平就业成了当务之急。然而,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高质量高水平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据调查显示,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代表着工作满意度研究的开端。事实上,当时的学者们对工作满意度存在着不同的阐述,这是因为研究者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背景都大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是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人们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目前,学者们大多倾向于后者,他们基本认为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在这里,我们把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分为三类来讲解。第一类是原因型概念,此类概念比较注重工作满意度形成的原因。美国学者Schafer把工作满意度看作个体需要被满足的结果之一。第二类是要素型概念,此类概念认为工作满意度不是单一的要素,它取决于个体对其工作构成各方面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第三类是整体型概念,此类概念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作一般性解释,它把员工对其工作及有关环境所持的一种一般态度作为参考重点。整体型概念是将工作满意度看成一个单一的概念,它还未涉及工作满意度的各个方面和工作满意度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我国学者岳昌君(2013)指出,就业满意度是指求职者在寻觅工作过程中,求职者所感知到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主要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用公式归纳即为:就业满意度=就业实际感知一就业期望。本文尝试从探索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着手,深入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以及如何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我们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一、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研究大量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细心梳理,笔者发现针对当下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研究调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类是以地域为范围,面向某省内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所做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探究,白争辉(2019)运用Logistic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就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就业满意度会受到毕业生就业情况、个体特征、求职过程等方面的影响;顾晶晶(2018)针对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最强;涂晓明(2007)先提出了待检验的相关假设再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另一类是以具体类型院校为研究对象,面向某类院校的高校毕业生所做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探究,童峰、郑昊(2013)就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探究,并提出相关促进就业的相关意见;王贺、李忠红(2016)将东莞理工学院数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以单独某高校某学科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借鉴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拟对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材料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三个化学类专业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对系列因素影响就业满意度的程度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以期为化学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满意度以及提升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近三年毕业的化学类毕业生,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总人数为267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136人(含应用化学专业专升本学生28人),材料化学专业学生63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68人。
2.问卷设计
本文在研究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研究分析,分别从个体类型、学科专业、学习及实践活动、求职状况、就业情况等五大方面设计出了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笔者综合考量各项研究方法,觉得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最适合,其中主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定性分析。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分析
笔者综合前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的研究成果以及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类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了24个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分析。
根据对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类毕业生个体类型进行各项研究分析,从性别上统计,男生占比72%。女生占比28%,化学类专业男生占比相对于女生而言较高。从户籍上统计,城镇学生占比23%,农村学生占比77%,农村户籍学生比城镇户籍学生要多。从年龄上统计,24岁以上的占比一半。从政治面貌中统计,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24%,共青团员占比57%,群众19%。
依据学科专业的统计,参与研究调查总人数为267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136人(含应用化学专业专升本学生28人),材料化学专业学生63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68人。从专业统计中,应用化学(含专升本)占比51%,材料化学2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5%。专业在未来就业前景中,认为很有前途的占比17%,较有前途的占比68%,没有前途的占比15%。
根据学习成绩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参与调查研究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学校学习的智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占比15%,良好的学生占比55%,合格的学生占比29%,不合格的学生占比1%;同时笔者还发现大学期间40%学生获得奖学金,60%学生未获得奖学金;40%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60%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177人在校期间考取国家级专业技能证书;65人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21人偶尔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7人则很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4人基本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兼职等实践活动的学生占比23%,偶尔参加的学生占比51%,很少参加的学生占比17%,不参加的学生占比9%。
根据研究参与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求职情况进行统计,35人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活动找到工作的,32人是通过参加社会招聘活动而找到相关工作的,23人通过毕业实习找到工作的,100人通过网上求职找到工作的,19人是亲友介绍找到的,58人是通过其他渠道找到工作的。求职次数一次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31%,求职次数2次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29%,求职次数3次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16%,超过3次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24%。据统计,认为求职难易程度非常容易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8%,求职容易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26%,求职一般困难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55%,认为求职困难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11%。
基于对参与研究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29%,基本对口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40%,跟专业不对口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31%。根据现有的实习工作经验,59人认为本专业在理论基础方面对自己就业工作帮助最大,37人认为专业知识对自己参加工作帮助最大,67人认为实践环节对自己就业工作帮助最大,7人认为知识更新对自己就业工作帮助最大,97人认为综合能力培养对自己就业工作帮助最大。根据学生的就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占比3%,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占比6%,国有企业工作的学生占比7%,民营企业工作占比学生59%,其他行业的学生占比25%。同时笔者调查发现41人工作单位在直辖市,87人在省会城市,78人在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学生有42人,乡镇工作的学生有14人,农村工作的学生有5人。月薪小于3 000的学生占比9%,月薪在3 000-5 000范围的学生占比42%,月薪在5 000-7 000范围的学生占比28%,月薪在7 000-1万范围的学生占比14%,月薪大于1万的学生占比7%。
根据对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53人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关很大,127人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基本相关,68人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关性很小,19人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关。参与调查研究的化学类专业毕业生中,对学校的就业教学工作非常满意的占比15%,对学校的就业教学工作满意的占比36%,对学校的就业教学工作基本满意的42%,对学校的就业教学工作不满意的6%,对学校的就业教学工作很不满意的1%。
2.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是否满意作为因变量(1=满意,2=不满意),问卷中的其它变量作为自变量,拟合二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筛选使用向后似然比法。最后,笔者得到可以纳入模型的自变量有:求职难易程度(P=0.024)教学满意度(P=0.003)专业就业前景(P<0.001)和何种渠道找到工作(P=0.006)等因素。
结合logistics回归分析,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每升高一个等级,其就业不满意的概率就会升高2.280倍(95%CI:1.115~4.661);毕业生对教学工作不满意度升高一个等级,就业不满意的概率就会升高2.609倍(95%CI:1.376~4.946);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没有前途每升高一个等级,就业不满意的概率就会升高5.253倍(95%CI:2.129~12.961);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是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95%CI:0.447~0.876),此外,结合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毕业生通过其他途径和毕业实习途径找工作的满意度高于亲友介绍和参加社会招聘活动的人群。
以上结果详见表1。
表1 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就业建议
对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化学类毕业生对就业整体情况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16%,满意的毕业生占比31%,基本满意的毕业生达到43%,不满意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为10%。研究因素中,求职难易程度(P=0.024)教学满意度(P=0.003)专业就业前景(P<0.001)和何种渠道找到工作(P=0.006)等因素与就业满意度呈现显著相关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结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以及跟毕业生访谈,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拟提出建议。
第一,学校教学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调查中涉及到的大部分化学类毕业生的工作是在民营企业,所以学校可以深入对化学类民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加强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入了解,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进步的所需,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对应的所需人才。
第二,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快提升教学质量,增进高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可度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教学工作不满意度升高一个等级,毕业生就业不满意的概率就会升高2.609倍(95%CI:1.376~4.946)。注重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学生对教学需要及时了解授课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本课程老师的期待。高校可以多加鼓励教学质量优秀的老师,同时可以增设“最美教师”评选类活动,也可以对教师工作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学交流,让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可以得到流传,加速好的教学理念的传播,并且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到课上课下交流无间,鼓励“大鱼带小鱼”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间的高效交流;辅导员老师可以组织班委进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可以开通网络交流平台,让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跨时空交流,提高交流效率与交流质量,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奠定学习基础。
第三,高校毕业生求职难易程度,从高校毕业生个人而言,一方面,要扎实学好专业课基础知识,培养就业主体意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找准自身定位,并需要同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自身求职本领,另外一方面,需要改变固有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高校而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咨询处、就业座谈会等应更具有针对性,可结合学生求职相关的内容,增设求职模拟训练,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理念;同时也要具有时效性,要根据当下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掌握目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的相关政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加强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教育,还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技巧进行相关培训。同时,高校与用人单位可以进行协作,多开展校园招聘会和企业展示会等,合理配置利用有效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道路,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就业途径;对于社会而言,应当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社会还应当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转变大学生心理上求职畏难情绪,还可到校园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不仅如此,社会还应当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努力解决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第四,高校应做好化学类大学生的专业情感教育,增加大学生对化学专业的认可度、认同感。加强对优秀化学类毕业校友的励志宣传,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实施“一人一案”的对策,从侧面培养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自身专业更具有信心,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化学类大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例如举办化学类小游戏、化学类比赛活动等,引导化学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取得校园化学类成就的机会。同时应准备多种奖品加以鼓励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参赛热情,开展化学类相关讨论,鼓励大学生踊跃发言,总结自身的优点,分享参与活动的内心历程,学习他人长处,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情感。
第五,其他途径和毕业实习途径找工作的满意度高于亲友介绍和参加社会招聘活动的人群。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毕业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是跟着学校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所以在确定集中实习的单位之前,学校应注意把好实习入口关,选择好的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力争以毕业实习带动毕业就业,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另外,多拓展其他找工作的途径,比如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学长学姐推荐就业,老师推荐就业等等多种途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第六,创新就业工作,搭好服务平台。结合化学类毕业生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可以得出,学生希望学校多推荐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多增设大学生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建议加强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实践教育。学校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服务平台,多推荐化学类相关工作的课外实习机会,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空余和暑假期间参与实习工作,通过学以致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大学生在回校读书时能够加强自身在相关方面的学习,以应对以后工作的需要。不仅如此,这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对口专业打下基础,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第七,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根据学生所在的就业城市,15%的大学生在直辖市就业,33%的学生在省会城市就业,29%的学生在地级市就业,学校就业课程中应多涉及一线/二线重点城市就业重点行业及职能形势、前景须知及普及(含专业相关及不相关法律)。其次,就业技能须普及并且培养相关就业职业技能。再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工作知识以及在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最后,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这可以帮助大学生知法懂法,在未来踏入社会工作中遵纪守法,并且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将来工作中大有帮助,同时也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