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背景下写作教学的焦虑
2022-01-12吴舜华
吴舜华
近十多年来,“创意写作”在我国兴起。2009年,复旦大学招收创意写作研究生,上海大学成立创意写作中心,创意写作开始学科建设实践,至今国内已有数百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名家著述也陆续问世。创意写作所提倡的 “写作可以教学,作家可以培养”的观念已成共识。它提出的“写作学是以个体的、感性的身体的创意实践为出发点”,保护学生的话语权,以“创造性地思维着”作为主要方法,以书写“心灵的秘密”为终点(见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6~63页)等一系列主张,对处于教育前沿阵地的中文教师颇有吸引力。
我们也尝试把创意写作教学法与传统写作教学法结合起来,打破课堂局限,打造创意空间。主要做法是:把室内阅读、讲授、讨论、交流与室外文学采风活动等结合起来,请作家进校园,办文学研习与创作沙龙,突出文研与创作课程作为实践学科的特点,收获很大,但也存在一些令人焦虑的问题。
一、珍贵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
清晰、精确、审慎、自洽等珍贵的思维特质很难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培养出来。假如老师教学如蜻蜓点水,学生上课浮于表面,那么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选课,对学生的训练都是有限的。创意写作理论里的“放手”,追求“人的解放”,自由的表达等,这都会使得上述思维的训练培养有所欠缺。下面是我们文研社里学生的作品:
文昌阁记
文昌阁座落于湛江市遂溪县的孔庙里,而我刚好在遂溪县读书,按理说早就对他很熟悉了的,但他却是变幻莫测的,晴天,阴天,雨天,昼夜都有不一样的风采。似乎有无穷的趣味。1
我见过很多的建筑,插云端的大厦,气势恢宏的故宫,还有具有民族风情的客家围屋。但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这古朴而不失华丽的文昌阁了。2而今日这次期待已久了的造访使我更加热爱他了。傍晚时分随着文研老师及文研班的诸多同学一起去孔庙采风,而我早已选定了这次旅行的目标——文昌阁,由学校东门进入,约步行八百米就已经隐隐看见了文昌阁的塔尖,我一步一步走向你,心中默念着“近了”“近了”……同时加快脚步,夏日的晚风吹拂着我炽热的脸颊,沿途的风景不着痕迹的闪过我的脑海。不久,我便投入了你的怀抱中去,就像流浪在外的学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中去,是啊!如今的我就是那在外的学子,思念家乡的情感不由得而生,大方的文昌阁您敞开你温暖的怀抱喜迎来自四方的客人,每次见到你我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3……
暮色苍茫,我作别了你,我不禁又回首望了望掩映在树丛间的文昌阁,犹如一位母亲挥手送别远行的游子。4
说说它的逻辑、思维问题。文中划横线四处:1.这个转折不对。文昌阁是一座美丽的七层阁楼,很容易令人爱上它,“熟悉”它,作者也在文中表达了这种心情;“变幻莫测”“有无穷的趣味”与文昌阁的美并不相悖,用一个“但”字,实在是断了文气。作者惦记着它的美,一进山里,就直奔它而去,这是很感人的。但通观全文,也没能准确写出文昌阁真正的美。文昌阁不是普通之物,它是儒家文化的载体,通体浸染着儒家思想文化的光芒。这是不清晰、不准确之病。2.此处感慨失实。文昌阁再美,也无法与故宫相比,故宫不会是过眼云烟。这有夸大之嫌。是为不准确。3.这段文字里,“文昌阁”“你”“母亲”这些人称的转换很不妥帖,给人突兀之感。不懂铺垫,不能自洽。4.文末所提“我”“你”“文昌阁”及“母亲”“游子”,立意寄情甚是混乱,直把整篇的情感置于无可依托的状态,景与情不能相依相容。
面对这样的习作,应该如何去纠正,师生都需认真去把玩寻味,面对面地交流、纠错,方显有效之功。 这提示我们:在放手学生写作之前,我们要做什么,开创意写作工作坊,能不能弥补珍贵思维品质培养的缺陷。
习作中还显示,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理解不足,这要加强学习积累。创意写作在美国起源,其第一目的是从反抗古典文学开始,但我们教创意写作,不能以这种反对为目的。
二、不确定性问题
在学生的创作中,写作思想内容时常凸显出不确定性特征。例如上文所列,去孔庙采风要写文昌阁,惊艳文昌阁,流连一晚,可动笔去写,又不知道具体去描写它的什么景色,要寄什么意抒什么怀,主体思想内容不确定。
写作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
1写作主体身份不确定
创作主体身份虚假,写作像在说谎。在写作教学中,往往遇到写作主体被语言、文化、社会关系等外在因素干扰的情况,其独立性和主动性都可疑。大众可能习焉不察,但我们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或欣然接受,理论研究理应敏锐。需要重新审夺,重设发展方向。
记录生活的写作技术,一直与人类文明、文化如影随形。以往的技术都是作者需动手动脑去运用,须有自己创造性的东西。但在当今社会里,这种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非人領域蔓延,广泛地参与甚至是塑造写作领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形态,其后果令人忧思。比如机器人写作。被人感觉是无所不能的写作,没心没肺,铁石心肠,只有一个带着编程的脑袋,然后替人类写作。这种写作要丧失以人为基点的独特魅力:处在或孤独或偏僻的一隅,漫长的时间里与内心的声音对话,深思、咀嚼事物背后的复杂。五色斑斓谓之“文”、润物无声谓之“化”的东西去哪里寻得见呢?当我批评学生作品缺乏实情实感实景时,学生会问:“机器人写作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吗?”
中国自古以来“精思著文连结篇章”的“鸿儒”或“文人”(王充《论衡·超奇》),皆以经世致用的实用品格和独立自由精神获得尊重。真实主体贴近生活的写作,才能让人得到这种品格和精神的滋养。
2价值或道德的评判标准不确定
看下面这篇学生习作:
师弟师妹,我想对你们说
高考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不顾父母的反对,进了一家塑料厂体验生活,那两个月,真的是让人绝望的两个月,……我已经感觉到了什么叫“生活的残酷和窒息”。……看来身体已经是疲惫到了极点。我想:如果我的一生要在这样的环境度过,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后来,一个五十岁左右的阿姨对我说:“姑娘,这里不适合你,快走吧,回去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像我们这些人,没文化,一辈子只能扎根在这了”。那一刹那,我百感交集。
我离开那里的一天,在门口,向那个黑暗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一来感谢所有帮助我的叔叔阿姨,二来默默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再回去。
学生习作中,对工人职业的轻视、对价值评判的失范等问题,颇为严重。
人是靠可见的确定性安顿自身和心灵的。人的一切创造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某种确定性的寻求。只有建立确定性才会有真实的开始。在创意写作背景下的写作教学也应如此,需要重新为写作的存在和知识,确定合法性依据。
本文系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17年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文学研习与创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Q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