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抑郁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1-13胡素云杨春艳涂小丰
胡素云,杨春艳,袁 艳,涂小丰
(湖北科技学院 基础医学院卫生管理教研室,湖北 咸宁 437100)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常自罪自责,甚至自伤和自杀,对个人的生活及社会有不良影响[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10月实况报道:全球有超过2.64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也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大因素,严重时可引致自杀。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80万,且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抑郁已经成为21世纪的隐形杀手,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且存在升高趋势[2],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7月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又于2020年9月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并进一步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抑郁情绪早期的干预提供一定参考,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剔除无效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92.1%。本调查涵盖了我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包括医学类、文史类、经管类、艺体类和理工类等不同学科。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查找出与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影响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因素,然后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性别、年级、性格、在校生活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感情状况等基础资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大学生的抑郁状况,SDS包含20个项目,每个条目根据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出现的频率进行四级评分,依次评为粗分1、2、3、4分,其中项目2、5、6、11、12、14、16、17、18、20为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评定结束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个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按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的分解值为53分,其中低于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重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统计分析
用Excel 2007对统计结果进行录入和汇总,并导入到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进行描述,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间大学生抑郁状况是否存在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抑郁现状
在本次调查304名学生,抑郁总检出率为35.9%。其中,男生与女生的抑郁水平主要集中在无抑郁(分别为75.6%、55.0%)和轻度抑郁(分别为15.6%、35.5%),中度抑郁(分别为8.1%、8.9%)和重度抑郁(分别为0.7%、0.6%)占的比重不大。(见表1)
表1 被调查大学生抑郁基本状况
(二)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首先将抑郁自评量表各个选项的得分相加,得到抑郁自评总分,对于抑郁自评总分,以53分为分界线,将所有被调查者分为有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症状组(>53分为有抑郁症状,<=53则表示无抑郁症状)。接着,将抑郁状况和性别、年级、性格等十一个可能跟抑郁有关的因素进行赋值,然后再进行χ2检验,得出χ2值和显著性水平,确定P值范围。具体赋值和最终的检验水平如下。(见表2和表3)。
表2 抑郁和各因素的赋值情况
由表3可知,在性别、年龄等十一个因素中,有四个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发展完全没有影响,这四个因素分别为:对自身的满意度(χ2=7.575,P=0.108)、在校生活水平(χ2=7.975,P=0.093)、父母受教育水平(χ2=2.792,P=0.425)以及恋爱状况(χ2=0.362,P=0.548)。而性别(χ2=13.748,P=0.000)、年级(χ2=12.189,P=0.007)、性格(χ2=15.671,P=0.000)、父母感情状况(χ2=7.994,P=0.018)、应对方式(χ2=7.513,P=0.023)、人际关系(χ2=18.220,P=0.000)、运动状况(χ2=20.178,P=0.000)这七个因素可能对抑郁存在影响。
表3 不同人群的抑郁差异
(三)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将抑郁状况作为因变量(有抑郁赋值为“1”,无抑郁赋值为“0”),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对抑郁产生影响的七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出了五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性别、年级、性格、人际关系以及运动状况。
1.2.1 样本采集 经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终止妊娠时抽取胎儿脐带血1ml及父母外周血2ml(EDTA-Na抗凝)进行相关遗传学检测,包括常规染色体及微阵列检测和必要时的高通量测序。PGD术后,孕18周时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胎儿羊水5~8ml,羊水DNA提取使用德国Qigen公司生产的Qiamp DNA Blood Mini Kit提取试剂盒进行基因组DNA提取。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相对比男生产生抑郁的风险性要大一些,为男生的1.92倍;不同年级产生抑郁的风险性不一样,大四产生抑郁的风险性最高;性格越内向的人,抑郁的风险性越高,且性格内向者是性格外向者抑郁风险的2.154倍;人际关系越差,抑郁的风险性越高;不运动的人相对比运动的人产生抑郁的风险性要大一些。
表4 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与大学生抑郁的关联性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症状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女生相对比男生更容易抑郁。这与杨梦卿等研究结论一致[3],通常我们会认为女生情感相对比较细腻、易多愁善感,情绪变化快,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容易出现抑郁等负性情绪。但也有学者发现男生抑郁检出率高于女生[4],甚至有研究认为男女生抑郁检出率无显著差异[5], 张芮通过对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并不是大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6]。尽管结论不一致,但启发我们研究可以更为深入一些,考虑性别可能不是抑郁的特异性或者直接性影响因素,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中介因素。
(二)不同年级与大学生抑郁的关联性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抑郁检出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抑郁情绪最高,其次为大三、大一,大二的抑郁检出率最低。这与曹文君、王蜜源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7]。宋煜青通过对大一新生两年的随访发现他们由于需要重新结识新同学,适应陌生环境、独立生活以及竞争和学习压力的增加等因素而导致出现较多的抑郁情绪,经过1年的适应,到大二后学生的抑郁症状减少[11]。而大四的学生抑郁情绪较其他几个年级较为突出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面临继续升学或找工作的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难以承受,易产生动机冲突,从而出现抑郁症状[7]。
(三)性格与大学生抑郁的关联性
在本次研究中,性格对抑郁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因素,性格与抑郁的关联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其原因可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不愿与人交流,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当自身遇到挫折时,无法及时获得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而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8]。
(四)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抑郁的关联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出现抑郁的可能性是人际关系好的学生的1.77倍。崔庆霞等人也认为人际关系差是导致大学生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这种原因可能跟学生的性格特征、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等因素有很大关系[9]。一方面学生会因为性格内向、学习差、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出现逃避、自卑、敏感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抑郁又会导致学生出现兴趣降低、活动减少、不愿意与人交往等心理行为。
(五)运动状况与大学生抑郁的关联性
有研究表明运动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9],本研究就显示,运动与大学生抑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经常运动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影响抑郁是有生理合理性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改善抑郁症状。同时通过运动,还能使人们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促进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感,从而舒缓紧张的心情,缓解抑郁[10]。但值得注意的是,运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合理的选择,不宜过大,以免增加身体和心理负担,造成相反的效果。
四、建议与对策
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时期,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趋于完善,人格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形成、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导致抑郁等消极情绪[12]。由本次研究可知,我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在女生中的占比更是明显,达到了45%,且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还不是很严重,很多人都只是集中在轻度抑郁的水平上,但仍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消除或减轻大学生的这种抑郁情绪,因为过度、持续的抑郁会导致心理疾病[13]。因此,本文将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出发,并结合本次调查中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五个因素提出以下措施:
(一)个体方面
从大健康的视野来看,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14]。因此,大学生应注重个人健康管理,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要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以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问题,做到生理、心理和道德平衡发展。
第三、大学生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适度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通宵熬夜,良好的睡眠质量使人精力充沛,有利于更好的缓解压力,控制情绪与抑郁心理状态[15]。
(二)学校方面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讲座、社团和系列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以减少抑郁症的自杀率。
第二、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长期稳定的心理服务队伍,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性别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首先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普遍筛查,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抑郁症对他们的影响。其次,开展定期筛查,进行专业化的跟踪测量,有重点的关注并制定相宜的心理治疗预案。最后,建立多维度的报告体制,形成寝室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框架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干预”。
第四、加强与家长沟通。特别是对于抑郁症严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电话沟通, 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心理健康状况, 必要时到校协助危机干预工作, 这是预防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就业服务,减轻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公共体育课,鼓励学生多参与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互助、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缓解消极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子女健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对孩子的人格、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影响显著[16]。有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有重要影响,家庭功能越低,抑郁症状检出率越高[17],家庭成员间情感表达较高,彼此能良性互动交流、有丰富的家庭娱乐生活、父母控制少、矛盾少,家庭氛围和谐亲密,其子女出现抑郁情绪,罹患抑郁症的几率会大大降低[17]。因此,父母在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时,也要关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抑郁等消极情绪。应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免事情堆积在心里,引发抑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果自身不能很好的解决孩子情绪的问题,应正确看待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服务。
(四)社会方面
王琰等人发现社会对抑郁症知晓度不高,对抑郁的归因和应对措施了解不够全面,并且对此类人群在态度上不够友好[18]。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对抑郁的防治力度,提高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度,减少偏见与歧视,提高抑郁人群的就诊率,从而提高抑郁的治疗率,降低抑郁的复发率。
第一,应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力度,提高抑郁防治知识知晓率。国家卫健委在《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到“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18]。针对重点人群,例如大学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18]。
第二,强化心理热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可靠、规范、专业的心理援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可以作为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平台,及时处理大学生的情绪情感问题,识别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
第三,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能力。对于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要有专业从事心理健康的人员或机构进行诊断,防止漏诊误诊,导致延误病情给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对于确诊的抑郁症学生应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规范治疗,提供积极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支持。
总之,大学生抑郁情绪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因而也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措施。个体、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个体,要积极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做到不掩盖、不逃避、不羞耻,主动寻求帮助。对于家庭,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多交流、多倾听、多理解;对于学校,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明确大学生抑郁症状成因,找出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社会,要能够包容接纳,提供社会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