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古诗教学研究
2022-01-12张秋婷
张秋婷
诗歌是文学的源头。古诗的思想意蕴、语言艺术、写作手法等都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课内外古诗共有88首,从先秦到近现代,时间跨度大。题材丰富,既有发个人幽思、抒生活理趣的性灵文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报国志向的豪情佳作。体裁多样,其中律诗26首、绝句23首、词20首、古体诗17首、曲2首。
统编教材甄选的古诗在内容体裁、数量分布和难度进阶等方面,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开展。
“大單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
为了提高古诗教学实效,笔者致力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规划“教学目标”,运用“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规划“教学目标”,建立学习内容的结构关系
大单元学习内容有两种结构关系:平行式结构和层进式结构。 平行式结构,是指各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或交叉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支撑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边塞诗’主题单元教学”,学习材料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边塞诗。教学目标为: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 查找写作背景和作者信息,知人论世,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 炼字析句,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4.归纳演绎,总结边塞诗常用的写作手法。5.对比分析,把握不同诗歌的风格和主题。
问题是打开理解的钥匙。根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分解法,四则材料隐含着两个“基本问题”:1.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什么情境,描述了什么内容。2.采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具体分解的子问题如下:《夜》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描绘了什么画面,渲染什么气氛,烘托诗人什么心情。三、四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诗人什么感情。《使》:1.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2.品析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的妙处。3.整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雁门太守行》:1.依次描写了哪三幅画面。2.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战斗场面,渲染了什么气氛。3.勾勒出将士们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什么英雄气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赏析以冬雪喻春花的名句。2.赏析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3.赏析总写塞外天寒地冻景象的诗句。4.赏析结尾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送别情思的句子。
层进式结构,指各学习内容之间是包含关系,各学习内容依序排列,掌握前一个学习内容是掌握后一个学习内容的基础,逐次递增,最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感悟诗圣情怀’主题单元教学”,统编教材共收录杜甫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首抒写青年游历山川的豪情壮志,后两首表达安史之乱后漂泊窘困的愁苦。三首古诗组元教学,设计“基本问题”:1.思想意蕴分别是什么。2.写作方法有何异同。子问题如下:《望岳》1.观察角度和写作顺序有什么变化。2.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3.赏析颔联中“钟”“割”和尾联中“凌”的妙处。《春望》1.把握诗中意象,理解触景生情、移情于景的写法。2.为什么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赏析首联中的“破”“深”两字的妙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依次概括三节诗的内容。2.表现诗人什么形象,表达诗人什么理想。3.赏析3~5句中“卷、飞、渡、洒、挂罥”等动词的妙用。不同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不同的创作风格,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把文本问题化,以问题驱动学习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不管是平行式结构,还是层进式结构,教学目标都是基于课标、课程、学情而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运用“学习支架”,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鉴赏,但是诗歌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学习支架”是构建学生和诗歌主体间性对话关系的有效途径。
陈琦、刘儒德说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运用“学习支架”,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是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学习支架为古诗教学提供概念框架、方法扶手和评价支撑,有利于分解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内化迁移新知识,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素养来自实践。仍以“边塞诗”和“‘感悟诗圣情怀’主题单元教学”为例。 虽然“边塞诗”到了中晚唐时期流露出惋伤的心绪,但整体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基调。教学中可创设三种支架。
首先是概念支架,通过多媒体链接资料让学生懂得边塞诗的概念、风格、意境、主题,诗中常见的地名、景象、器物,常用的写作手法等,构建关于边塞诗的知识体系。
其次是提供方法支架。边塞诗往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艺术性强,诵读是走近诗歌的第一步,借助“涵咏吟诵、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联想想象、比较评价”等方法支架,敲开了理解诗歌之门。如《使至塞上》的颔联的情感通常被解读为“激愤和抑郁”,而通过上下句连读和同时期作品比较,发现意境开阔毫无孤苦。据此可归纳出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诵读诗文—明白诗意—把握意象—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另外,活动支架不仅为学生的情境化学习提供支撑,而且为教学评价提供条件。《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活动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入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大单元教学”设计在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有一个明显标志:从阅读向写作迁移,为了表达而阅读,为了输出而输入。余文森教授“读思达”教学法提出阅读是基础,思考是手段,表达是结果,读写迁移是古诗教学的有效路径。“写”可以让学生潜到文字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蕴,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加工创造,把内化的知识和思维外显为文字,便于课堂交流和评价,从而让教师依据学情重新规划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大单元教学”设计突破单篇教学,重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教学,其整合方式、达成策略等亟待进一步探究。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基于支架理论的初中语文‘读思达教’学法研究”(编号:KCZ202008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