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途径探析

2022-01-11秦黎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高职生实力

■秦黎明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如何衡量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未必一定能够顺利就业。职校生虽具有较高的动手实操能力,但就业质量总体有待提高,优质就业占比依然偏低。为什么?从调研中发现,在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中,除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专业素能外,人际沟通、吃苦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敬业态度、开拓创新、耐挫力等方面依然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高职生就业总体态势下,学生对就业岗位、就业领域、就业满意度并不高,“就业难”依然是广大高职生面对就业时的共性问题。从用人单位调研中发现,用人企业不仅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还要考查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1]。从高职教育现状来看,以专业技能、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硬实力为主的育人模式,往往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培养,导致就业软实力成为制约就业质量的“软肋”。因此,本文着重围绕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展开探讨,就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路径提出完善建议。

一、就业软实力的内涵及在职校生就业中的作用

(一)就业软实力内涵辨析

从概念来看,就业软实力是相对于学生的就业硬实力(包括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而言的。学者约瑟夫奈在国际政治领域首提“软实力”概念,其内涵可以归结为通过柔性吸引而非刚性强迫、收买等方式来获得己方目的的能力。“软实力”理论,逐步受到更多学者的研究,其应用领域也拓展到存在竞争体系的各类活动中。从竞争关系来看,衡量竞争主体实力的要素有“软”和“硬”两方面。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精神性力量,而硬实力体现在物质性力量。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研究中,“软实力”理论应用更深入、更广泛。简要地来探讨就业软实力的内涵,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厘定。一是就业软实力应该具有综合性,体现了毕业生精神层面的综合素质。如心理承受力、耐挫力,对待岗位的敬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达成团队协作能力等。二是就业软实力应该具有客观吸引力。就业软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是通过吸引用人单位来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三是就业软实力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力。立足就业环境,面对就业岗位,就业软实力体现在职业生涯的广度和深度上。四是就业软实力具有隐性特点。与硬实力相比,就业软实力无法通过量化手段来进行衡量,而是潜藏于毕业生的内心,与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相融合的隐性能力。

(二)软实力在职校生就业中的作用

深化职教改革,要加强对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创新素养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就业软实力,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软实力是炼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就业岗位伊始,拥有强大软实力的毕业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能顺利快速就业。从用人单位调研中,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不同毕业生时,对责任心强、主动意识高、忠诚度高的毕业生更看重、更信赖[2]。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更能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更能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石。同时,在就业岗位竞争中,每个毕业生要想获得优势地位,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职业变迁的快速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求职岗位时,具备良好就业软实力的毕业生,更能确保自身硬实力的发挥。硬实力是依靠软实力的支撑来发挥其优势,尽管硬实力是构成职业岗位竞争的必备基础,但软实力的辅助、支撑,才能让硬实力更强大,更具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需求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因子调研及分析

(一)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评价指标调研

针对高职生群体,要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地就业,必须要全面分析当代高职生的就业软实力。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因子有哪些?我们通过对用人单位展开调研,从构成就业软实力问卷调查中,来梳理影响就业软实力的因子。通过对50家大型企业进行电话回访,最终形成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评价指标

从表1来看,共计18个指标。利用该调查指标问卷,再对500家招收有高职毕业生的企业进行调研,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55.80%。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高职生就业软实力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并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公因子。最后整理得到五个公因子,分别为“人际沟通交流协调能力”“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应变能力”“耐挫能力”和“职业素养”。各公因子所对应的软实力指标如下:人际沟通交流协调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谈判能力;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任务统筹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应变能力,包括岗位竞争意识、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耐挫能力,包括自信、吃苦耐劳精神、自我激励能力、岗位适应力;职业素养,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职业操守。

(二)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因子分析

从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调研中得出五项基本要素,分别为人际沟通交流协调能力、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应变能力、心理耐挫力和职业素养。这些因子为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提供了指导和内容方向。人际沟通交际协调能力,主要体现了高职生走上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后,要能够与其他同事、上下级之间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用人企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社交与沟通能力,高职生通过学会倾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通过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展开情感交流,学会谈判技巧,能够在交际中学会控制自我情绪,赢得职场竞争。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生融入企业团队、参与企业管理与组织的能力。如大学生要具有统筹意识,能够团结同事,相互扶持,形成凝聚力,实现团队共同目标;能够围绕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有效协调,灵活运用不同手段、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开拓创新应变能力,体现在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上。如毕业生要具备观察力、想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能够结合职场,提升自我工作适应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心理耐挫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场竞争犹如社会,每个毕业生都要能够具备学习力、生活力,能够面对各种困境时,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发挥创造性思维,增强自我意志力和耐挫力,逐步实现自我成长、成才。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如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修养、严格的自我管理、遵守规范的自律意识等。

三、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培育中的问题

高职生群体,在就业软实力培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多院校对就业软实力重视不足,毕业生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耐挫能力,导致就业质量不高。梳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沟通能力欠缺,难以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需要打交道。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聆听,了解对方的观点。在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中,实现思想、情感、认知的交流,最终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一些高职生,不会语言表达,言语思路不清晰,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在与他人合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消极情绪严重,对工作敷衍,对同事谴责,甚至影响团结,给自己和单位带来不良影响。

(二)不懂合作,缺乏组织管理能力

在企业组织里,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团队的一分子。强调合作意识,每个员工都要有团队精神,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目标,在合作中相互支撑、协作,尽心尽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同事之间的合作并进。很多高职毕业生,自我意识太强,工作中我行我素,不爱与他人合作,总是习惯于“自我认为应该怎么做”。在做事上,不愿与同事合作,特立独行。遇到问题,又不能做到勇于担当,甚至推诿、敷衍。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遵守组织纪律,要服从组织领导。标新立异,不善于团结同事,置组织管理于不顾,反而影响团队合力的发挥。

(三)遇事退缩,缺乏创新与应变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挫折是必不可少的。遇到险阻或困难,应该保持积极的面对状态。但很多高职毕业生,耐挫力欠缺,对挫折的容忍度低,一遇到难题,就丧失自信,消解应有的意志力。即将走向职场的高职生,由于社会阅历不深,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心理上会表现出消极情绪,要么放弃,要么逃避。在工作岗位上,对工作中的难题,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导致被动工作,丧失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四)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敬业精神不强

在面对择业时,很多高职生会感觉自己学历低,专业能力不强,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评价。要么择业期望过低,要么择业期望过高。对待工作,很多高职生追求优越的薪资待遇,向往舒适的工作条件,但却缺乏应有的敬业态度。担心吃苦,害怕劳累,不愿做艰苦的一线工作,不愿去偏远欠发达地区工作。一些高职生,刚进入企业,就选择离职,原因是宿舍环境与个人预期不符,没有网线,没有独立卫生间,一个寝室多个人居住,不能容忍简陋的住宿条件。对于广大高职生,在面对岗位时,要有正确的职业认知,要尊重自己的岗位,用心去做事,从业绩中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对待工作,要有敬业精神,不停变换工作岗位,终将难以成就事业。

四、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建议

(一)转变高职育人观念,顶层设计推进就业软实力落实

黄炎培先生在探讨近现代职业教育问题中,强调“软实力”培养的重要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却在片面追求硬实力教育,就业软实力教育被漠视。在人才竞争大格局下,技术竞争固然重要,回归到育人的初衷,要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强调专业技能,还要从顶层设计上,重视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发展。一手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手抓团队合作、爱岗敬业软实力教育,提高高职生自我职业认知力,增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炼造高职生沟通、协作、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围绕“就业软实力”,积极开展择业观、就业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点在于增强高职生的职业态度。面对就业形势,从思政课程建设上,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思政理论课程等内容,让学生从中养成正确、科学的就业观[3]。同时,思政教育还要兼顾高职生的全面成长,针对不同高职生的思想问题,教育者要优化思政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就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合力作用,来提升高职生的就业意识。

(二)明确“就业软实力”培养地位,全面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软实力”要重视起来,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主动联系人才市场,对接用人单位,把脉毕业生“就业软实力”内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当下,社会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基本定位是“可持续发展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科专业实际,调整课程专业结构,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原则,重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协同,增强毕业生宽泛的就业广度和能力。在专业课程优化上,要将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软实力衔接起来,既要关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还要重视人文课程、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实现统一与融合。“就业软实力”的核心任务,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协同起来。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引入更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实践中,特别是提升毕业生岗位融入度,增强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4]。依托企业招聘需求,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现状及问题,从知识、技能两方面,兼顾学生品德、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依托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人际沟通、社交能力。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要重视大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化开发大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如依托校园社团活动、文化项目,鼓励大学生发展自我爱好,展示自我才艺,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入英语沙龙、开展宿舍文化比赛、音乐会以及各类体育竞技活动,让广大学生能够感知校园生活的乐趣,给予其更多了解自我、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增强了自信,无形中提升了“就业软实力”。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企业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鼓励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如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去打工,参加社会调查,参与顶岗实习锻炼,让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我专业知识,能够深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积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四)依托就业指导,端正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态度

“就业软实力”具有综合性,高职院校要抓住就业指导契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实践力。一方面,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毕业生对自我未来、职业取向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开展职业素质座谈会,分析了解就业政策,指导毕业生正视自我,端正职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习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敬业态度、耐挫力等方面,让学生赢得职场主动权。当下,就业机制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高职毕业生要从思想上端正就业观。高职院校要重视职前学习,特别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认知培训,增强毕业生职业目标意识,提升毕业生择业判断力。如引入必要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发展毕业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帮助毕业生感知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协作能力。

高职教育在发展目标上,要拓深内涵式发展。立足院校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既要抓好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回归育人本位。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高职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在强化毕业生专业素能的同时,更要关注毕业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从理念、课程、实践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高职生就业软实力,提升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高职生实力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实力抢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