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2-01-12陈勇
陈 勇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新常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慢慢升级为百姓不断上升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间的冲突”。在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综合形势中,高品质的均衡发展是必须的。我国各个区域因为在资源、技术、人才、政策等条件上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收入的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其中后者的不平衡问题十分明显,这会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战略任务中,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重点。为了能切实的解决该发展问题,国家实行了相关的重大战略。其中,长三角区域最早得到重视。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这将表明长三角呈现出了新的区域协调发展形势。长三角规划的区域有“一市三省”,即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与安徽三个省。其中,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更是已发展成全球性的大城市。然而该地区中的不同省份因为受生态资源要素、交通基础设备情况、教育技术程度与经济方针等要素的干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持续彰显,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对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系统、健康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对我国国家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本文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环境下,进一步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测量和完善,探究地区经济不均衡的影响要素,且对不均衡发展给出完善建议,以便能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可借鉴性的方向。
二、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理论视角来看,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整体而言,主要涉及区位资源禀赋、资本投入、产业架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对此,本文深入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内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分析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和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
(一)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呈现出了正面的效果。长三角拥有很富足的人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整体的素质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收入水平,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而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性。第二,资本投入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引入对经济建设的助力巨大,所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能更好的促使经济得到发展。第三,在长三角区域经济整个发展中,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极大提升,具备了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四,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没有呈现出更明显的经济发展效果。因此,要持续增加开放力度,将全球经济发展融入其中。
(二)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人力资本投入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江苏经济增长中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物质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政策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的系数方面为正,而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影响系数中是负。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相对而言,江苏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劳动适龄人口所受到的教育程度都普遍低下,职工技术素养都不是很高。因此,要充分的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积极建设教育事业,以提升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协助江苏省经济平稳进步。
第二,人力投入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在持续提升,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对外贸易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驱动作用,并且还通过明显水平检测,但是第三产业在GDP的占比上并不高,对经济欠缺正面影响,并且在显著性检验中并没通过。造成这种现象或许是因为浙江省有很多企业家资源的因素,企业组织形式重点为规模相对不大的企业,无法建立规模化重化工业,因此就需要更为注重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能应接上海和江苏的产业,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好增长。
第三,通过图1三省的要素对比,相关影响要素对经济的驱动效果基本不强,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属于控制变量,而这三个变量就能很好的驱使被解释变量,同时获得了显著性水平检测。想要实现经济增长,就需要政策制度来支持,这说明安徽省所呈现出来的市场化程度低下,此时提高政府支出,提升宏观调控力度可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经济提升方面,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显示为负数,这是由于安徽省的劳动力数量极高,然而省内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不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诸多人力资源来源于农村,经济效益极低。未来形势下,应致力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带动起来,以此提高经济高效增长。
图1 长三角各地第一产业占比(2015-2018)
图2 长三角各地区进出口总额/GDP(2015-2018)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对策
(一)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教育呈现出了不平衡的形势,苏浙沪地方财政资金充足,且注重基础教育投资,因此师资队伍的实力较强。但是安徽省有些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同时还有一些属于偏远山区,在基础教育方面比较落后,教学环境简陋,师资力量缺乏,继而导致诸多学生还没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就进入社会打工,经济条件得不到更好的提高。所以,政府要提高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基础教育的投资,改善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环境。唯有切实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升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另外,政府在注重基础教育,为教育提供诸多资金时,还需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政府应加强职业教育投入,提升人员的综合素养,着重提升职工的各方面能力。长三角区域中,可借助于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更好的发展,为高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人才开发职业技能通道。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注重职业素养、思政培养以及技能培育,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具实力的人才。
(二)巩固优势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举
长三角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土地、水和矿产资源上非常富饶,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供应链实情,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禀赋效能。譬如,安徽省可实行投资环境优化,将沪苏浙地区的产业承接过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发展自己的产业群。江苏省可将矿产和旅游资源优势展现出来,打造优势产业。上海市应紧跟知识经济的新浪潮,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从而能引领和促进长三角地区整体的技术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各地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根据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主动融入产业链,形成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恶性竞争和产业同构现象。
(三)对落后地区政策倾斜,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
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比较理想,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而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但安徽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显然基础设施的欠发达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政府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为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进一步利用好财政和税收杠杆作用,增加建设投入,灵活应用各种投融资工具,增加设施投资来源。另外,长三角地区还要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可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中小企业的诸多不合规行为,尤其是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等方面。政府还应为中小企业进出口退税和补贴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并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另外,政府还要重视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四)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经济联动发展
通常情况下,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会从中心城市开始,之后才会向外延伸,继而能让周边的经济发展起来。中心城市汇集了诸多的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元素,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就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转换和价值升值方面。另外,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通过新技术、新思潮的扩散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其一,主要建设沪苏杭宁等中心城市。长三角经济发展中,上海显然是中心城市,由于优良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上海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金融、技术创新的中心。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恰恰是主动接受上海辐射,主动融入上海的结果。南京和杭州同样是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目前来看,杭州在创新科技、互联网应用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南京则在信息技术、能源化工领域有很强的实力。当然两市在高新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和争夺,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沟通,突出整体资源配置,做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其二,积极培育次增长极城市。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像合肥、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等城市都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好。当前形势下,合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开始在打造科技创新、汽车制造名城;江苏的常州、南通和扬州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市场环境良好;宁波在航运系统上极为先进,呈现出了快捷的交通运输趋势。这些城市之间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和协同性,经过有效地规划可以实现协同发展。
其三,借助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外溢,促进落后城市发展。当前形势下,苏北浙西和皖北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素养、科技水平、金融担保等多方面均落后中心城市很多。政府需要根据城市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各城市功能,实现“一城一策”,因地制宜,主动融入中心城市辐射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健全政府间合作机制,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政府间的通力合作是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各行其是,资源缺乏统一调配,必然带来效率低下和恶性竞争。目前由于已有的管理制度和行政区划分,对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发展都存在极大的影响,不同城市间形成了恶意竞争、资源不充足的现状。因此,就要切实的改善这些问题,可以成立跨行政区协调管理组织,统一规划和协调长三角内部经济问题,能很好的治理区域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长江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长效发展。
具体来说,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需要切实建成更为可行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协调作用。政策实施、监督落实和综合协调等层面的工作是后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通力合作,地方政府协调与中央政府指导并重;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互通有无,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协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效率最优。再者,可以通过建立民间市场组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从制度上减少妨碍区域要素流动的障碍,在就业方针、财政税收等领域加以改进,让区域开放程度更高,各个要素之间的流通更加通畅,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