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血管缝合器压迫时间的临床观察
2022-01-13何凤鸣胡发云黄姝绮
何凤鸣 冯 灵 汪 锐 杨 蓉 胡发云 黄姝绮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脑血管介入术是诊断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股动脉为其常用的穿刺动脉,术中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较小,但术中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能会使穿刺处出血量增多,影响患者的预后[1-2]。压迫止血是脑血管介入术中常规止血方式,但止血效果欠佳[3]。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血管缝合器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在神经、血管介入术中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具有微创的优点,可以明显提高止血效果及手术成功率[4-5]。尽管血管缝合器的优点较多,但其仍需行3 M加压固定胶带压迫。相关研究显示,胶带或弹力带的加压时间是介入术穿刺局部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短时间压迫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长时间压迫可能增加患者不适,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6-7]。因此,探索最佳的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压迫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尚缺乏关于脑血管介入术中血管缝合器压迫时间的临床研究数据。为此,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血管缝合器的不同压迫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评估其对不同压迫时间对患者舒适度、疼痛感、焦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收治的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诊断标准,并经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2)首次经股动脉行血管支架介入术;(3)术前心、肝、肾、凝血功能检查无异常;(4)穿刺处皮肤完整,无斑块或严重硬结;(5)术前无镇痛药物服用史及慢性腰背痛;(6)患者神志清楚,可正常交流;(7)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存在明确精神类疾病或智力低下;(2)对碘过敏;(3)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4)具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5)过敏体质。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23例脑梗死患者,并根据术后血管缝合器压迫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B组(术后9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和C组(术后12 h取 3 M加压固定胶带),每组41例。A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3.38±6.25)岁;合并慢性疾病:35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B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8~73岁,平均(54.25±6.31)岁;合并慢性疾病:32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C组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5~74岁,平均(54.73±6.36)岁;合并慢性疾病:38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脑血管介入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Seldinger技术进行造影检查,常规消毒,利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股动脉后沿动脉走向刺进股动脉,置入5 F血管鞘,开始进行造影检查,造影检查结束后取出5 F血管鞘,置入8 F血管鞘及导管进行支架植入术,术毕将导管及血管鞘取出,采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缝合穿刺血管局部,缝合后用无菌纱布加压穿刺点后再用3 M胶布压力性粘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舒适度、疼痛感、焦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舒适度: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9]对术后6 h、12 h、24 h患者的舒适度进行评估,该表共包含4个维度,共28项条目,满分12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适度越高。(2)疼痛感: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10]对术后6 h、12 h、24 h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严重。(3)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1]对术后 6 h、12 h、24 h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该表共包含20项条目,每项1~4分,总分≥50分则判定为焦虑。(4)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血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和腰背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舒适度的比较
3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3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时间和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8.863、F组间×时间=3.239,P<0.05)。术后6 h,A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A组和B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3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的比较(±s)
表1 3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的比较(±s)
注:与同时间点A组比较,aP<0.05;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bP<0.05
组别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A组(n=41) 79.35±9.14 93.26±9.87 97.69±9.32 B组(n=41) 75.28±8.37a91.45±9.36 98.15±9.28 C组(n=41) 75.31±8.42a83.64±8.92a b 98.03±9.35
2.2 疼痛感的比较
术后6 h、12 h、24 h,3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组间、时间和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4.769、F时间=325.798、F组间×时间=4.467,P<0.05)。术 后6 h,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A组、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3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3组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s)
表2 3组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s)
注:与同时间点A组比较,aP<0.05;与同时间点C组比较,bP<0.05
组别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A组(n=41) 4.72±1.31 2.95±0.92b 1.54±0.31 B组(n=41) 5.38±1.47a 3.11±0.98b 1.47±0.35 C组(n=41) 5.45±1.52a 4.38±1.06 1.59±0.28
2.3 焦虑情况的比较
术后12 h,3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2,P=0.017);术后12 h,A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低于B组和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 h、24 h,3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其中,术后6 h、12 h、24 h,A组焦虑患者分别为10例、4例、4例,B组焦虑患者分别为11、10、7,C组焦虑患者分别为13例、15例、12例。
表3 3组患者焦虑评分的比较(±s)
表3 3组患者焦虑评分的比较(±s)
注:与同时间点A组比较,*P<0.05
组别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A组(n=41) 45.19±1.52 38.28±1.37 38.31±1.47 B组(n=41) 45.26±1.34 43.35±1.61* 38.86±1.65 C组(n=41) 45.78±1.28 46.24±1.78* 39.02±1.89
2.4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组患者的出血、血肿、腰背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MAR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术的逐渐完善,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脑血管介入术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至全脑血管内行诊断检查或支架等介入治疗,但术中保证血管通畅的药物使用可能会使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腰背痛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12-13]。另外,脑血管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欠佳,凝血功能也易出现异常,故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处具有较高的出血率。既往的血管内介入术止血方法以手动压迫止血为主,其虽然具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但压迫及制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血肿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探索更加有效的止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缝合器为近年来临床常用的血管内介入术止血器材,可以将穿刺血管直接缝合,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并且缝合后渗血现象少,有利于优化止血效果[14-15]。王思潼等[16]对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缝合器较常规压迫止血更能减少部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目前临床上对血管缝合器的压迫时间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有研究认为尽早解除压迫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及皮肤损坏程度,但也有研究认为过早解除压迫可能会增加穿刺处的出血风险,不利于患者恢复[17-18]。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压迫时间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后6 h、12 h、24 h,3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时间和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h,A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高于B组、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较术后9 h、12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更能提高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脑梗死患者的舒适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加压胶布长时间压迫血管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如下肢动脉缺血等,且加压胶布会引起患者皮肤紧绷,致使患者出现不适感,故尽早解除压迫可以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但3组患者术后24 h的舒适度评分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术后24 h 3组患者均已解除3 M加压固定胶带有关。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不利于术后恢复。唐利平等[19]将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压迫60 min后开始减压相比,压迫30 min后开始减压更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中,相比术后 9 h、12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更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这可能是因为尽早解除压迫可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缓解神经受压导致的疼痛,而术后24 h,3组患者均已解除压迫有一段时间。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因受手术、疼痛及其他不适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难以入睡的现象,导致睡眠质量较差,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不利于术后恢复。本研究中,3组患者术后12 h的焦虑情况存在差异,表明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较术后9 h、12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更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这可能与尽早解除压迫可以改善患者的舒适感、疼痛感,从而间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关。国内外研究发现,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与动脉压迫止血相比,血管缝合器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中更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出血、血肿、腰背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MAR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不仅不会增加患者出血、血肿、腰背痛的发生风险,还能减少MARSI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时,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效果较好,术后6 h取3M加压固定胶带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疼痛感,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