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及足背血流的影响

2022-01-13姜义龙黄勇军许永利邢方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血流针灸动脉

姜义龙 黄勇军 许永利 邢方印

1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 100095 2 北京老年医院血管介入科,北京 100095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诱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而形成的一系列下肢慢性缺血性病变,治愈难度高,致残风险大[1-5]。LEAD早期患者的患肢可出现颜色苍白、皮肤发凉的症状,进行性加重后,则可出现缺血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后期可见患肢溃疡、坏疽等临床表现[6-8]。由于LEAD以AS为致病基础,导致多数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LEAD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LEAD的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积极治疗致病诱因,缓解临床症状,严重者则采取手术治疗。但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有待提高,手术治疗适用范围有限,而且手术属于有创性治疗,多应用于重度LEAD患者中。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发现中医针灸治疗应用于LEAD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通过增强患者局部血供发挥缓解缺血性损伤等作用。温针灸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利用温热效应可增强治疗效果。为了客观评估温针灸佐治LEAD的具体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患侧足背血流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LEAD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分期标准:西医诊断依据《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9]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WS339-2011)标准》[10]。中医诊断依据《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11],中医辨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2]中的气虚血瘀型标准。临床分期依据Fontaine分期标准[13]。纳入标准:(1)同时符合上述中西医LEAD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气虚血瘀型辨证标准,Fontaine分期为Ⅰ~Ⅱ期;(3)静息态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9或运动后ABI下降幅度≥20%;(4)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AS)等影像学检查后显示存在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5)相关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下肢动脉创伤;(2)合并其他下肢血管性疾病;(3)对用药过敏或对治疗方法有禁忌证;(4)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5)伴有梅毒、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或任何诱因的皮肤愈合困难;(6)有精神类疾病而无法配合治疗;(7)无法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8)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跛行史。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2例LEAD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温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每组46例。常规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4~76岁,平均(65.78±7.31)岁;病程3~34个月,平均(17.26±5.67)个月;临床分期:Ⅰ期26例,Ⅱ期20例。温针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3~78岁,平均(65.86±7.44)岁;病程4~35个月,平均(17.34±5.71)个月;临床分期:Ⅰ期24例,Ⅱ期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降脂、降糖、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片每次50 mg,2次/天,口服,连续服用12周为1个疗程。

1.2.2 温针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温针灸治疗。选穴:头部足运感区、顶颞后斜线、百会穴、气海穴、关元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丰隆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冲阳穴、太白穴、阿是穴。患者取仰卧位,针刺皮肤常规消毒,头针以弹针速刺法入针,头部足运感区从前向后透刺,顶颞后斜线从百会穴入针透向两侧,入针后按200 r/min的速度捻转1 min;其他穴位以推针速刺法入针,达皮下后改为缓慢入针,待捻转得气随后留针;入针时注意避开血管和瘢痕。于气海穴、关元穴、双侧足三里穴、血海穴行温针灸刺激,于穴位处放置薄鲜姜片,将艾柱插于针柄处妥善固定,点燃艾柱下端灸治,中间更换一次艾柱,每次留针时间为40 min,1次/天,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治疗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绝对跛行距离(absolute claudication distance,ACD)、静息态ABI,足背血流指标(动脉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足背血流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肢皮肤发凉、酸胀感、麻木、烧灼感、肤温降低、肤色异常、足背脉搏异常。参照相关标准[9-10]制定计分标准(表1),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依据临床症状总分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总分较治疗前下降幅度为90%及以上;显效,下降幅度为≥60%且<90%;有效,下降幅度为≥30%且<60%;无效,以下降幅度<30% 或加重。

表1 患肢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温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常规组患者的73.91%(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2,P=0.011)。温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4,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肤发凉、酸胀、麻木、烧灼、肤温降低、肤色异常、足背脉搏异常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皮肤发凉、酸胀、麻木、烧灼、肤温降低、肤色异常、足背脉搏异常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68、11.553、12.575、7.292、8.366、9.727、9.851,P<0.01)。(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温针组治疗后比较,bP<0.01

临床症状 时间 常规组(n=46)温针组(n=46)皮肤发凉 治疗前 2.54±0.42 2.56±0.43治疗后 1.31±0.27a b 0.86±0.11a酸胀感 治疗前 2.29±0.51 2.30±0.52治疗后 1.04±0.25a b 0.56±0.13a麻木 治疗前 1.79±0.53 1.81±0.54治疗后 0.82±0.16a b 0.46±0.11a烧灼感 治疗前 1.42±0.33 1.44±0.32治疗后 0.63±0.13a b 0.46±0.09a肤温降低 治疗前 1.65±0.47 1.66±0.49治疗后 0.74±0.23a b 0.42±0.12a肤色异常 治疗前 1.35±0.37 1.36±0.38治疗后 0.66±0.21a b 0.32±0.11a足背脉搏异常 治疗前 1.08±0.31 1.09±0.32治疗后 0.68±0.22a b 0.34±0.08a

2.3 ACD与ABI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CD、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CD、ABI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ACD、ABI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9、5.150,P<0.01)。(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CD、ABI的比较(±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CD、ABI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温针组治疗后比较,bP<0.01

指标 时间 常规组(n=46) 温针组(n=46)ACD(m) 治疗前 638.02±16.07 637.45±15.96治疗后 972.61±18.24a b 1047.37±19.83a ABI 治疗前 0.73±0.09 0.74±0.09治疗后 0.91±0.12a b 1.05±0.14a

2.4 足背血流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足背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动脉内径长于常规组患者,血流峰速、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00、13.744、2.644,P<0.01)。(表5)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背血流指标的比较 (±s)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背血流指标的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温针组治疗后比较,bP<0.01

指标 时间 常规组(n=46)温针组(n=46)动脉内径(mm) 治疗前 2.18±0.02 2.17±0.03治疗后 2.95±0.03a b 3.33±0.05a血流峰速(cm/s) 治疗前 28.58±0.53 28.56±0.52治疗后 32.93±2.14a b 40.48±3.05a血流量(ml/s) 治疗前 6.31±0.89 6.28±0.85治疗后 7.01±0.91a b 7.52±0.94a

3 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加深,LEAD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由于LEAD以AS为致病基础,因此,LEAD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病变[14-16]。目前,对于LEAD的治疗主要以饮食、运动管理和对症治疗为主。但治疗LEAD常规药物的疗效欠佳。中医治疗LEAD历史悠久,而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在LEAD的治疗中表现出独特优势。

中医理论认为LEAD属于“脱疽”“脉痹”等范畴,认为LEAD喜温恶寒,寒则凝滞,温则消去,主要是因血液瘀滞于经络脏腑间,塞阻血脉而成[17-19]。因此,LEAD的治疗应以温通脉络、活血化瘀为要。温针灸是一种汇合了针刺、艾灸、穴位温热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血液循环从而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并运用艾灸在特定穴位发挥温热效应,起到温阳散寒的功效。温针灸具有增强血流动力学、缓解血液高凝状态等功效,可调节血管的活性因子释放,发挥扩张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针灸头部足运感区和顶颞后斜线,主治患肢感觉异常和活动功能障碍。百会穴为诸阳所会,能够升阳、安神、镇静。针灸百会穴可发挥改善微循环、调节血液黏稠度与感觉中枢的作用。气海穴、关元穴是任脉要穴,具有补益温阳、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血海穴可活血养血、化瘀止痛;阳陵泉穴为“筋会”,能够舒经活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刺激阳陵泉穴能够兴奋交感神经,改善局部血供。足三里穴具有补益气血、调节机制等功效;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位,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行气的功效;两穴配合可发挥补血益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丰隆穴、阴陵泉穴能够祛湿化痰。针刺丰隆穴还具有降低血脂、消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

本研究发现,温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患者;提示温针灸治疗能够提高LEAD的临床疗效。这一研究结论与孙晴等[20]的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亦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温针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提示温针灸治疗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CD、ABI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温针组患者的ACD、ABI均高于常规组患者;提示通过常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病情,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能够进一步缓解LEAD患者的病情。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动脉内径较本组治疗前增大,血流峰速、血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温针组患者的动脉内径长于常规组患者;提示温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扩张LEAD患者足背动脉,加强患肢足背血供,为持续减轻患者病情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能够提高对LEAD患者的临床疗效,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侧足部血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血流针灸动脉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